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三十而立。”三十歲是而立之年。很多人将“三十而立”理解為:三十歲時應該有所成就的事業,即立業。其實這種解釋并不符合孔子的原意。
東漢班固把“三十而立”理解為立學,他在《漢書·藝文志》中雲:“三十而立也。”也就是說,三十歲時就學通了五經。南朝梁皇侃在《論語義疏》中也是這樣認為的。這種解釋雖然可信,但“經業成立”更多指的是成,跟立的關系不是很大。而且“三年明一經,三十通五經”是古代學者普遍的一種狀态,無法就此來解釋孔子獨特的思想。
南宋朱熹認為“三十而立”指的是立道。他借用程頤的觀點,解“立”為“能自立于斯道也”,并認為“三十而立,有以自立,則守之固而無所事志矣”。也就是說,三十歲的時候,對人生的道理了解得比較多了,能夠做什麼事情都符合道理,這樣就比較容易實現志向。這種解釋雖接近孔子本意,但道的含義很廣泛,用立道來理解“三十而立”會顯得太過籠統。
後人很多認為“三十而立”指的是立禮。比如馮友蘭就認為:“孔子說:‘立于禮。’‘不知禮,無以立也。’所以孔子說他‘三十而立’,是指他這個時候懂得了禮,言行都很得當。”強調三十歲時,要确立自己為人處世、對待生活的态度和原則。楊伯峻在《論語譯注》中也認為“三十而立”立的是禮。他對“三十而立”的解釋是:“三十歲,懂禮儀,說話做事都有把握。” 筆者認為,“三十而立”的真正含義是立德。班固說“用日少而畜德多,三十而五經立也”,強調畜德;朱熹所立之道更多指的也是德;馮友蘭所講的禮是為人處世的态度和原則,實際也是在強調德。所以,不管立學、立道,還是立禮,都有立德的含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