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姓氏中的單姓與複姓

姓氏中的單姓與複姓

民俗 更新时间:2024-12-15 01:25:38

複姓由來

所謂複姓,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漢字組成的姓氏,例如公孫、慕容、司馬等。複姓雖然少見,但因其常被武俠小說用來“裝點門面”,讀者們都不陌生。這種看起來很“高大上”的複姓,小夥伴們知道幾個呢?

姓氏中的單姓與複姓(東方等複姓由來)1

上官

【上官氏屬地】

天水郡,今甘肅省天水市。

【上官氏來曆】

春秋時,楚莊王封他的小兒子蘭為上官邑大夫,蘭的後代子孫遂以邑名為姓,稱上官氏。漢時,為充實關中人口,朝廷曾下令将許多大姓遷往關中,其中上官氏被遷往隴西上邽即今天的甘肅天水,這也正是源自楚國公族的上官氏在天水成為望族的緣由。

【上官氏名望】

上官氏名人,漢朝有名臣上官桀;唐朝有上官儀,高宗時官至宰相;上官儀孫兒上官婉兒,有“巾帼宰相”之名;近代有國軍将領上官雲相等。

姓氏中的單姓與複姓(東方等複姓由來)2

東方

【東方氏屬地】

平原郡,今山東省平原縣西南。

【東方氏來曆】

“東方”是個古老的姓氏。早在遠古時期,上古帝伏羲創立八卦,而他的後代孫仲,世掌東方青陽之令。古書記載,相傳他出生的時候,“出于震,位主東方”,即根據八卦圖推算是在震位,而震位表示為“東方”,因此,就以“東方”為姓氏。

至漢武帝年間,著名文學家東方朔,本姓張,是太昊伏羲氏後裔少昊子張揮的後代,隻因出世未三日,其母就病亡,而其父也已逝去多日了,鄰居就根據他出生時東方天剛亮,起名為“東方朔”。而他長大後,名噪一時,東方作為姓氏又得以鞏固。東方朔的後人就以東方為姓。

【東方氏名望】

東方朔:西漢大臣、文學家;東方虬:唐朝史官、詩人;唐代學士東方顯等。

長孫

【長孫氏屬地】

濟陽郡,今山東定陶縣西北,一說河南蘭封縣東北。

【長孫氏來曆】

長孫一姓源于沙英雄之子嵩。據史料記載,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曾祖父拓跋郁律有兩個兒子,長子就是沙英雄,他是南部大人,号拔拔氏;小兒子是拓跋珪的祖父,拓跋珪建立北魏稱帝後,因為沙英雄是其曾祖父的長子,就賜他的兒子嵩為長孫氏。長孫嵩後來官至太尉,封北平王。

【長孫氏名望】

長孫姓名人,有隋朝的車騎将軍長孫晟,其女是唐太宗的皇後,兒子長孫無忌助太宗奪得帝位,出任宰相。

姓氏中的單姓與複姓(東方等複姓由來)3

諸葛

【諸葛氏屬地】

琅琊郡,今山東諸城縣。

【諸葛氏來曆】

諸葛一姓來源有三:一是源出于商朝。相傳伯夷的後裔葛伯在其封國滅亡後,葛氏中有一支遷往山東諸城西南,後來又遷到陽都,因為當地也有葛姓,所以稱後遷來的葛姓為諸葛氏。二是在秦末陳勝起義時,大将葛嬰屢立戰功,卻被陳勝聽信讒言将他殺害。漢文帝時,封葛嬰的孫子為諸縣侯,其後世子孫便以諸葛為姓,稱諸葛氏。三是古代有複姓“詹葛”,後改為“諸葛”。

【諸葛氏名望】

諸葛名人,除大名鼎鼎的諸葛亮外,西漢有司隸校尉諸葛豐,東吳有謀士諸葛瑾,唐代有檢校司空諸葛爽,宋代有制筆名家諸葛高。

公孫

【公孫氏屬地】

扶風郡,今陝西鹹陽縣東。

【公孫氏來曆】

據《路史》記載,神農氏同母弟勗,嗣少典國君,世為諸侯,後以公孫為姓。這是公孫氏其中的一個來源。另,公孫氏還有三個來源。一是軒轅帝最初姓公孫,後來又改姓姬,他的後世子孫中有的依然以公孫為姓,稱公孫氏。二是周制規定,國君一般由嫡長子繼位,即位前稱太子,其他的兒子便稱公子,公子的兒子則稱公孫。他們的後代中有不少人便以公孫為姓。三是據《通志·氏族略》記載,春秋時諸侯之孫,也以公孫為姓,稱公孫氏。所以,公孫氏的來源較多,并非一族一姓的後人。

【公孫氏名望】

說到公孫姓名人,秦孝公時變法的領導者商鞅,原本就姓公孫,由于他變法有功,受封于商,才叫商鞅。此外,春秋時衛國神箭手公孫丁,戰國時孟子的弟子公孫醜,邏輯學家公孫龍,西漢丞相公孫弘,東漢末年的遼東諸侯公孫度、公孫瓒,唐代的右武衛大将軍公孫武達、著名的舞蹈家公孫大娘等,都是公孫氏的佼佼者。

司馬

【司馬氏屬地】

河内郡,今河南武陟縣西南。

【司馬氏來曆】

司馬一姓起源于古代的職官名。相傳帝少昊開始設司馬一職,掌管軍政和軍賦,周朝時稱為夏官大司馬。周宣王時,帝颛顼的後裔程伯休父任司馬,因他打敗了分布于今淮河中下遊的徐戎(又稱徐方、徐夷),立下大功,便賜司馬為姓。此後,程伯休父的孫子以獲得這份官職為榮,因此有一部分人就以司馬為姓,稱司馬氏。另外,許氏、郝氏也有改姓司馬的,如許穆之、郝惔之就是,他們的後世子孫也以司馬為姓。

【司馬氏名望】

司馬氏雖然沒有列在百家大姓之内,但也是中國的一個著名複姓,其家族人才輩出。如西漢時著名的史學家司馬談、司馬遷父子,西漢辭賦家司馬相如,又如三國時期的魏國權臣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司馬昭之子司馬炎更是建立了晉王朝。再如北宋名臣、史學家司馬光。除此還有東漢末年“水鏡先生”司馬徽等。

司徒

【司徒氏屬地】

趙郡,今河北趙縣。

【司徒氏來曆】

司徒一姓,是以官職命名的複姓。舜曾為堯時的司徒官,負責管理民衆、土地及教化等事情,職位相當于宰相。周朝時稱為地官大司徒。舜的支系子孫中有以官職名為姓的,稱司徒氏。“司徒”這個官職始置于唐虞之際,傳到周代,被列為尊貴的六卿之一,掌理邦教。漢哀帝時,改丞相為大司徒,與大司馬、大司空并列為“三公”,清代時,俗稱戶部尚書為大司徒。

【司徒氏名望】

司徒氏名人:春秋時陳有大夫司徒貞子,南朝陳國有大夫司徒卬,唐有太常卿司徒映,五代有禮部侍郎司徒翊,明有遼陽衛參軍司徒化邦等。

令狐

【令狐氏屬地】

太原郡,今山西省太原縣。

【令狐氏來曆】

令狐(líng hú),中國複姓,源出于姬姓。令狐本來是春秋時代的一個地名,據《水經。凍水注》載:令狐即猗氏地(今山西省運城市臨猗縣的西方),周文王姬昌之子畢公高的後代魏顆得了勝仗,晉景公把令狐一帶賞賜給他做封邑,魏顆之子魏颉以封地為氏,稱令狐颉。

【令狐氏名望】

令狐氏名人,有漢武帝時的令狐茂,三國魏時的弘農郡太守令狐邵,唐代宰相令狐楚、令狐绹、文史學家令狐德棻,明代經學家令狐鏓等。

附:中國81個複姓大全

01.歐(ōu) 陽(yáng)

02.太(tài) 史(shǐ)

03.端(duān) 木(mù)

04.上(shàng) 官(guān)

05.司(sī) 馬(mǎ)

06.東(dōng) 方(fāng)

07.獨(dú) 孤(gū)

08.南(nán) 宮(gōng)

09.萬(mò) 俟(qí)

10.聞(wén) 人(rén)

11.夏(xià) 侯(hóu)

12.諸(zhū) 葛(gě)

13.尉(yù) 遲(chí)

14.公(gōng) 羊(yáng)

15.赫(hè) 連(lián)

16.澹(tán) 台(tái)

17.皇(huáng) 甫(fǔ)

18.宗(zōng) 政(zhèng)

19.濮(pú) 陽(yáng)

20.公(gōng) 冶(yě)

21.太(tài) 叔(shū)

22.申(shēn) 屠(tú)

23.公(gōng) 孫(sūn)

24.慕(mù) 容(róng)

25.仲(zhòng) 孫(sūn)

26.鐘(zhōng) 離(lí)

27.長(zhǎng) 孫(sūn)

28.宇(yǔ) 文(wén)

29.司(sī) 徒(tú)

30.鮮(xiān) 于(yú)

31.司(sī) 空(kōng)

32.闾(lǘ) 丘(qiū)

33.子(zǐ) 車(chē)

34.亓(qí) 官(guān)

35.司(sī) 寇(kòu)

36.巫(wū) 馬(mǎ)

37.公(gōng) 西(xī)

38.颛(zhuān) 孫(sūn)

39.壤(rǎng) 驷(sì)

40.公(gōng) 良(liáng)

41.漆(qī) 雕(diāo)

42.樂(yuè) 正(zhèng)

43.宰(zǎi) 父(fù)

44.谷(gǔ) 梁(liáng)

45.拓(tuò) 跋(bá)

46.夾(jiā) 谷(gǔ)

47.軒(xuān) 轅(yuán)

48.令(líng) 狐(hú)

49.段(duàn) 幹(gàn)

50.百(bǎi) 裡(lǐ)

51.呼(hū) 延(yán)

52.東(dōng) 郭(guō)

53.南(nán) 門(mén)

54.羊(yáng) 舌(shé)

55.微(wēi) 生(shēng)

56.公(gōng) 戶(hù)

57.公(gōng) 玉(yù)

58.公(gōng) 儀(yí)

59.梁(liáng) 丘(qiū)

60.公(gōng) 仲(zhòng)

61.公(gōng) 上(shàng)

62.公(gōng) 門(mén)

63.公(gōng) 山(shān)

64.公(gōng) 堅(jiān)

65.左(zuǒ) 丘(qiū)

66.公(gōng) 伯(bó)

67.西(xī) 門(mén)

68.公(gōng) 祖(zǔ)

69.第(dì) 五(wǔ)

70.公(gōng) 乘(chéng)

71.貫(guàn) 丘(qiū)

72.公(gōng) 皙(xī)

73.南(nán)榮(róng)

74.東(dōng)裡(lǐ)

75.東(dōng)宮(gōng)

76.仲(zhòng)長(zhǎng)

77.子(zǐ)書(shū)

78.子(zǐ)桑(sāng)

79.即(jí)墨(mò)

80.達(dá)奚(xī)

81.褚(chǔ)師(shī)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