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道德經認識并戰勝自己

道德經認識并戰勝自己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5 17:52:05
《道德經》:以柔弱自居,讓弱小的人歸順自己,才是以強持弱的智慧。

道德經認識并戰勝自己(道德經以柔弱自居)1

在老子生活的春秋時期,大國和小國并存的一個狀态已經進入了最後的階段,群侯割據的時代,幾百個諸侯國夾在周邊大國的威逼利誘之下,已經喪失了一個很好的地位。

那些小國幾乎都成為了大國的附屬國,這些小國雖然說存在,但是處境非常艱難,因為有着大國的一個威脅。

就好像一個弱勢的人,存在着一個強大的人身邊,雖然說是一種依附,但是卻時常感覺到一種危險性,還要分擔大國的一些重大項目的勞役,小國人民但是無可奈何,因為他們沒有能力反抗。

老子在《道德經》中就針對于這種現象提出了自己的主張,希望能夠喚醒大國的一個寬厚和仁慈之心。

道德經認識并戰勝自己(道德經以柔弱自居)2

所以在《道德經》第六十一章節的智慧中就說了這樣一句話: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

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靜勝牡,為其靜也故宜為下也。

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

小邦以下大邦則取于大邦。

這是老子提出大國針對于小國的一個态度,他說大國又好像江海一樣巨大而處下,這也符合《道德經》中提出如水一樣的智慧,如水一樣柔軟如水,一樣的低調,居于下位,才能夠讓萬千河流歸順于自己。

要像雌性那樣安靜柔弱,讓天下百川河流都交彙在這裡,這樣自己能夠受到尊敬。而且能夠凝聚萬千河流,這是屬于最好的一種狀态,也是符合大道的一個智慧。

道德經認識并戰勝自己(道德經以柔弱自居)3

雌性常以安靜勝過雄性,因為她知道安靜做事謙虛,能夠受到其他人的尊敬。

《道德經》中說: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故大邦者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

而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大國對待小國謙虛低下,就可以取得小國的一個歸順,小國對于大國謙虛低下,就可以取得大國的支持。

所以說《道德經》在這一篇章中,提到的就是道德經核心的一個智慧,叫做“不争,以柔和自居”。

道德經認識并戰勝自己(道德經以柔弱自居)4

有的人會覺得在現在這樣一個時代,如果說展示柔弱的時候,會受到别人欺負。

我們要明白一件事情,我們不是一味的展示自己的懦弱,而是懂得以謙虛低調自居,不可鋒芒畢露,因為所有的鋒芒畢露,最後的狀态一定是招緻災禍。

在《莊子》中,莊子借由堯和舜的談話,來說明大道的光輝如陽光普照一般。

莊子中就說:故昔者堯問于舜曰:“我欲伐宗、脍、胥敖,南面而不釋然。其故何也?”舜曰:“夫三子者,猶存乎蓬艾之間。若不釋然何哉!昔者十日并出,萬物皆照,而況德之進乎日者乎!”

這句話意思就是說:從前堯曾經向舜問道,我想征伐宗、脍、胥敖三個小國,每當上朝總感覺心神不安的,這是什麼原因呢?

舜這個時候就說:這三個小國的國君就好像勝于蓬蒿,艾草之中,你何必放心不下呢,過去有十個太陽一起升起來,普照萬物,更何況大道的光輝更勝過太陽呢。

道德經認識并戰勝自己(道德經以柔弱自居)5

《莊子》在這一篇章的智慧中,就用堯和舜的談話來說明,居于強者,應該以德高望重的行為和語言去征服他人,而不是以強勢的狀态去欺壓别人。

莊子和老子論述事物的方式和例子不同,但是他們所論述的核心都是共同的,就是強者,要以柔弱自居,有一份容納弱者的胸懷,讓弱者歸順自己。

我們從這一篇章的智慧,引申到為人處事當中,同樣适用于每一個人。在生活中一定要以謙虛柔弱自居,就像《道德經》中所說的如水一樣的智慧,這就是大道的一種處世态度。

用這樣的一種态度去為人處事,不鋒芒畢露,對于那些比自己弱小的人,你懂得保持謙虛低調的時候,才能夠真正赢得他們的尊重。

總有這樣一些人在弱者面前總是欺壓對方,期望對方虧欠自己,其實這樣所有的行為得到的隻是對方的反抗,因為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道德經認識并戰勝自己(道德經以柔弱自居)6

所以說,能夠順從别人的意思,尊敬别人的想法,在為人處事當中,才是我們應該懂得的智慧。

本文由國學書舍原創,您對于這一篇國學智慧怎麼理解的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