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手劍之練功法
因曆史的原因,古傳的雙手劍法現在已經失傳,一些傳統武術流派中,雖然還有極少數雙手劍套路傳了下來,如通備拳派、螳螂拳派、八卦掌中,都有雙手運使的劍法,但這些劍法卻又受其宗派拳理的束縛,缺少一種更适合于大衆武術愛好者的儒雅、潇灑之神往。
著名的螳螂拳師、武打影星于承惠先生,是國内當代比較有名的劍術名家,并在參照螳螂劍、醉劍及其他優秀劍法的基礎上,獨創一路雙手劍法,具有非常高的實用性和觀賞性,我們每從他所參演的影視劇中,得窺其劍法之神韻。
本人亦好劍之徒,對于古今劍法,稍有鑽研,更喜雙手持使的劍法,并請人鑄造專用劍器,欲求能得劍法之神髓,隻是非常可惜,我是一個懶人,未能持恒勤習,落得個空有其表而已。今逢網絡之順便,發現國内有非常多的、同我一樣好此劍藝的朋友,為能提供點幫助,将近二十年來收集的資料,略作整理,參照古傳習劍之法,整理成文,它日将結集出版。
為能有請方家提挈,今特将其中練習劍術之基本功夫,略加簡述,以供同道指正。
因受時間的限制,無法一次全部發布出來,故打算有空就發一小段,有興趣的朋友就留心一下,也許次日或一二日或五六日之後,即有适當更新。當然,原本是準備編寫成書結集出版的,故也不可能将全部都發布在這裡,還有請各位看官見諒。
本人此處介紹的“功夫”,都是圍繞練劍而從古傳方法之中,采拮而來,略加現代運動生理學、物理力方面的适當分析,将玄虛的、唬人的、錯訛的,都予以剔除。有些可能看官們會覺得稍有欠妥,小可此處也隻能誠請各位,這些方法僅作以參考——有些是本人照習過的,有些則是從理論上分析認為可行,如果看官有何不明之處,或有異解,誠望能在此處留言斧正,将不勝感謝。
一、劍器與劍法
雙手劍法,本為劍器運用鍛煉方法之一。劍器自先秦、漢而優,器長鋒利,适于單兵運使,後随軍陣演化,漸退出成儀仗之器,劍器運用之法,也漸成花式。
雖雙手劍器随史而式微,然習練之法,則仍有沿習。明茅元儀《武備志》載有雙手劍圖24勢,朝鮮《武藝諸勢》更增圖至28勢,且詳加述略,為古傳雙手劍法之最早傳本。今世用雙手劍法者,有通備門、螳螂門、八卦門等,且因螳螂拳師于承惠先生影藝而響,成當代劍術之翹楚,追習者甚衆之。
二、雙手劍法之基本功夫
劍器輕靈,以腰運步,以步帶勢,雙手劍法,更重腰步手腕之力,以求大開大合、劈砍挑刺、撩圈攪撥,動如猛虎下山,靜如處子待閨,行如龍蛇飛舞,疾如蒼鷹捕兔,忽而如夜戰八方,又恰似驚天一線。凡練劍之法,先求腕力,次習腰步,再練劍法,逐而運劍成勢,以腰步帶膀腕,擰轉起伏,前後環顧,左右兼備,跳躍疾進,務求一劈開山裂石,一擊洞天徹地。
當今之世,無遠古之兵災賊患,太平盛世,武藝搏殺之能,早已換之為修心健體,故習劍之士,多形勢而棄功夫,演習日久,自也能飛蝶采花、輕靈矯便,然言之于實戰,則無一用處,何解?圖有其勢,而無其神也。
神自何來?當從苦修功力而成。古人練劍,為求實用,常日練劍勢千遍,更以内外功夫相佐其根。練劍之時,劍器長而重,償有九尺長鋒、六尺長劍、三尺青芒之别,長劍練功,短劍練形,練重使輕,習長用短,更加内功,相輔相成,始能成劍術之名家。
練劍之功夫,首重心神,内有養精蓄銳、凝神斂氣,外有步法、身法,乃至劍法各勢,練至九轉還原,自有擎電拿雲之妙,驚神泣鬼之奇,于武藝之道,實有莫大之助焉。
今不揣淺識,以古傳習劍之法,輔以于氏劍法,博采衆家之長,摒棄糟粕之識,略加闡述,旨在抛磚引玉,或有其誤,敢請方家斧正,以正其訛,使吾中華之妙術,複有沿承,光複華夏之精神也。
(一)腕力之練習
練腕力之法一:上罐法
少林派傳有謂七十二藝者,此上罐之法,即采取其中。上罐功為硬功外壯,屬陽剛之勁,練習兩臂懸勁之法,而兼及兩手之握力者也。
用雙耳小罐一,以短繩系于其兩耳,更用一長約三四尺之棉繩,一端系于繩之居中,其另一端,則系于一圓木之上。木長約一尺二寸,粗約一握,以棗木制為佳。木外廓宜有棱,不宜平正,在木之正中處,鑽一對穿之小洞,繩頭即在洞中穿過,然後緊縛木上。小壇之重,約六七斤,以鐵砂三數斤貯其中。初練時連壇不得過十斤,練時足站騎馬步,上身挺直,兩手各握圓木之一端,将壇懸空提起,至肘平于肩為度。此時小臂豎直,略前斜,虎口相對,掌心向外,提起之後,待壇蕩定,兩手即分死、活把,将木漸漸向内轉旋,使棉繩漸漸纏繞于圓木之中部,壇亦随之上升,直旋至罐平于胸,略停頓片時,更緩緩放下,如此升降三十次而功畢。每日晨夕行一次,練習三月之後,罐中加砂三兩,行時增加五次,依然練習三月,更加鐵砂半斤。以後每練三月,加鐵砂一次。所加之份量,須按次遞加,加至連罐足三十斤時,其人懸勁與握力,足以驚人矣。此功若能立于極高之樁上,而将棉繩放長至五尺以上行之,則功效更為宏速。此功為少林寺嫡派,北人習之者為多,自始至終,亦須三年以上,始克有成。
練腕力之法二:運臂法
古傳某些派系,專有練劍之運臂功夫:取黃泥水拌置于大桶中,如今日建房之拌水泥漿類似,每日以三尺木棒,直插桶内,不停攪拌,勿使黃泥幹結,如有幹結,添水保持其濕,以備次日攪拌。初時因阻力而無法攪拌,然随習之日久,自能随意而行之,至能以木棒輕易插入半幹之黃泥中,攪拌如意,腕力自然驚人。
練腕力之法三:運木棒法
取一眉高或頂高之堅木,粗适一握,手持一端,将臂伸直,純以腕力,将木棒做繞圈動作。初習時必不能持久,日長力增,漸能持續一二刻而不累,則換以等粗之鋼鐵水管,複加練習,俟至輕便,更可易之為鐵棒,則腕力神人矣。已故武師萬籁聲,至八十高齡,仍能以三指之力,平持鐵管,可見功力之強。
練腕力之法四:抖長杆法
抖長杆法本為古傳練槍之功力練習法,此處略加變化,述之以劍。取一丈長滿握木杆,初如運木棒之法演習,至能輕便之時,則在木杆之遠端,縛之以重物,初一二斤,漸而七八斤,或能至幾十斤者,易之使劍,看官自當可辨功力之強弱也。
以上為練腕之法,可選習也可兼習,當每日暇則為之,切不可妄加斷間,百日後,即可練各勢基本劍法。
(二)練勁之法
練力雖能增加攻擊力度,但仍死力,而武藝格鬥,實以巧勝拙之術,故練力之時,尚需練勁,勁力俱備,自當神勇,長短之技,皆能通勝也。
因勁為武藝之本,故練勁之法頗多,有以内功為強者,有以導引為術者。今日習武,資料豐盛,網絡通便,吾等可綜合百家之長,更可融會貫通,進而舉一反三,尋求更多之法也。以下即為有别古傳之新法,習者可随自身條件而置備,效用類似。
練勁之法一:擊樁靶
各家武技,均有樁靶之法,有将靶設為人形者,有以身邊之物就便者。今小可自創一法,曰打輪胎法,看官勿笑也。
取一貨車大号輪胎,包含内外兩胎,内灌八分之氣,以拔河之用粗尼龍繩懸吊于空中(拔河之繩為棉麻所纏,此處要求換尼龍繩,取其彈性強也),複取三尺堅木或鐵管或鐵棒,立于輪胎前,行以下各法:
挑:挑為劍技之要法,可攻可防,可撥擋敵械。練挑之勁,與練力之法類似,且可勁、力兼習。以棒抵于輪胎底部(即懸吊時輪胎最底部),側身馬步,以左手或右手運力,欲将輪胎挑起,一吸一呼配合一挑一松,不求速度,但求着力有根有果。初時自不能挑動分毫,待習之日久,自能一挑即動,甚或有力大勁足者,能一挑而起,以之用劍,自能挑撥随意。
擊刺:擊刺為直線運動,為劍之根本。練習之時,側身馬步立于輪胎前,或高虛步正面而對,以單手運棒,端正角度,向前平刺,可一呼一吸一刺,亦可一呼吸之間,疾刺數次或十數次而練快劍。擊刺之時,務求能将輪胎一刺而擊出。此法随功力之累積,可使輪胎由不動而至漸動,複至一刺而彈出數尺,則擊刺之勁,自然可觀。
劈砍:雙手劍法多劈砍動作,如力劈華山,能開山裂石,但如無功力,則劈砍自然無力也。劈砍之時,正身面對輪胎,單手舉棒過頂,随勢迅速下劈,擊打輪胎頂端。劈砍之法,可分兩種,一是一呼一吸一劈,為求用勁正勢,猶如開山破石,盡力而作;一是于一呼吸間而疾劈數次或十次數,以練速度。
劈砍可由上向下,也可由左向右或由右向左,以練平斬抹掃之功,先左右兩手單手練習,再雙手練習。
點:點劍可虛可實,虛則花敵眼,實質戳其身。習點之勁,側身向靶,手持平,以棒穿入輪胎孔中,搭于底部上邊緣,随呼吸用勁将輪胎向地面力壓。初不能動彈絲毫,随功力日升,尼龍繩必受帶動而拉伸,自可随意上下也。
撩:劍器由上往下為劈砍,由下往上為撩撥,一上一下,合為一陰陽之勢。中國劍術,以仁德載道,多為傷人為法,極少緻人于死地之術,故有挑、點、撩、撥之勢也,既能傷人,又能防護。反撩之勢,多矮身而行,以棒抵輪胎之最下緣,随呼吸而欲将輪胎反手頂起,法如前勢。
以上各法,由上往下有劈砍之法、由左向右或由右向左有平斬抹掃之法、由下往上有撩撥之法,更有挑點之勢,朝夕而為,日久自見真功。
或有人雲,輪胎貴而置之不易,學者可去汽車廢品收購之處,多加尋找,自可購得中意之物。如實有困難,可取一碗盤粗細之堅木,長約五六尺,以繩系其兩端,橫平懸吊于臍高,仍參照以上各法習之,亦可取效。如有條件者,可擇一水池,水深平臍,輪胎或堅木抛入水中,浮于水面,而後采以上各法習練,效果更優而強哉(此因水有阻力,且有反彈之力)。
練習之時,試分兩段,前段一呼一吸一練,專心緻意,配合意念,上挑時似欲挑起千斤重物,下點時猶如壓山入土,劈砍要有開山破石之威,平行抹斬時要有摧枯掃朽之氣。後段以速度為重,可在一呼一吸之間,快速多次擊靶,以免純習前段,有誤身手之靈便。
練勁之法二:活劍法
擊樁靶可習各勢劍勢之勁力,然樁仍死樁,猶不能得巧勁,故另創活劍之法,務求劍勢靈便迅捷。
選一空地,栽四棵木樁成四方形,各距丈餘,木樁如碗粗細,地下二三尺,地上五六尺,頂部以橫木穿架,使各樁相連。從架頂以尼龍繩懸吊小沙袋二三十枚,單枚大小如拳,以結實之帆布或真牛皮縫制,内貫鐵砂或細小石子,重約一二斤左右。相隔之距離,則以能過身為宜。各小沙袋或高或低,高者頂齊,低者略高于踝,中間與胸、腹、大腿之高低者,略多布數,蓋因劍法多以此為目标也。
練習之時,手持三尺木棒或鐵管或鐵棒,為避免戳破沙袋,可以棒頭包纏海棉或泡沫或棉絮之柔物,而後以劈、刺、抹、點、撩、掃等各勢劍法,忽前忽後,忽高忽低,忽左忽右,輪翻擊打沙袋。因袋小而随擊即彈複,練者須随時躲避,以免遭擊。可單手練習,亦可左右手互換,或雙手握擊,務求快捷穿梭擊袋,而不可讓袋擊中自身。
如有陪練之人,可由陪練者将沙袋随手擊向習者,習者即随高低遠近,擇用适應之劍勢,将擊近沙袋擊出,更可随擊而變,追打補殺。
以上練法,或有人雲,居無空地或身無财力,然随我習藝,此等之事,實可棄慮也,吾等可變通而求哉。如居家之人,無法置樁,可選一空房,自頂懸吊沙袋,豈不易而之為?或有空地而無木樁,可置四根粗鋼水管,先在水泥地基鑽打四孔,紮入膨脹镙絲,而後将水管焊接或擰接其上,複從頂端架以略小之水管或角鐵,懸挂沙袋,豈不方便哉?
武藝兵械實戰之術,不似套路花法,多一招一勢,散打練習,且勢法不多,某些套路花法,如挽花之類,極罕見其用也。故以上練勁之法,習者可于大腦之中,随練習而假設敵之所動,以千斤之力或穿針引線之巧,攻殺防護。如随意散漫練習,猶如完成任務相似,則無功可言也。
(三)、腰力之練習
腰為勁力傳送之源:力起于足,傳于腰,達于四肢,延伸至械;腰靈則力順,腰活則勁順,勁力通暢,勢自有神。
練腰之法,即活腰之法,同時腰力自增。古傳練腰之法,有折腰、拗腰、涮腰、下腰、轉腰等法,似當今體操之柔體運動。
練腰力之法一:柔骨功
少林七十二藝中,有柔骨功一法,可做練腰之用。柔骨功為軟功内壯,屬内壯之主功,俗所謂拗腰折腿之功夫也。為學武者必須練習之軟功夫,蓋可使周身骨節柔軟,身體輕靈,免除生硬牽掣之病,亦所以使筋骨利落之法也。
最初一步,宜從溜腿下手,故有“打拳不溜腿,一世冒失鬼”之語。所謂溜腿者,即踢單飛是也。踢時坐腿宜挺,踢腿宜直,務須踢得高,愈高愈妙。故技擊家有雲:“潭腿不過膝,踢腿抅起敏落。”踢過頭頂,始為合式。踢時兩足互行,晨昏各一次,每次踢百數十腿。半年之後,進而練習朝天凳。所謂朝天凳者,即一足直立,将另一足從前面舉起,以手扳之,使腿面緊貼肋際,腿底向天,直豎耳旁,亦須左右行之。數月之後,更練一字腿,俗謂摔叉,此腿有橫、豎二式:橫一字腿,即兩腿依原方向左右躺出,臀坐于地,兩腿平貼地面,成一字形,上身挺直;豎一字腿,即兩腿向前後躺出,左前右後,則右腿之面,左腿之肚兩部貼地,右前左後,則反是。以上各式,皆系練習腿部。至于練腰部,則先習狸貓伸腰、霸王舉鼎、仙人作揖,并足正立,兩手指交叉,及托于頂門之上,然後将上身下俯,至手心貼地為止,兩腿宜挺直,勿使稍有彎曲,頭與肩背部平,約一炊許,舒身休息。此功練有成績之後,更練翻把,即俗稱為拗元寶。拗腰之法,将身向後翻轉,亦以兩拳貼地,身成橋洞式為止。其次更練習左右拗折,練成之後,身體可以柔軟如軟,腰腿各部,尤靈活異常。偃卧時可以縮做一團,環成一圈,随意屈伸。蓋筋絡伸縮之力,較尋常人為大,然後更習拳械,無往不宜矣。此功練前,或以木桶盛以開水,上覆以白布,待其稍溫,習者仰卧桶上,使熱氣蒸腰,則進步較速也。
朱斌釋曰:柔骨之法,不外乎壓腿、踢腿、下腰、涮腰之法,可參習體操之法、各式長拳類武術基本功夫、或今時霹靂舞者街舞者之基本功夫所言述。此處略去。
練腰力之法二:轉腰
雙手劍法多擰腰轉折、上下起伏,經柔骨之法,練至腰柔腿活之外,還需用轉腰來強化活法,即應用之法也。或有人雲,上述柔骨術中即有涮腰之法,可否将此棄而不用?愚人以為,或有不可,涮腰雖可以錄活腰節,但無此轉腰之效強,且兩者可以兼習。如時間不夠充足,二者選一,亦未償不可,蓋法本死術,人仍活體哉。
長拳類武術中,傳有轉腰之法:一人持長棍,可用普通武術棍械,持其尾端四分之一處,平端扣于腰間,餘四分之三伸出。習者面向持棍者,單手或雙手握住棍端。握棍之手不動,身體擰轉,下身正直,将上身似下腰類似,由腋下轉低,穿棍翻身而出,使棍在胸前而過。
如無陪練之人,可自行持棍一端,另一端戳入某一支撐物,例如在牆上油穿一孔,将棍穿孔内,或将棍端抵于某牆角之處,即與他人持握類似,而後做擰身翻腰動作。
初練之時,可将棍持于胸高,漸次降低至腰高、至胯高,直至以棍端拄地,仍能靈活就便,則練劍之時,自當不怕擰轉翻折之苦。
(四)、樁步之練習
實戰之術,多弓馬之勢,故需強化下盤穩固之力。古傳練下盤功夫者,當數馬步樁最為有名,各家拳法,幾乎均有傳習。此處摘引少林七十二藝中之石樁功,供練劍者參考。
練樁步法之一:定樁——石柱功
石柱功為硬功内壯,屬樁法中之主法,專練足勁之一種秘術。所以有此名目者,極言其練習此功成就後,有如石柱之植立,縱有大力之人,亦難搖撼也。在練武之人,足勁實為重要:腳無勁則步不穩,步不穩即取敗之道。
練習足勁之初步,宜在馬步上下一番功夫,至少每日站馬步十次,每次一炊時起,逐漸加長,次數逐漸減少,直至站馬步至一個時辰,不喘不汗,若無其事,始可進一步學樁上功夫。植二樁于地,高約二尺左右,中間距離,恰合一馬步長短,練者即立于樁上,依法站馬步,在平地全足底着力,占地較大。今在樁上,着力處僅在樁頭少許地,不及腳底三分之一,其難易自不待言。故初上樁時,非但兩足不易使力,緻身體動搖,且足心酸痛異常,不及一炊時,必難再耐。勤練三數月後,此種痛苦,即可免除,站樁時間,亦可逐漸加長,同時須鼓氣下沉,使全身之勁,向下砸去。更若幹時之後,不僅擺空步子,須用千斤石壓置腿面。石為長方形,左右兩旁各有一耳,可以着手。初時約用二三十斤者壓腿,每隔三月,加十斤,至能腿承百斤以上之石,在樁上站騎馬勢半個時辰,不喘不汗,如若無事者,則其功成矣。功成之後,兩腿之勁,不下千斤,站立平地,竟如銅澆鐵鑄生根一般,雖有多人之推挽,亦似蜻蜓之撼石柱,鮮有能使之移動分毫者。至其兩腿之堅實,尤足使人驚駭,惟在練習之時,困苦萬狀,甚于别種功夫,所費時日,亦較他種功夫為久,至少須五六年,學者非有耐苦持久之精神,不易成也。
朱斌釋曰:上法後半部分即腿上壓重物法,于當今之世無甚實用,能蹲馬步半小時不斷者,自有穩固之身,習者可随自身要求,決定是否壓重,欲求神功者,可習之,欲求實用者,自可棄之。
練樁步法之二:活樁——梅花樁
石柱功旨在下盤之穩固,然屬定樁之法,雖能穩固而無輕靈,實與劍道有違。故需再加習活步之法也。活步之法,諸多流派中均有梅花樁之法,初四五樁,漸至數十樁。以下複錄少林派七十二藝之梅花樁法,以供參考。
梅花樁為軟功内壯,屬身功夫之一種,蓋即飛檐走壁之基本功夫也。樁上功,所以練身體之輕靈,與步法之敏捷——首重跳躍,有梅花樁、七星樁、九星樁等名目。練成之後,最宜臨機應戰之用。此功除跳躍之外,眼力最為緊要。
初練之時,不必上樁,但于地上,用石灰畫梅花形若幹朵,每朵距離二尺,至三尺不等。每朵五個圓圈,作花瓣,每朵平均距離一尺,每圈對徑約三寸,不可過大。布定梅花之後,更于每朵梅花中,指定一瓣為虛樁,另用暗号記明之。練者立中間一朵之實樁上,立時隻一足,而着力于足尖,作獨立朝崗之勢。心中自定跳躍之程序,如左三右四,前二後五,此系假定之次序依次跳去,左右足不拘,但以便利為主。最好命一人在旁喝叫,依其所喝之樁走去,如其人喊右第二朵第一樁,則我即跳至右側第二朵居中一樁,餘可類推。但每一朵上之虛樁,須力避不可跳上。跳樁之時,腳尖務必踏于圓圈之正中,切不可稍偏。蓋畫地為花,稍偏固無妨,一上樁之後,則略偏立足不牢而跌下,即不跌下,身體亦必搖晃,受制于敵矣,最宜注意。然在初練之時,往往不能悉中程式,故宜先于一朵花之四個實樁上來回往複練習之,繼則于兩朵八個實樁上行之,如是逐漸增加,庶可免頭難之弊。練至在平地石灰所畫之梅花形中,能無往不宜,則可以上樁矣。樁以堅木制成,長三尺半,上豐下削,面對徑二寸,依所畫之梅花形植之,各入地二寸,出露地面,大約尺半。惟每朵上之虛樁,則另制,上面固與各樁平頭,而釘入地中者,僅一二寸,且土亦松軟,其活落,誤踏之立緻傾跌,而此虛樁之在每朵何處,亦不一定。練者須暗志之,以免誤事。布樁之後,練者依前法習之,至能縱跳自如,決無疏失之故。将樁逐漸加高,同時在樁之周圍,置鐵蒺黎等鋒利無匹之器,直至樁高三尺以外為度,則登峰造極矣。在練習時,能帶砂行之最妙。惟所帶之砂,須先燒紅,放豬血浸沁,始可用;否則易于損血,若用銅制之腿環或青錢代砂亦可,三載純功可成。功成之後,身段活潑,腿步輕靈,與人交手,可使人捉摸不定,乘隙取勝。至于三才樁、七星樁、九星躲閃樁、移閃磚法等等,其練習之法,大緻相同,不過樁之位置略異,故不贅述,學者亦可以意會得之也。
朱斌釋曰:當今社會,群樓密集,居家面積有限,何能言樁?故可改而易之:取一空房,按梅花樁之約數,于地面擺放紅磚替換為樁,每“樁”由三五塊磚相疊而成。練習之時,踏磚而行,即可解決無樁之苦也。或有曰虛樁者,将紅磚立起,何嘗不似虛樁?
以上樁法,皆少林門所傳習,某些所謂内家者,亦有相似之練法,或雲龍雲九現者,或雲踏九宮者、走八卦者,道理與應用,實同質也。如追求真功,可另學他法,或綜合各式有助之方,取長補短,自有神功。
古傳雙手劍法
第一架舉鼎勢:并步正立,右手在前握靠劍盤(即置于劍柄上方)。左手在後握住劍柄下方尾部。雙手錯分,掌心相反朝向,将劍上舉齊頭并令劍尖向後;跟着将劍向前下方砍去,并伴随左腳邁進變為“左弓字步”。此法功在格開敵家殺來之械并随之奔砍。同樣也可退步格(圖1)。
第二架點劍勢:手法為向前點擊其劍,令之快而沉,疾而重。步法伴随前進。其方式方法既可上挑劍,也能偏揭劍并由此勢作向右轉身且退右步之後接做下一勢。大凡點劍者,即為短距刺也。可偏閃湊近搶殺。右腳上伴随右手為主作“拔草尋蛇”勢上前等(圖2)。
第三架左翼勢:兩手虎口朝後,肘尖夾緊(即将手中之劍尖向後),前進之時劍可直斫,也可斜砍。但須注意,啟動時身與步要相随。由此勢退左腳而進右腳,再轉身向左則可變為下一勢。所謂“左翼勢”,即向左擊殺也。其法能夠上挑下壓并直取敵家虎口穴位,令其棄械而成被動敗局。術語稱作“直符送書”勢(圖3)。
第四架豹頭勢:右手在上,手心向内,左手在下,手背朝左,将劍砍下之後便收右臂貼胸。然後左肘向後并将手中之劍平行端起,再作進步前刺。此勢為擊殺招法。術語稱其為“泰山壓頂”勢或“霹靂挑刺”勢(圖4)。
第五架坦腹勢:此勢專攻敵家胸部(用刺法)。若要連接下勢,則可将身腰左轉,右腳向左側方進一步,手中之劍則由右上方對着正前方砍去。如此便為連環殺招。此勢系刺殺敵家腹部之勢。還可作躍步沖刺穿殺。術語稱其為“蒼龍出水”勢(圖5)。
第六架跨右勢:左手臂貼胸并用右小臂為重點,将手中之劍由體後翻轉前擊。由此勢接做左腳上步、頭向右轉、身腰左蹲,則可連接下一勢而成連環招法。此勢為右擊殺之招。其法可以撩剪截殺敵家下盤。若能再作向前進步并橫擊之,則為側面殺招(圖6)。
第七架撩掠勢右腿挺伸,左腿在後微彎曲。身腰向後坐,頭部右轉,眼向右側視,右手在前,左手在後,勁力貫于劍尖向上方撩起。倘若再将身腰左轉,左肘後曲,右肘貼胸,退左腳複退右腳且平端劍,則為連環招法。須知,“撩掠勢”即為撩起後再格擋之法。其法能夠遮架兼攔截,亦可蔽左護右,亦可向前擊步鑽擊。術語稱其為“長蚊分水”勢(圖7)。
第八架禦車勢:上體前傾,勁蓄兩肘,腿成左弓右箭勢,将手中之劍向前沖刺。接着複進,又變左弓步并将劍一送即收,且順步向左大轉身之後,右腳再向左腳一側跟進一步。此法為正反格殺或大回環截殺,或掠削左右之勢。術語稱其為“鳳凰洗頭”勢(圖8)。
第九架展旗勢:兩腿形成右蓋步(右腳蓋在左腳之前),身腰右轉,左臂斜挺,貼于腹部,右肘後曲。跟着再向左轉身,兩腿作絞花;同時,手中之劍由上向下砍殺。腿法變為左弓右箭。此勢為展劍擊殺之招,能夠剪絞磨殺。若伴随兩腿連環進步,則可闖入敵群大開殺機(圖9)。
第十架看守勢:兩腿形成前弓後箭,手中之劍專刺敵家下腹。右腳向左側方躍進一步,左腳跟進向左側方橫開一步,偏身将劍向前刺殺。身腰右閃,右膝微曲,左腿挺直,劍反卷并令劍口朝上,左肘貼胸,目向左視。此法能防止諸般兵器進攻且變化多端,還能乘機變為進攻之殺招。若能伴随左腳與右手作虎蹲勢向前進步而作攔腰擊殺,則更加巧妙(圖10)。
第十一架銀蟒勢;身勢左偏右斜,兩手帶劍向右,右手在内,左手在外,劍尖朝上,提與鼻端相平,鋒刃上下放置。若與下一招相連接,則退右腳,右轉身腰,再進左腳,将劍高舉并下砍。術語稱作“掠殺四通”勢。意為法顧四周八方。即向前則以左手左腳為重點,退後則以右手右腳為主(圖11)。
第十二架鑽擊勢:劍在左上方。左腳在前,将劍在前面絞出一個大圓花環之後,忙退右腳,接右轉身。右腿彎曲,左腿外伸,上身右傾,二睛右視(圖12)。若與下一勢相連接,則右手在左,左手背朝上(左手在右,手心向上),将劍鋒朝向内外兩方。其功用在于動用鵝形鴨步并奔沖格打搶殺。術語稱謂“白猿出洞”勢。
第十三架腰擊勢:劍鋒向前并自左側橫掃直至右側方,身腰蹲坐。接着,左腳向右側橫進一步,右腳再跟進一步。與此同時,手中之劍由右上方朝左前方下磕,複向右下方絞掠。此架能夠橫沖直撞,為劍法(特指“君子鬥劍”)中的第一擊殺之招。術語稱謂“逆鱗斬蛇”勢(圖13)。
第十四架展翅勢:劍向右下方外絞(手心向右,左手則在右手腕下方),右腳在前,左腳在後,不丁不弓,勢若跨虎步型。若與下一勢相連,則将左腳再向左側上一步,兩腿伴腰作磨身右轉,與此同時,将手中之劍置于左側并上提放在與肩相平之處,眼向右看。此招應敵,能夠絞格上殺、撩掠下殺,或作偏閃向前擊步成舉鼎格之殺招(圖14)。
第十五架右翼勢:右腳向前進一步,左腳騰躍而起朝前一跨。與此同時,手中之劍自左向右後方砍下。接着,左腳後退一步,右腳跟着朝後倒騰躍起,劍再下砍後收回并上揭亮起,身腰蹲坐。劍尖向着右後方,雙手與劍柄均在前方。術語為“金雞啄米”勢,可用于前後剪殺(圖15)。
第十六架揭擊勢:身腰蹲坐,使之形成坐馬蹲裆大馬步。兩手握劍置于身前胸部,劍尖向右側,眼看左側方。若要與下一勢相接,則先将左腳向右側後方退一步,再将右腳複進一步。同時,劍向左上方揭起。此招能夠連環套進向前剪殺。術語喚作“老虎坐凳”勢(圖16)。
第十七架左夾勢:左腳後退一步,右腳随之進步。手中之劍向左下方先揭後砍。跟着,右臂貼着左手膀彎曲夾起并伴随身腰一擡,将劍向右上方刺擊,眼看右前上方。若與下一勢相連接,則再進右腳,将劍由前回收至左側方。此招應敵,能夠沖刺作中盤擊殺。術語喚作“猛獸伸頭”勢(圖17)。
第十八架跨左勢:先将手中之劍由右上方回收,再将劍鋒向左,并經前方平行左抹橫削。右腳在前,左腳置後,形成不丁不弓之跨虎勢。若要與下一勢連接,則先邁左步,再躍右腳(即兩腳向前進三步),同時,手中之劍在胸部正前方絞出二個圓花,身腰則右傾蹲坐。劍尖向左側平行方向提置,兩手放在身體右側。此招應敵,可進步掃殺,左右俱到(圖18)。
第十九架掀擊勢:先将右腿彎曲并伴左腿随後伸挺,以助掀挑之勁更有力地發揮。再把身腰向右偏斜,眼向左看,劍鋒分朝上下方,劍尖向左,劍柄置右,劍身平胸。若連接下一勢,則再将左腳向後作偷步(術語。即以腳前掌為重點,邁步前進或後退,或左右側行等),而劍尖則自左經上并由上向右再轉向下,落至兩腿前方或側方絞花,接着,劍尖由右下方向左側上方撩起定勢。用此招應敵,可搶步坦腹鑽殺(即一招沉,一招重),一招決勝負。術語稱作“蒼龍攪海”勢(圖19)。
第二十架逆鱗勢:兩手肘部彎曲,劍柄靠近左膝,将手中之劍刺向前方偏左。若與下勢連接,則進右腳,退左腳,左轉體,且伴随劍向左旋轉劃圈包繞人體(即轉出一圈之後,再進右腳邁向左前方,收劍于腹前一側)。用此架應敵,可刺殺敵之喉頸。術語稱作“探海捉鼈”勢(如圖20)。
第二十一架欽翅勢:術語“仙人連枝步”。即兩腿夾緊,兩腳一左一右(右腳在前時,腳後跟放在後面的左腳尖前方作貼靠。如此反複跟進,稱之為“連枝步”)前進三步(左右各三),與此同時,手中之劍在體前伸平(劍鋒分向左右,劍尖向前)并伴随步法做上下抖臂搖劍動作。若與下一勢相連,則将劍再由前下方,經左上方往右下方作順時針方向攪動作一個大圓花,兩腳則随絞花的同時向左轉身,且作左側抱劍之狀。此架應敵之法,為聲東而擊西,可倒步退擊身後之敵,亦可進步跟打前方之敵。術語稱作“掏洞撥蛇”勢(圖21)。
第二十二架右夾勢:兩腿擺成半弓半馬步,右肘在後,左膀貼腹,劍尖向着左上方,眼看左側。接着,将右腿挺伸,身腰向左擰動,手中之劍向上刺出。若連接下勢,則将劍再由上轉向右側并經下撩向左側,随即點出一劍。此架臨陣之用途,可作中盤絞花刺殺,亦能奔沖向前作起身立步之舉鼎格擋(圖22)。
第二十三架鳳頭勢:此架為點刺之法。即左腳踏前一步,手中之劍自右向後作一個小形絞花,随即向前點刺。右腳複進一步,劍再由左側絞動一個小花向前點刺。接着,左腳再進一步,伴随劍由後翻轉向前點擊。如此三躍步三刺(點)劍,則為“鳳頭勢”。若與下勢連接,則退右腳,并将劍向右側回收作定型。此招臨陣之時,可上前擊步揭刺或剪殺。術語稱作“白蛇弄鳳”勢或“鳳凰洗頭”勢(圖23)。
第二十四架橫沖勢:擺架成“躺裆”勢(形如現今之“仆步”,但架式要高)。兩手握劍平收于體之右側,眼看左側,身腰右擰。劍尖對着左側方(劍鋒分朝上下)。跟着,變步為不丁不弓勢,并掄動手中之劍作進步疾奔,或剁砍或滾殺,或撩揭或閃掠。術語稱作“怪蟒翻身”勢或“猛龍過江”勢(圖24)。
初習者六要:
其一為“眼法”。劍訣雲:“眼像兩盞燈”。其二為“擊法”。行家雲:“擊者乃打鬥之母”。其三為“洗法”。武當派謂之“劍走面且距之近者為洗”。其四為“刺法”。此系“鬥劍大要”中的主要進攻方式之一。其五為“格法”。屬主要防禦方式之一。其六為“握法”。乃握劍之方式方法之解釋。
(1)眼法有六。即看劍、看走、看手,平視、斜盼、意顧。
(2)擊法有五。即豹頭擊、跨左擊、跨右擊、側左擊、側右擊。
(3)洗法有三。鳳頭洗、虎穴洗、騰蛟洗。
(4)刺法有五。逆鱗刺、坦腹刺、雙明刺、左夾刺、右夾刺。
(5)格法有三。舉鼎格、旋風格、禦車格。
(6)握法。劍鋒上下朝向,右手握在劍柄前方,左手則握于後。握時,左手的虎口務必貼近右手的腕根部位,使之形成兩手一正一反(即手心朝向相反)。大凡舞動劍器,無論擊、刺、格、洗,兩手均要臂勁宜剛,腕勁宜柔;剛柔相濟,則宛若生龍活虎,而身步均勻。
鬥劍之演練至要
(1)24勢鬥劍之術,初練必須緩慢運行。若圖快求急,定難達動作之準确性。
(2)初練時須一招一式拆開演練,切勿連貫,以免不得要領。
(3)忌性急,忌勞累,忌偷懶,忌無恒心,忌分神。
(4)練習劍術之前後一小時内不宜進食和飲水。
(5)切記“手、眼、身、法、步”與“精、神、氣、力、功”之間相互配合。
二十四勢圖:
舉鼎勢者,即'舉頂格 ’也。 法能:頂格上殺,左腳右手'平擡勢 ’向前,掣擊中殺,退步裙攔。看法:
點劍勢者,即'點劍刺 ’也。 法能:偏閃湊進搶殺,右腳右手'撥草尋蛇勢’向前 ,掣步禦車格。看法:
左翼勢者,即'左翼擊 ’也。 法能:上挑,下壓直殺虎口,右腳右手'直符送書勢 ’向前,掣步逆鱗刺。看法:
豹頭勢者,即'抱頭擊 ’也。 法能:劈擊上殺,左腳左手'泰山壓頂勢 ’向前,掣步挑刺。看法:
坦腹勢者,即'坦腹刺 ’也。 法能:沖刺中殺,進如崩山,右腳右手'蒼龍出水勢 ’向前,進步腰擊。看法:
跨右勢者,即'跨右擊 ’也。 法能:撩剪下殺,左腳右手'綽衣勢 ’向前,進步橫擊。看法:
撩掠勢者,即'撩掠格 ’也。 法能:遮駕下殺,蔽左、護右,左腳左手'長蛟分水勢 ’向前,掣步鑽擊。看法:
禦車勢者,即'禦側格 ’也。 法能:架禦中殺,左腳右手'沖鋒勢 ’向前,退步鳳頭洗。看法:
展旗勢者,即'展旗擊 ’也。 法能:剪磨上殺,左腳左手'托塔勢 ’向前,掣步點劍。看法:
看守勢者,即'看守擊 ’也。 法能:看守諸器,攻刺守定,諸器難進,相機随勢滾殺,左腳右手'虎蹲勢 ’向前,進步腰擊。看法:
銀蟒勢者,即'銀蟒格 ’也。 法能:四顧周身,又能掠殺四面,向前則左手左腳,向後則右手右腳,動則左右旋風掣電殺。看法:
鑽擊勢,即'鑽擊 ’也。 法能:鑽格搶殺,鵝形鴨步奔沖,左腳左手'白猿出洞勢 ’向前,掣步腰擊。看法:
腰擊勢者,即'腰擊 ’也。 法能:橫沖中殺,身、步、手、劍疾若迅雷,此一擊者,劍中之首擊也,右腳右手'斬蛇勢 ’向前,進步逆鱗。看法:
展翅勢者,即'展翅擊 ’也。 法能:絞格上殺,撩掠下殺,右腳右手'偏閃勢 ’向前,掣步舉鼎格。看法:
右翼勢者,即'右翼擊 ’也。 法能:剪殺兩翼,左腳右手'雁字勢 ’向前,掣步腰擊。看法:
揭擊勢者,即'揭擊 ’也。 法能:剪格上殺,步步套進,左腳左手'虎坐勢 ’向前,退步沖洗。看法:
左夾勢者,即'左夾刺 ’也。 法能:沖刺中殺,右腳右手'獸頭勢 ’向前,進步腰擊。看法:
跨左勢者,即'跨左擊 ’也。 法能:掃掠下殺,右腳右手'提水勢 ’向前,進步雙剪。看法:
掀擊勢者,即'掀擊 ’也。 法能:掀挑上殺,搶步鑽殺,左腳右手'朝天勢 ’向前,退步坦腹刺。看法:
逆鱗勢者,即'逆鱗刺 ’也。 法能:直刺喉頸,右腳右手'探海勢 ’向前,掣步左翼擊。看法:
斂翅勢者,即'斂翅擊 ’也。 法能:佯北誘賺,左右手腳'拔蛇勢 ’倒退,進步腰擊。看法:
右夾勢者,即'右夾刺 ’也。 法能:絞刺中殺,左腳右手'奔沖勢 ’向前,立步舉鼎格。看法:
鳳頭勢者,即'鳳頭洗 ’也。 法能:洗刺剪殺,右腳右手'白蛇弄風勢 ’向前,掣步揭擊。看法:
橫沖勢者,即'橫沖擊 ’也。 法能:疾奔颡閃滾殺,進退兩手兩腳,随勢沖進,制步撩掠。看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