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
歡迎閱讀聊詩詞談故事。
今天我們講的是虞世南的蟬,首先我們先簡單介紹一下虞世南。虞世南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字伯施,唐代初期政治家,文學家,書法家。 唐太宗稱“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絕。一曰忠谠 ,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辭藻,五曰書翰”。其書法剛柔并重,骨力遒勁,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并稱“唐初四大家”。
話說虞世南在夏天的一天,聽到窗外知了知了的蟬叫聲,一時勾起了童年的回憶,與小夥伴們一起爬樹抓知了的快樂生活。并且還天真的認為抓住了夏天的蟬就相當于抓住了整個夏天。但此時的他已經上了年紀,也爬不了樹,抓不了蟬了。可那份天真還在,于是他就叫下人去給他抓一隻。
不一會兒下人回來了,他迫不及待的就問抓的蟬在哪?下人回答抓是抓了不過放了。這虞世南很不解啊。問為啥又給放了呢?下人又回答那蟬對他說“愛我就别糾纏”。得,這蟬是抓不了了。 可夏日炎炎總得幹點什麼吧。 對!寫詩 ! 可他回頭一想寫啥呢?嗯就寫蟬。既然不讓揪,那寫寫總可以吧。
這題目就叫《蟬》,這第一句:“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垂緌”本身是指古人系在下巴上的帽帶,而蟬的頭部伸出的觸須形似帽帶,所以就把蟬稱為垂緌。“飲清露”是古人認為蟬栖身高樹隻喝清潔的露水,所以說蟬“飲清露”。你看這蟬寫的多麼細緻,把蟬的形狀和食性都寫出來了。可想而知虞世南小時候可真沒少抓。
“垂緌”暗示達官顯貴的身份,而顯宦的身份和地位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和“清”是有矛盾的,甚至是水火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的筆下,卻把二者完美地統一在了“垂緌飲清露”的蟬的形象中了。
“流響”是指蟬鳴叫的聲音時高時低而且時間很長像流水的響聲一樣,故稱其為“流響”。“疏桐”就是指稀疏的梧桐樹。梧桐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種高貴而靈異的樹,而且梧桐是高樹,其前加一個“疏”字,更見其枝幹的清高挺拔。
“流響”二字形容蟬聲的抑揚頓挫和長鳴不已。“出”字則把蟬聲遠播的意态形象化了,讓人感受到了蟬鳴的響度和力度,這一句雖隻寫蟬聲,但我們卻能夠從中見到人格化了的蟬那種清華隽朗的高标逸韻。
緊接着就寫了第二句:“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意思是說蟬的聲音傳播的很遠是因為居高而不是借助秋風。一般人往往認為是借助秋風的傳送,作者卻别有會心,強調這是由于居高而自然能向遠處傳播。這種獨特的意境也為我們闡述了一個真理:品格高潔的人并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借,自然能聲名遠播。正如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所說的那樣:“不假良史之辭,不托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于後。”這裡所突出強調的是人格美的力量。
我們可以回頭再看一下這首詩:“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詩,是唐人詠蟬詩中最早的一首很為後世人所稱道。也為唐代詠物詩開創了一個不俗的風氣。
夏日炎炎,我隻是隻蟬,不愛别糾纏!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