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講課的時候一般比較害怕兩種情況:一種是不管你講課如何聲嘶力竭,不管你提問時如何循循善誘,全班都是一片寂靜,你就一個人在講台上唱獨角戲;一種是無論你講什麼,下面都會發出嗡嗡的聲音,不時還有一些學生突然大聲接話,惹得同學哄堂大笑或者竊竊私語。
像前者這樣的并不多見,一般出現在高中;而後者還比較常見,很多年輕老師被此深深困擾。
老師正在講課,并沒有提問,也沒有刻意留出讓學生接話的空隙,而此時學生卻順着老師的話說了一句,不管說的是什麼,不管聲音大還是小,都可以統稱為“插話”。
學完《桃花源記》後,老師說:“現在我來說文言詞,你們來說今義,‘緣溪行’的‘緣’——”學生說:“沿着。”這當然不是“插話”。“插話”或多或少都會影響到老師或者周圍的同學。
學生聽課很投入時可能會不自覺地接話。老師正講着《出師表》,剛一開口說“劉備”,學生突然來個“我知道,桃園三結義”,此時,老師可以笑一笑然後繼續自己的思路,學生一般就此打住,課堂不會受到影響,當然老師也可以借此發揮一下,說“你說的是第一回中的故事,今天我們要學的是第九十一回中的内容”,這樣也不錯。
還有一種“走神式插話”。“今天我們學習《窦娥冤》”,某學生的思緒不知正在哪裡遨遊,他聽到這三個字後,就突然說“我爺爺跟我講過這個故事”,這話跟課堂沒一點關系,老師的思路一般會受到一點影響。
有的學生特别有表達欲,或者說話癖,總是控制不住要說話,總是不斷地接話茬,還經常說錯,尴尬一會兒後再繼續說,這種情況就比較幹擾課堂。如果一個班上有兩三個這樣的學生,那老師就沒法好好上課了。
更有甚者,有學生插話時還“玩梗”,像網絡梗、“顔色”梗等。
老師說“聽我說”,學生迅速來一句“謝謝你”,然後教室裡可能就會響起一片“聽我說謝謝你”。
網課老師正講解“太陽黑子”,彈幕中就飄來一句“大黑子和小黑”。很多學生覺得這樣的話很幹擾正常聽講。
講《鴻門宴》的時候,老師問學生劉邦排行第幾,很多學生異口同聲地拉長聲音說:“老六——”幸好那位老師心态不錯,也很機智,說“我看你們才是一群老六”。
一個語文老師講柳永,說他的一生是灑脫快活的,部分學生立馬就發散思維,不停地說着“快活”“快活”,教室的角落裡都是詭異的笑聲。老師上課的好心情頓時打折。
英語老師講到“a pretty girl in my room”時,班上有個男生突然笑得不能自控,老師懵了會,瞬間竟然明白他為什麼笑了,就很惱火。
像這種“顔色梗”,在生物課上更不少見。老師心理準備不充分的話,就有可能會被學生牽着走。
很明顯,有的插話會幹擾教學秩序,不利于教與學,讓老師煩惱,讓同學嫌惡。
很多人認為,不能簡單地把這種行為歸咎為“素質低下”,學生一般不是故意這樣做的,他們往往是潛意識裡想在同學面前出風頭,或者想引起老師的關注,或者就是單純話多。
所以,為了幫助他們認識自己,為了更好地解決問題,老師可以因勢利導,在課堂上利用知識儲備巧妙轉移話題,在課外和學生好好溝通,告訴他們平時不要沉迷網絡,不要過度玩梗,玩梗也要注意場合和對象,不合時宜的玩梗會拉低自身素質,也會讓他人反感,在校學習和以後工作時都要注意。
而學生呢,偶爾接話沒什麼,但不要随時随地接,更不要跟風接,也要設身處地考慮老師和同學的感受,有些話也要三思而出口。
一位老師的做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針對班上玩“顔色梗”現象,老師說了很長一段話,濃縮一下就是:開玩笑很正常,玩笑的“内容”也不惡心,但是你們要考慮開玩笑的場合、聽者的感受、自己的形象。
下課後,好多學生追到辦公室,有的來道歉,有的說謝謝她能跟他們講這些話。
一個男生還在老師“訓誡”他們的時候悄悄做了筆記,他大概是第一次聽到一個大人說這樣的話。對處于青春期的他以及很多學生來說,那一堂課不同尋常。
說說看,你們的老師是怎麼對待“插嘴”現象的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