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根據賈旭東教授于2019年11月24日,在深圳梧桐山做客深圳三鼎文化公司《傳習者說》活動的演講《論傳統文化複興的九大關系》,整理修訂而成。連載刊發,以飨讀者。
本文為系列連載文章的第六篇。前文請見:
論傳統文化複興的九大關系(1)
論傳統文化複興的九大關系(2)
論傳統文化複興的九大關系(3)
論傳統文化複興的九大關系(4)
論傳統文化複興的九大關系(5)
第四個關系,求同與求異的關系。其實這個問題是科學與國學關系的延伸,我比較了科學與國學以後,發現中國的學術研究和西方的學術研究在六個方面有明顯差異。求同與求異是最突出的差異。
中國學術研究和西方學術研究一個很大的差異是,一個求同一個求異。
中國做學問是要“求同”的,同在哪裡?同在那個“道”上。不管是儒家講出來,還是道家講出來、佛家講出來,不管用什麼詞,道都是同一個道,。
儒家叫“明德”,宋明理學講無極生太極,講“無極”,或者講“道”,大學之道。
道家也叫“道”,也叫“無極”,無中生有,還有的叫“氣”。
佛家叫“自性”,叫“佛”,叫“法身”,叫“淨土”,叫“如來藏”,等等等等,都是一個東西。大家不管是學儒家、學道家還是學佛家,最後都要到達這個圓心,掌握這個本體,這就是“求同”。
西方的學術,因為是形而下的,所以一開始就要“求異”。
求異才能創新,求同是不要創新的。很多人拿着科學的标準評價中國傳統文化,說中國文化沒有創新。在道上創什麼新啊?這個道,你隻有去體驗它、去認識它,根本不存在創新的問題。創新就壞了,反而錯了。
而在形而下的術上,當然要創新啊,我們等一下還要讨論這個創新的問題。
中國的學問求“常”,這個“常”是平常心,是道,它是不變的。董仲舒說:“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舉賢良對策》”,這也是中國學術“求同”的那個東西,而西方的學術求新求變。
中國的學問“求通”,西方的學問“求專”。我們學中國文化,要學通。那怎麼理解這個“通”?很多人又以為,所有的知識都學了才叫通。我說不是的,通是打通,融會貫通,掌握了中間這個本體才能通。因為這個核心、這個圓心是通向球體各個角落的,你站在圓的任何一個地方都不行,你得站在圓心才能四通八達。
但西方的學術求專,而且分專業分得越來越細,所以在這個體系下面培養出來的都是專家,很少通才。
中國的學術“無我”,西方的學術“有我”,這是很大的一個區别。就是中國文化學得好壞的标準,我經常講的那個明師的标準是什麼?
你的這個“我”要越小越好。這個小我越小,你的大我就越大,你的“明”就越明,你才能稱得上明師。你越是小我強大,用我們現在的話講,自我很強、個性很強,這人就離道越遠,連中國文化的門兒都沒摸着。
所以你看一些所謂的大師,你去判斷這個人到底水平怎麼樣,就看他日常待人接物,你看他那個我執強不強。
中國學問最後的目的是,要把這個小我的我執破掉,才能見到那個大我,才能明這個道。西方的學術當然是有我的,而且這個我太強了,因為它還沒有走到大我這個層面。
中國的學問“存模糊”,就像我前面講的,中國學問的最終目标是認識實相,但這個實相又難以準确表達,所以沒法做到精确,隻能用各種方式、各種名詞、各種話語體系來表述。但是說了又怕你“着文字相”,所以說完還要再否定掉,還說我什麼都沒說。
而西方的學問求精确,一定要想法用數學公式來表達某種所謂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律,這就是現在科學的邏輯。
中國的學問“求做到”,就是知行并重,而且重在行,向着知行合一而努力;西方的學術“求知道”,知道就可以了,不一定非要做到。
所以你看我們的科學家,這些專家們,都是知道就好了。知道這些專業知識、或者在某個專業領域掌握了更多的知識,他就是專家,不強調一定要做到。
繼承與創新第五大關系,是繼承與創新的關系。前面的四個關系,講的都是跟我們自己的修為有關的。後面講的,就是關于傳統文化要怎樣去弘揚。
繼承與創新的關系,2017年的兩辦《文件》裡講得很好,就是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将來大家要去弘揚傳統文化,要把握好、處理好繼承和創新的關系,處理好傳統文化和時代的關系,這永遠是大家的一個努力方向。你一方面要找到那個同的、不變的東西,那個“道”,但另一方面,在表達上、在傳播上,你就是要創新。
有人說中國傳統文化不講創新,我說這是不懂的人才說這話。誰說不講創新?你看禅宗百丈懷海禅師有一句話說“見與師齊,減師半德,見過于師,方堪傳授”。啥意思啊?你的見地、你的認識水平如果和你的老師一樣,你的老師就減掉一半的功德。
所以各位,你們跟曾老師學,如果你們學出來、講出來的東西跟曾老師是一樣的,曾老師一半的功德就沒了。為啥?白教這個學生了,你要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才行,見過于師方堪傳授!大家有沒有信心啊?要努力嘛,對不對?
綜合一下,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是:以創新之術弘恒常之道。我有三句話:馭與時俱進之術,化根器各異之人,弘恒常不易之道。
道不變,術要創新,你要駕馭得了與時俱進的技術和方法。科學技術一直在進步,你看我們現在不是正在用這些與時俱進的技術嗎,有話筒、有投影、有電腦,對不對?沒有科學技術,我們哪有這些手段啊?你排斥科學幹啥?我們天天生活在科學的環境裡邊,受它的益處,跟它不用唱對台戲嘛。
用這個術幹什麼?化根器各異之人。将來大家要出去弘化一方,承傳了曾老師的心法,出去發揚光大的時候,要面對各種人,根器各異,他的條件是不一樣的,你需要用各種方法來教他。
在我們現在學的方法裡,我經常打個比方,就像爬山一樣,你爬山肯定是選定一條路往上走,你從儒家路線走,就從儒家一路走上去,你從道家走,就從道家一路走上去,從佛家走就從佛家走上去。它的路線不一樣,但你要到山頂,這個目标是一樣的。
可是等你到了山頂之後,你當老師了,你要教别人,把别人也引到這個山頂上來,你就要知道有多少條路可以通到山頂;而且這些路你都要去走走看,你都要去學學看;等你碰到不同的人,你就可以教他不同的方法,對不對?
比方說,你體力好,你是從一個比較陡的坡爬上來的,結果後來來了個學生是體力不好的,你教他的方法就不管用,那你就要跟他介紹那個比較緩的坡,讓他慢慢爬。
所以你要懂這些,掌握這些方法,你才能夠教各種各樣的人,才能弘揚這個恒常不易之道,這是我們永遠的一個課題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