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現象特别令養魚人頭疼,賣魚和買魚下塘的人很多,但往往這個時候魚類特别容易暴發受傷後的爛身、充血及其赤皮、水黴病相當嚴重,其後大量死魚,這個"劇情"年複一年的每年都在上演。
究其原因,大多數是因操作技術不熟練,野蠻捕撈,拉網捉魚不精細,渾水嗆魚,或者像上市魚那樣的裝魚密度過大,或者裝運的水質惡化,或者遠距離的長途魚,或者過秤時瀝水過久幹魚過久等等。
(不利:嗆了渾水的魚)
魚的頭部受傷,大多是魚的撞傷造成的。魚的尾巴受傷大多是過秤時,魚擺得兇,尾巴扳起在桶子口沿上刮傷的可能性最大。
(魚頭部撞傷擦傷刮傷後引起的潰瘍病)
(對比:下條魚魚體外傷、體表脫甲)
這些受折騰後的下塘再養魚,或轉塘後或捕撈後(底泥泛起池水攪渾後又沒處理)的留塘魚,起初之時恰逢低溫緻病症狀不明顯,很有隐蔽性讓人不知不覺。也許到了開春水溫升高之際,或者氣溫陡降突升讓魚類産生嚴重應激也會升高池塘的發病率,由此便開始了發病且難以治療。
(痘瘡病:魚傷後患病魚體上産生石蠟樣增生物)
如何避免低溫魚類受傷或發病?
如果我們要把魚當人來看待的話,很多問題本就可以避免的。不管魚受沒受傷都須用藥預防為宜,别聽那些"低溫不用藥"之說。盡量帶水過秤、帶水裝魚,這樣可以不會發生傷病死魚或者至少降低魚體受傷幾率,從而提高成活率。
舀魚工具不傷魚
另外,盡量避開水黴真菌的暴發适溫階段(水溫18℃以下)動網打魚買魚賣魚,在每年的3月以後或11月以前最宜,因為這時候買的魚即使魚受傷有傷,大多也是赤皮病、潰瘍爛身病等類,相比較于水黴病這些病種在治療上容易救治得多,治愈率的可能性也大得多。
發生魚類低溫受傷時,如果魚兒受傷得嚴重,基本上是無藥可救。提倡用藥救治是為了對有些傷得很輕和處于前期赤皮病階段的魚類,有一定的治療效果,如果魚的傷口還沒長出水黴,可能還來得及治療,也許有一線希望。凡是有嚴重外傷的魚病,應該講究療程治療,療程治療就和人得重病了住院治療一樣,連續用藥好幾天甚至十天才行,一點也不能馬虎,盡量采用"外用 内服"的方法,不要想起了就用一下,忘了就不用,這些都是無用功。
具體處理方案:
1. 抓魚,起捕的時候比較粗暴,魚的應激反應比較重,跳動或者撞網厲害,引起機械性出血。
如果是這一類情況,咱們改善起來是比較容易的,一方面最好請專業的抓魚隊來捕撈,如果是水庫,或者大型水面,可以專門定制充氣式擡網,方便又省力,人工成本會很低。另一方面,在起捕之前,停食2-3天,在起捕過程中盡量使用一些抗應激的産品,例如 。做好這些工作,往往會對這一類情況有所改善。
2. 中後期水質惡化嚴重,起捕過程水體攪動厲害,池塘底泥翻動,會直接導緻水體缺氧,甚至引起魚類中毒,誘發一些急性炎症,加上拖網刺激,也會導緻出血現象。
針對這個問題,建議大家在起捕之前5-7天,可以連續使用過硫酸氫鉀類改底幾次,加快底質垃圾及耗氧物消耗,避免底質垃圾在起捕的時候對魚産生毒性;
3. 魚自身體質虛弱。這一類情況應該是很常見的,主要是針對一些長期投喂飼料的魚,營養來源比較單一,尤其是膨化飼料在生産過程中,會大量破壞一些維生素成分,但是熱量比較高,長期吃的話對魚的肝膽負荷比較大,如果一些飼料不存不合适,哪怕是簡單的敞開袋子2小時,接觸空氣後飼料表面的油脂也容易被部分氧化生成一些有毒害的物質,再去喂魚,會直接引起魚的肝膽出現問題,魚就處于一種亞健康狀态,抵抗力很差,根本經不住折騰,在起捕,運輸的過程就非常容易發生出血,死亡的現象。
針對這一類情況,隻有在投喂的時候,加強複合維生素以及微量元素的補充,具體用量看産品來确定。有條件的,也可以再加一些甘草,三黃散類中草藥,清熱解毒,維護好魚的體質。這是一個長期的問題,如果是這一類原因,單靠外用藥是搞不定的,大家要清楚。
還有一些建議,抓魚的時候,魚出血,掉鱗,使用食鹽去控制,這個純粹是紙上談兵的說法,這個是不建議的,食鹽你用得少,基本上沒啥用處,至于殺菌作用之類都是微乎其微的;用多了,隻會加快魚體粘液脫落,魚會毛掉,死得更快。不信大家可以随便弄幾條魚試試,實踐出真知。
拉網前後記得使用安穩
魚安靜,有效避免應激亂跳擦傷碰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