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道德經》是道家學說的開山之作。作者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公元前600~470年左右),春秋時期楚國苦縣人。老子與後世的莊子并稱道家“老莊”。《道德經》的語言精辟凝練,閃爍着聖人高維度的智慧,妙語巧喻、格言警句比比皆是,蘊含人生思辨哲理,對中國的政治、軍事、哲學、文化、藝術、養生等方面都産生了巨大的影響。
【原文】: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與其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江海之所以能成為百川所歸附,是因為它善于将自己處于低下的位置,所以能成為天下百川之王。
因此,有道之君想要統禦萬民,就必須保持謙下的言行。想要做引領民衆的領導,就必須把自己的利益得失放在民衆的後面。所以,隻有這樣的領導處于上位,民衆不會覺得壓抑,不會認為是沉重的負擔;他們在前面領導,民衆不會擔心自己的前途、利益受到損害。正因為如此,才會赢得民衆全心全意地擁戴。因為他始終與世無争,所以天下就沒人能和他争。
老子在本章中以江海喻“道”,道在低處,倡導有道之君必須具備居謙下處後的品德,“不争”是“無為”的基本精神。
“無為”中的“不争”不是四大皆空徹底放任自己。“争”與“不争”是辯證的,“不争”是通過不斷地去除貪欲和小我,不去争奪世俗的功名利祿等等世人都想要的東西,不去逃避那些人人厭惡的卑賤低微、挫折磨難。“不争”的目的是為了“利萬物”——也包括利自己。正因為“不争”,所以隻能“處下”,因為“上”是人人都想“争”的東西。
商業的本質是真正以客戶為中心,把客戶的利益放在首位,與客戶形成心與心的鍊接。通過産品和服務為載體利益人心,才能獲得真正的黏性,才會支持你把事業做大。“顧客是上帝”,這不應該停留在口号,而應該把這種思想貫徹到每一個設計、生産、銷售、服務的環節裡去的。這是個很簡單的道理,但是很多企業都沒有做到,做不到知行合一。
如果欺詐行為能夠得逞于一時一地,而且欺詐的結果也必然是被人欺詐,這是符合因果規律的。隻有堅持誠信經營,堅持以客戶需求為目标,而不僅僅是靠着眼前的利益,才能赢得客戶長久的支持和信賴,誠信的結果也必然是得到别人的誠信相待,這也是符合因果規律的。
當今商業社會經過野蠻粗放式發展,越自私越有錢,叢林法則,已經造成了嚴重的信任危機。那麼信任從何而來呢?信任來自于長期的人格積累,這種積累的本質就是要樹立利他的思想,這就是互相以對方為“上”和“先”,而主動地把“下”和“後”留給了自己,成人達己,相互成就,赢得他人的信任。因此,時代呼喚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重塑新商業文明。
對于企業管理來講,企業家的“處下”和“處後”最核心的一點就是不與員工和客戶争名利。他處于老闆的位置,其目的是為了讓員工和客戶過上更美好的生活;他在前面是為了引導員工和客戶朝向更光明的未來。他不會是高高在上的,也不會把員工和客戶引向邪路。他是忘我利他的,他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去除小我成就大我,并完全遵循“道”這個宇宙根本法。既有短期效益也有長遠利益。這才是有“道”的企業家應有的格局和境界。
企業家處在領導的位置,隻有不斷地提升自己的道心,從而提升自己的格局和境界,才能獲得員工和客戶真心真意的擁戴,才可能成就基業長青的事業。因為他擁有一顆仁愛之心,他所代表的是員工和客戶最根本、最長遠的利益,并最終形成事業平台和命運共同體。
因此,聖人之道,可學而至。企業家隻有通過明心淨心功夫,“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超越世俗的名利之争,才會獲得超越世俗的力量和海納百川的格局和胸懷,實現生命質量的躍升,獲得内心真正的甯靜和幸福圓滿的人生。
(歡迎關注【陽明國學堂】,一起悅讀,分享國學心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