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夏至是什麼卦象

夏至是什麼卦象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5-11 06:34:18

夏至是什麼卦象(深入講解關于曆法的這些瑣碎事兒)1

每到數伏之際,便是費口舌的時候。上到家父,下至朋友同事,需不斷地為他們解釋伏天這點兒事。家父是上了年歲記不住一庚日的天數。朋友同事則是不了解伏日常識的居多。

伏為潛藏之義,入伏應該是進入一年中隐伏避暑的階段。我國曆法将夏至後第三個庚日定位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總稱為三伏。民諺“夏至三庚便數伏”說的是頭伏開始日的計算方法。公曆每年6月22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90度,日光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出現日北至、日長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第十個節氣日。天文學則将“夏至”視作北半球夏天的開端。

我國曆法使用幹支紀法,十“天幹”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0和12的最小公倍數為60,因此幹支相配組合成60組,60一循環,周而複始。傳統曆法把年、月、日、時都以幹支紀。人們常說的“生辰八字”就是指一個人出生的年、月、日、時四個數據分别以相應的幹和支來紀,共八字。古人用幹支紀日,有時隻稱天幹而不記地支。

“夏至三庚”指的是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即數伏日。例如2014年6月21日夏至為癸(亥)日。七天後即迎來一個庚日,6月28日(庚午日);第二個庚日為7月8日(庚辰日);第三個庚日為7月18日(庚寅日),即入伏之日。“庚”屬“天幹”,“天幹”含10,所以循環一庚需十天。可以推知,夏至距離數伏,最少不會少于二十天,最多不超過三十天。這是由第一個庚日的日期所決定的。

為什麼中伏在有的年頭是十天,而有的年頭是二十天呢?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頭伏首日,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的開始,而末伏第一天則是“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這樣一來,中伏有時是十天,有時就是二十天。即在夏至日和立秋日中間,相隔大約四十五天中若出現四個庚日,則中伏就是十天,若有五個庚日出現,則中伏就是二十天。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規定末伏必須始于“立秋”之後所造成的。故此有“秋後有一伏”之說。以去年為例,2013年7月13日是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第四庚為7月23日,第五庚為8月2日,此庚日在8月7日“立秋”之前,8月12日才是“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這樣一來,從7月13日初伏首日,到8月21日末伏末日,共計四十天,其中中伏是二十天。

民間還有“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熱死牛”的說法。常聽人說:“今年立秋是幾點,是早立秋還是晚立秋?”我一直懷疑立秋的早晚是否會與時辰有關。如果立秋正值正午,算是早立秋還是晚立秋呢?我們經曆更多的是中伏二十天的情況,稱為“閏中伏”,是由于夏至後入伏時間早造成的。入伏時間早,中伏時間就長,人們會覺得立秋的時間晚,因而感到炎熱,便說“熱死牛”了。根據夏至、二暑、立秋期間的庚日來測算,今年夏至後三庚長達27天。出伏的日期是由立秋後一庚日所決定,是相對固定的,這直接影響到中伏日期僅有十天。中伏時間短,立秋時間就相對早。因此,立秋的早晚不見得是由當日時辰來決定的,而很可能是取決于暑期整體安排,在整個過程中“庚日”起了較為重要的記号作用,所以也就有了“夏至三庚便數伏”的民諺。

如此說,我也可杜撰出兩句來描述暑日了:

夏至之後三庚短,中伏延長立秋晚。

夏至之後三庚長,中伏不閏秋意涼。

常聽人說:“今年立秋是幾點,是早立秋還是晚立秋?”我一直懷疑立秋的早晚是否會與時辰有關。如果立秋正值正午,算是早立秋還是晚立秋呢?我們經曆更多的是中伏二十天的情況,所謂“閏中伏”,是由于夏至後入伏時間早造成的。入伏時間早,中伏時間就長,人們會覺得立秋的時間晚,因而感到炎熱,便說“熱死牛”了。根據夏至、二暑、立秋期間的庚日來測算,去年夏至後三庚長達27天。出伏的日期是由立秋後一庚日所決定,是相對固定的,這直接影響到中伏日期僅有十天。中伏時間短,立秋時間就相對早。因此,立秋的早晚不見得是由當日時辰來決定的,而很可能是取決于暑期整體安排,在整個過程中“庚日”起了較為重要的記号作用。早和晚也許隻是人們的心理作用,數伏數了30天就出伏了,就好像感覺是早立秋,其實40天伏的時候,夏至到數伏那天的天數肯定沒有30天伏那麼長,先長後不長。背着抱着一般沉。

大概齊算了算,因為我數學不好,所以算得不一定對。每二十年中就有十五年是40天的伏,隻有五年是30天伏。前後近二百年中,以十年為單位,如果這個十年的伏全是40天,下一個十年30天伏和40天伏就會交替出現,再下一個十年,又全都是40天的伏,也是一個十年一個十年的交替出現。我隻用筆算過一遍,沒驗算過,别真信我的。

文/任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