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兒童故事咕咚的故事

兒童故事咕咚的故事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8 21:06:00

給學齡前兒童講故事,是很多媽媽的日常工作之一,所以媽媽們真得很辛苦。沒有誰天生會做父母,很多事情都需要我們自己去摸索,比如說,給孩子講故事。

一:首先,我們要清楚自己為什麼給孩子講故事。

其實很多時候,大多數媽媽是不會細想這個問題的。原因很多,比如:

⒈做父母又不需要考資格證書,所以沒有“怎樣給孩子講故事”這個概念;

⒉長輩們大多數時候同我們講的都是兒童健康成長問題,心靈成長和學習能力培養就很少會說到;

⒊媽媽的精力被孩子消耗殆盡,光是吃喝拉撒就已經很累了,不想說話.......

總之,客觀實際原因真得很多,這需要孩子父母的共同努力。

我們知道,不同的想法或者目的,會産生不同的行為,而不同的行為又會産生不同的結果。如下圖所示:

兒童故事咕咚的故事(用咕咚來了舉例)1

給兒童講故事的目的,會導緻不同結果。

對照上邊的思維導圖看看,在我們的長期行為下,會導緻的結果就是這樣,這就是習慣的力量。聰明的父母都知道,良好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決定了孩子的未來。如何在幼兒及兒童期,潛移默化的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呢?那就是——閱讀。在孩子沒有閱讀能力之前,就是講故事。

講故事,看似張口就來的事,有必要這麼認真嗎?下面就以最簡單的兒童故事——《咕咚來了》為例,開始說說。

二:給孩子講故事的同時,也在拓展父母的知識。

1.首先要會選擇故事書。

因為孩子的成長發育階段不同,接受和理解程度都會不同,在選擇故事書上也會不同。6個月以内的寶寶可以選擇線條簡單黑白對比的圖畫書;1歲半就需要色彩豐富的圖畫書了;2歲以上需要一些簡單情節的圖畫書;4歲以上就适合情節稍微多點的故事書。

《咕咚來了》就比較适合2歲以上,幼兒園中班以下的孩子。

兒童故事咕咚的故事(用咕咚來了舉例)2

2.講故事的語氣要溫柔、豐富,可以提高孩子的耐心和專注力。

聲音對一個人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即便簡單的一聲,“哼”,都會代表着不同的意味。媽媽們講故事的時候,聲音是甜美溫柔還是平淡無趣,孩子都能感知到,直觀表現就是,會喜歡聽這個故事,或不喜歡看這本書。

講故事的時候,在做到語氣溫柔的前提下,聲音最好能豐富一些。

比如說,“咕咚”二字,在讀故事标題的時候,語氣可以是平緩的,而當故事内容中出現“咕咚”一聲的時候,最好能大概模拟出東西掉進水裡的聲音。這不是小題大做,等到孩子可以學習鋼琴的時候,你就知道聽音和辨識音調的重要性了。

聲音豐富,孩子會專注的聽故事。平淡無奇的聲音隻會使人打瞌睡,雖然很多時候我們确實希望如此,其實聲音放緩一些,小點聲,一定可以達到效果。

兒童故事咕咚的故事(用咕咚來了舉例)3

3.講故事的時候,學會捕捉孩子的關注點,知識面會得到延伸,無形中建立起孩子的知識體系。

在《咕咚來了》這個小故事裡,出現的角色主要有兔子、狐狸、猴子、獅子等等,有些孩子會問這些小動物都是什麼樣子的?和圖片上畫的一樣嗎?你可以簡單描述一下,合适的機會呢,可以帶孩子去動物園看看,讓孩子學會自己觀察

由于地方環境差異,有些地方并不出産木瓜,所以孩子不知道故事中的木瓜是什麼樣子,家長可以簡單描述或者網購木瓜給孩子認識,你還可以告訴孩子木瓜是水果,适合什麼環境中生長。這樣一步步下來,孩子的求知欲也會逐步提高,同時也開闊了視野。

如果孩子問到的問題,自己也答不上來,那就去搜索,不要想當然的胡說。小孩子的知識體系,家長是建模者。

兒童故事咕咚的故事(用咕咚來了舉例)4

4.學會向孩子提問題,促進孩子思考。

在《咕咚來了》的最後一段,揭示了小動物們“逃跑”的原因。可以問問孩子,“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是像小兔子一樣,什麼都不了解就盲目行動?還是像大家一樣,什麼原因都不知道就跟風逃?又或者是像獅子一樣,去了解問題、發現問題呢?

《咕咚來了》這個故事,本意是讓小朋友學會思考問題,什麼是需要觀察後再行動的,以及不能别人說什麼就是什麼。獨立思考能力不就是這樣建立和培養起來的嗎?

孩子的回答可能千奇百怪,但是作為家長要心裡清楚,在孩子的安全問題上,遇到危險情況,跑,往安全地方跑,是對的。所以,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不能照本宣科,要學會甄别當下重點,并且要補充故事中缺失的知識。

兒童故事咕咚的故事(用咕咚來了舉例)5

5.可以請孩子複述故事,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這個小段落用到了“請”字,是想說,要懂得尊重孩子的情緒,明明孩子正吃着美味,玩着遊戲的時候,突然讓孩子講故事,這是不合适的。講故事的情緒不飽滿,效果也不好。

在孩子講故事的過程中,家長要注意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比如詞彙是否表述的清楚,小點的孩子可以把兔子說成“兔兔”,大點的孩子就不能這樣說了,得學會一些書面語詞彙。

其次,要注意孩子講故事的情節是否完整。也就是說,“開始,過程,結果”,是否表述清楚。孩子能完整的表述整個故事,鍛煉了記憶力的同時,複述問題、甚至做事情的條理性也會得到加強,說實際一點,以後寫記叙文都會很容易上手。

三:給孩子講故事的情緒

帶孩子是件既辛苦,責任心又很強的體力活,如果孩子的媽媽在勞累一天之後,再讓她們情緒飽滿的給孩子講故事,這顯然有悖常理。所以,講故事的媽媽能夠有良好的情緒,決定權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孩子的爸爸和家庭氣氛。

粗心的爸爸也許會說,家家都有孩子,不都一樣過來的嗎?

表面上看是這樣,可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孩子長大之後的表現确實會不一樣。當我們看到“成長結果”之後,有沒有想過造成不同結果的原因是什麼呢?

通常,一個家庭裡,孩子的成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媽媽的努力,照顧小孩子的吃喝健康問題,已經讓毫無經驗的她們拼盡力氣了。有句話叫“為母則剛”,僅管很累,為了孩子,她們依然要本能的去學習教育和培養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知識。但是,在情緒這件事情上,在面對“隐形爸爸”面前,不心累是不可能的。

所以,一個家庭中,真心需要爸爸們配合好,認識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認識到孩子媽媽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力所能及的分擔一些家務,讓媽媽們能心情美美的給孩子講好故事。

孩子是希望和未來!需要每一位父母的共同努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