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中國,以華夏文明為源泉、中華文化為基礎,是世界上曆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
中國是以漢族為主體民族的多民族國家,通用漢語、漢字,漢族與少數民族統稱為“中華民族”,又自稱“炎黃子孫”、“龍的傳人”!
百善孝為先,傳統的孝道文化數千年來一直影響着乃至整個華夏民族,中國人把孝視為:人立身之本、孝是家庭和睦之本、孝是國家安康之本,同時也是人類延續之本!
中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著作《爾雅》下的定義是:“善事父母為孝”。漢代賈誼的《新書》界定為“子愛利親謂之孝”,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的解釋:“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
中國的俗語非常衆多,至今都有流傳的俗語,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老祖宗所總結的俗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既然不孝有三,那麼另外兩不孝指的是什麼?接下來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孟子所說,記述在《孟子·離婁上》,全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這句話顧名思義是指不孝的事情有三件,其中無後也就是說沒有子孫後代,這是大不孝,那麼接下來緊接着了解另兩不孝是什麼?
1、陷親不義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父母有過錯不勸說,使自己的父母陷入不義之中,即使知道父母做的事情不對,也不去勸說,導緻父母一錯再錯,這是一種大不孝的行為!
因為傳統的孝道就要孝順自己的老人,但是,不能一味盲目地順從自己的父母,就算自己的父母有錯誤也不去糾正,反倒把自己的父母陷入不義之中。
當年就有一個這樣的故事,孔子的弟子曾經問道:“子女孝順自己的父母就可以說是孝道嗎?”孔子很認真的回答:“當父母有不義的地方,就要去想法設法的委婉去勸說他們,如果隻是一味的順從自己的父母,就會使自己的父母陷入不義之中,那麼這又怎麼能夠稱為孝順呢?”
所以,大家不要誤解了“孝”的真正含義,該順從的時候順從,不該順從的時候一定不能屈服,不然隻會害了自己的親人!
2、家貧親老
這第二種就是“家貧親老,不為仕祿”,用白話翻譯就是家庭本來就非常的貧窮,随着時間一點一點的流逝,父母已經年邁,子女不但不求上進,不去考取官名,獲得俸祿,來供養自己的父母。
而且在家無所事事,用現代的話來說,子女不去改變家庭的貧困狀态,還一直在家做“啃老族”,這就是大不孝!
3、不留後代
其實,“無後”不能當作沒有後代來講,而應該解釋為: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婚姻乃人生大事,舜帝連這都不通告自己的父母,真是不應該。
而且,古代《二十四孝》中第一孝的故事就是關于舜的,背負這麼大的孝名,卻做出不孝的事,舜的行為自然要被放大化。
而在如今的社會,無論是獨生子女政策還是二胎及多胎政策,對于結婚生孩子已經成為每個家庭的事,繁衍後代這是祖傳的規矩,但是随着思想的不斷進步,人們也比較開放,多多少少沖擊了“一定要生養”的傳統觀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