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四季輪回的周而複始,才有了不同的氣候與風光。同理,二十四節氣由于分布于四季之中,也會随着四季輪回而循環往複。
秋分,作為将秋季一分為二的節氣,預示着這個節氣之後的溫度,将會以涼、冷、凍為主。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一轉眼已經到了9月中下旬。按照秋分節氣的時間來看,9月22-24日期間必然有一天是秋分。
今年的秋分時間為公曆9月22日,農曆時間則為八月初六,距離中秋節的時間僅剩9天。
由于二十四節氣都與農事有關,所以民間有很多相關的俗語或童謠。有一首名為《秋分》的童謠,描繪的是秋分秋收景象,以及豐收的喜悅之情:
“到了秋分,田裡幹淨。家家儲菜,準備過冬。辣椒串串,挂上門庭。農家日子,火紅火紅。”
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何為秋分,秋天和“分”有什麼關系呢?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秋分的含義非常明了。
“分”可以解釋為“半”,合在一起就是秋天的一半。簡而言之秋分到來後,秋天将在時間上被分割成兩等份。
秋季的前半段,暑氣尚未消退,所以大家依然會感覺到很悶熱。但是在秋分之後暑熱,或者說“秋老虎”便會退去。
接下來的日子裡天氣會越來越涼,到了寒露、霜降節氣之時,就不止是天氣轉涼那麼簡單了,北方很多地區都已經下霜了。
秋分正好居于秋季90天正中間,說白了就是它平分了秋季。另外的一個原因則是,秋分當天會出現日夜均分的現象,也就是晝夜相等。
但是過了秋分日之後,晝短夜長便會成為接下來的主角。因為晝夜交替以及日夜時間長短,都與地球自轉息息相關。
今年農曆八月初六的晚上21時30分32秒,太陽将會到達黃經180度,并且直射地球赤道。在那一刻将正式進入秋分節氣。
這其實就是傳統意義上的秋分釋義,簡而言之就是将秋天均分為前後兩段。
古人對秋分的理解,記錄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夏曆)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秋同義。”;
《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中也有雲:“秋分者,陰陽相伴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七十二候”就是每個節氣有“三候”,秋分三候為:“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
原本陰雨時常見的驚雷,将會在秋分日之後消失;而之前比較活躍的各種昆蟲,也會陸續藏入洞穴中,準備新一年的冬眠。
按照現在的說法,秋分有“四分”之說,分秋季、分晝夜、分南北半球、分太陽直射點,簡潔明了的解釋了什麼是秋分。
所謂“分南北半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點,地球以赤道為分界點分為南北半球,我國在北半球之内。
秋分日到來之時由于太陽到達黃經180°,此時太陽與赤道線重合,南北半球各一邊,所以南北半球各地都是晝夜平分。
這一點其實與“分晝夜”比較相似,大家隻有了解了什麼是秋分,以及秋分的具體含義,才能真正體會到秋分的氣候特征。
秋分的含義中最重要的就是“氣候”,秋分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了涼爽的秋季。
此時冷空氣南下與暖濕空氣相遇,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出現頻繁的降水。“一場秋雨一場寒”,氣溫在雨水的影響之下會不斷下降。
但按照以往的氣候現象來看,秋分之後的日降水量并不會很大。但因為地域差異比較大,所以南、北方的氣溫也有有很大差距。
比如說北方人已經開始穿外套了,但是南方人依然可以穿短袖或裙子,但是氣溫也會比秋分日前下降一些。
二十四節氣作為老祖宗的智慧結晶,不僅是一部集季節、氣候、溫度變化,為一體的自然百科全書。同時,也是一部農民耕耘、收獲的指南。
在二十四節氣中,秋分作為秋季的中軸線,所體現出的氣候變化,完全符合這個節氣的特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