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日常中有沒有發現,自己或者他人的耳朵、眼角、鼻子旁會有些小洞小孔,可是明明記得沒有受過傷也沒被針紮過,好端端的怎麼回事呢?
有就算了,可有時候看到了總是手癢忍不住去擠,所以這些洞洞到底是什麼?真的可以放心擠嗎?有什麼方法可以修複填補這些洞呢?
耳朵周圍的小凹洞
耳朵周圍的小凹洞可能是耳前瘘管(先天性耳前窦道),民間俗稱耳倉,傳說耳朵有這個洞就代表富貴聰明有福氣,但其實這隻是一種先天性外耳畸形。
具體發病機制不明,可能與胚胎發育異常,耳朵部位沒有閉合好有關。多為單側發病,一般女性發病率大于男性。
耳前瘘管按照臨床表現可分為單純型、分泌型和感染型。單純型平時沒有什麼症狀,一般不需要治療,日常保持清潔,不要随意擠壓,也别以為這是個天然的“耳洞”就往上面戴耳環耳釘。
分泌型是指瘘管内皮屑及皮脂腺分泌物堆積,導緻瘘口(洞口)經常出現白色豆腐渣樣分泌物以及一股上頭的異味,可引起局部皮膚瘙癢,局部隆起。
感染型(占比82.58%)表現為局部紅、腫、痛,瘘口溢膿液;嚴重者出現周圍軟組織腫脹,形成膿腫破潰或者肉芽,反複感染經久不愈,反複感染處形成瘢痕。
防止耳前瘘管複發的唯一有效方法是手術完整切除瘘管組織,手術時機一般選擇在急性感染得到控制後進行,也可以在急性感染期直接手術切除。
急性感染期需要全身使用抗生素。膿腫形成後則需及時切開排膿,并定期換藥直至感染控制,形成瘢痕。對于産生的分泌物,可以用酒精棉片等輕柔擦拭,切勿用手擠或者不幹淨的牙簽針頭戳。
眼角旁邊的小孔
眼角淚囊區皮膚有一個針尖大小的孔,淚液從該孔溢出,這種情況是淚囊瘘,可以分為先天性和後天性。
先天性淚囊瘘是一種少見的先天性淚道發育異常,發病原因尚不明确,多為散發性,偶有家族發病,有常染色體顯性與隐性兩種遺傳方式。
而後天性淚囊瘘的瘘口主要是淚囊炎症破潰後形成,瘘口周圍多數有炎性肉芽組織增生。
先天性淚囊瘘的瘘口小,邊緣整齊,無炎性肉芽組織。多為單眼發病,瘘管開口位置通常在鼻外側、内眦韌帶下方,也有報道位于外眦部。瘘口常有清液或粘液溢出。部分患兒瘘管被分泌物堵塞後流淚症狀會消失。
如果隻有一個小孔沒有其他症狀,可以不必處理,日常正常清潔即可。有症狀者,可在急性炎症消退後,采用瘘管切除術或聯合淚囊鼻腔吻合術等方法。
鼻子上的小洞
鼻子上的小洞有可能是鼻部皮樣窦道。鼻皮樣窦道和鼻皮樣囊腫起源于鼻根處的先天性融合異常。
鼻皮樣囊腫是内襯上皮細胞的窦道,從鼻根部或鼻尖部穿過鼻中隔,延伸至顱前窩。通常為鼻背上不可壓縮的腫塊,伴鼻背表面中線某處小凹或凹點。
伴顱内擴展的鼻皮樣囊腫增加了中樞神經系統感染風險,應手術切除。傳統觀點認為需行顱骨切開術,通常為分期手術。
現認為,對于侵及顱底或輕微累及顱内的病變,可通過到達顱底的内鏡輔助微創手術 直接鼻切開或開放性鼻成形術(即從鼻尖掀翻至鼻背)治療。
今天又是收獲知識幹貨滿滿的一天呢,快去看看你或你的小夥伴有沒有這些小洞吧~還想知道哪些身體奧秘,歡迎留言評論嗷~
〔參考文獻〕
[1]周萍, 陳金輝, 黃婷,等. 先天性耳前瘘管的研究進展[J]. 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 2019(5):4.
[2]朱雅穎, 李辰龍, 施宇軒,等. 先天性耳前瘘管的診治進展[J]. 中國眼耳鼻喉科雜志, 2019, 019(001):11-15.
[3]王棟, 羅五根. 先天性耳前瘘管的走行觀察與手術治療[J]. 中華耳科學雜志, 2020, 18(4):4.
[4]韋明壯, 羅绮甯, 黃嘉韻,等. 感染耳前瘘管的臨床特征和手術治療[J]. 中華耳科學雜志, 2021, 19(1):5.
[5]韋明壯, 羅绮甯, 黃嘉韻,等. 感染耳前瘘管的臨床特征和手術治療[J]. 中華耳科學雜志, 2021, 19(1):5.
[6]Glenn C Isaacson, MD, FAAP.先天性鼻異常.UpToDate
〔免責聲明〕
本文數據更新于2022年05月23日
由「皮膚科楊希川教授」原創,旨在為讀者科普
科普内容不能代替醫生診治意見,僅供參考
如有皮膚問題,請及時咨詢醫生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策劃團隊〕
策劃/編輯:Fanny 責編:Yellow&jina 審核:李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