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武安的定晉岩禅果寺
夏末時節,一場酣暢淋漓的雨給大地帶來久違的潤澤,雨後初晴,碧藍如洗天幕上浮着朵朵白雲,随着微風時聚時散。而陽光就伴着這雲卷雲舒變幻着撒在這蒼翠幽谷中,使山林呈現出忽而剔透忽而濃重的綠色,這殷殷的綠透過眼睛流淌進心田,于是胸懷頓感一陣久違之舒爽。
覽着滿目山光秀色,沿定晉岩的山間小路盤旋而上,路旁樹叢中蟬噪蟲鳴連綿不窮,間或有一兩聲鳥叫彙入,這大自然的交響樂愈發襯托出山林靜谧,身在斯處才體味到“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之境界。正沉醉于這美妙天籁之聲,山路一轉,恍然間對面山岩呈現一尊仰天卧佛,額頭寬闊,眼睛微閉,神态安詳。不知億萬年前地質變動如何天成此奇觀,用巧合可不能解釋這自然的神力,看來冥冥中造物主早已把定晉岩劃為佛門淨地,佛語一花一葉一菩提,渾然若此的卧佛可謂是一岩一石一如來。山岩尚如此有佛性,更不消說澗裡潺潺流淌的溪水了,靈動的溪水沿山澗婉轉曲折,靜則為潭,淌則為溪,最後跳躍着彙入洺河。伴着沁人水韻溯溪而來,山道一轉,路旁忽見一亭,亭中石台上端坐着石雕佛像,是笑世間可笑之人、容天下難容之事的彌勒佛,有意思的是兩尊彌勒佛披着袈裟背靠背踞于石台之上,并不見身披金甲手捧降魔杵的韋陀尊者,不知如此安排其中可是另有深意。
路盡處是岩蓋下的三佛殿,見到禅果寺的住持釋法和師傅正在上香,打過問訊,師傅隻淡淡的說施主自己走走看看吧,即自去了,也許是我這俗世訪客,不足與高僧論法吧。背倚石壁的三佛殿曾經被毀,殿内三尊明代石佛有幸躲過劫難,得以今天在重修的殿内供奉。三尊石佛為過去、未來、現在三世佛,這分管三世的石佛尚命運如此不測,那紅塵中世人榮辱沉浮又何足歎息。
此橋名為無龍橋
走過烏龍橋向山林深處探幽,蜿蜒在山谷的清澈小溪像一串珍珠項鍊,而小溪上遊的龍池則是嵌在岩壑間整塊的岫玉,一道山石砌成的堤壩攔住了流彙的泉水,蓄積成這幽深的龍池,滿溢的水從壩上跌下形成白練般的小瀑布,激出的嘩嘩聲在山間借着崖壁回聲分外響亮。龍池水面碧綠如鏡,倒映出兩面山崖的藤蘿松柏,可謂“深潭碧水映翠黛,雲影天光共徘徊”。忽然腦海中湧上菜根譚“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的格言,多麼想凝滞的心靈可以一任煩惱掠過而不留痕,就像這水潭一樣平靜。
龍池南側平台上三頭六臂觀音菩薩立于蓮台,這尊曾殘損的佛像修複後不久前剛舉行開光儀式,六臂中兩手上舉,兩手合十于胸前,兩手下垂,三首皆戴戴摩尼冠,身披璎珞,面目豐滿,神态安詳,呈現出東方内斂的美學氣質。使我震撼的是菩薩眼神流露出圓融智慧的光芒,柔和而又穿透一切。隻有古代把虔敬之心當做工具的工匠才能創造出這超越石雕本身不朽的藝術形象。
懸崖上的殿宇
秋天水不多了
水池中的龍
這個小水池名為龍池
山路
佛塔
古碑
古樹
山谷
躍入鏡頭的螳螂
佛地的咪咪
文保碑
這天生佛境定晉岩北岩下藏着千年古刹禅果寺,禅果寺占定晉岩之形勝,定晉岩以禅果寺而聞名,多少年以來,這處懸岩道場高僧承繼不絕,岩蓋下堂皇的廟宇殿堂寄托着善男信女們虔誠信仰,遙想從前香火缭繞,佛影青燈,映照着曆曆岩屏;暮鼓晨鐘,梵音佛号,驚起林中飛鴻。而今古寺幾經興廢,滄海桑田後我們隻能在青磚碎石中感受曾經的輝煌興盛,在斷牆殘垣裡覓取工匠的巧思智慧。禅果寺現尚留存有二十二通曆代石碑,最有名的是有神奇傳說的透影碑,據傳此碑石因二龍鬥于山谷而湧出,勒此石為碑後,中有三寸熒澤如鏡,可映對面山景故名。隻可惜現在此碑殘損,不複此觀。這些古碑像一本本古籍,承載着曆史的印記,守護着時間的秘密,靜待後人的追思參詳。
世事悠悠,白雲蒼狗,伴随着禅果寺的興廢輪回,曆代曾在此修行的僧人也随時光掩在曆史深處,隻留下一片塔林。現存的十幾座石塔靜靜矗立在荒草荊棘中,這是人生圓滿的結局嗎?在入世與出世的心靈的掙紮中,他們沒有選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實現自己,而是去尋找内心的恒久的甯靜。他們在入世者眼中的落寞逃避中可曾達到一個出世者的自在超脫?那不安求索的悸動靈魂在皈依佛門後可曾蕩清心底的塵埃,探知人生最深的秘密?
帶着萦繞胸中的思緒,迎着穿林而過的清風,我走出定晉岩,回首間,一朵浮雲正從山間飄過。
高僧的靈骨塔
塔林
塔林
山下的水庫
水庫中的白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