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對自我意識的認知取決于心智模式

對自我意識的認知取決于心智模式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8 00:27:32

對自我意識的認知取決于心智模式?上一篇文章中提到,人的兩種組成要素,一是作為實體存在的肉身,二是隻存在于自我感知中的主體意志笛卡爾有句話“我思故我在”,這個“我”就是主體意志,思維、意識、标準,甚至潛意識都不是這個主體意志,隻要有任何刺激作用與于“我”時,我就會做出相應的反應,主體意志工作時隻遵循一個原則——平衡性,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對自我意識的認知取決于心智模式?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對自我意識的認知取決于心智模式(現實理性人的認知體系之)1

對自我意識的認知取決于心智模式

上一篇文章中提到,人的兩種組成要素,一是作為實體存在的肉身,二是隻存在于自我感知中的主體意志。笛卡爾有句話“我思故我在!”,這個“我”就是主體意志,思維、意識、标準,甚至潛意識都不是這個主體意志,隻要有任何刺激作用與于“我”時,我就會做出相應的反應,主體意志工作時隻遵循一個原則——平衡性!

那麼,什麼是平衡性?

當我大腦中什麼也不想時,“我”處于一種平衡狀态中,既沒有思維,也不會有情緒。突然,肚子裡傳來不好的信息,大腦經過加工得出結論——肚子餓了,“我”的平衡狀态被打破了,一個想法自然而然地出現在腦海裡,“我需要吃!”同時還會有焦躁不安的情緒表現出來,驅使自己去獲取食物。

從餓的感受出現,到需要吃這個欲望産生之間,有一個不被了解的決策過程,就是“我”要平衡“餓”這種不好感受的過程,吃是平衡的手段,回到不餓的平衡狀态是目的。

“我”是所有感受的主體,情緒是“我”無法回到平衡狀态的直接體現,即便是剛剛出生的嬰兒,也具備表達情緒的能力,隻不過相對來說更加簡單一些,比如高興時笑,受到驚吓時哭等,相比成年人顯得更純粹直白。

在成年人的生活中,情緒也是無處不在的,隻不過成年人的主體意識穿上了理性的外衣,将很多情緒放在了心裡,經過理智分析後感覺既沒有表達出來的意義,也不能對自己更有利,也就置之不理了。但是,這不代表成年人内心就平衡了,他們會對那些給他們帶來不好感受的人冷漠處理,即便是要好的朋友也會慢慢疏遠,用這種方式慢慢平衡自己的情緒。對于身體的需求,則是通過有規律的生活方式來規避情緒的蔓延。

即便是一個最有教養的人,最理性的人,也不可能不因外界刺激而産生情緒,人們之所以看不到或者很少看到,是因為來自他們顯意識的邏輯理性讓他們在利益權衡過程中,選擇了最有利于“我”的局面,通過獲利來平衡情緒,越是情緒積壓得多的人,其對獲利的欲望便越強烈。

事實上,我們經常可以在現實生活中看到這種人,他們事業心極強,對人處事溫文爾雅,盡可能不讓對方産生不好的印象,但他們從來都是有着目的地接觸他人,以求實現某種形式的利益合作,但對于對方的情感世界,卻盡可能地遠遠避開,甚至很少産生同情心理,決不讓外界因素打破自己艱難構建起來的内部平衡。

從他們的眼神中,你能感受到冷漠無情,還有對就事論事的熱情,呈現兩個極端,仿佛他們天生就沒有情感一樣。在物質利益的獲取中,這樣的人有着極強的能力,尊崇着來自顯意識的邏輯理性,很少讓自己犯錯誤,但他們是情感上的冷血動物,嚴厲、對等交換、善于用邏輯說服,都是他們常用的手段,如果事不可為,就會果斷斷了聯系,不讓自己牽涉太深。

這樣的人有着大量的崇拜者,因為他們是成功的人士,他們留給外界的印象是理智、自律、和善、有責任心,是堅強的孤勇者,如果用财富來衡量,他們更容易成為貴富階層。

他們的追随者大多是與他們有着類似經曆的人,有着一定程度的理性思考能力,能将來自無意識狀态中的情緒限制在利益權衡之下,但還做得不夠好,并且承受着極大的煎熬,急需一個标杆來引領自身走出現在的狀态——生活壓力大、孤獨無助、情感與利益糾結。對于這些追随者來說,成功者就如同遠航者眼裡的燈塔,璀璨奪目。他們自己則是關在籠子裡的人,向往着詩與遠方,自由是唯一的追求。

除卻這兩類人外,還有大部分人生存在财富金字塔的最底層,也就是通常意義上的窮人。這些人也渴望成為成功者,但理性是他們的短闆,在人與人之間直接競争的社會中,他們顯得感情用事,容易受情緒影響,并且不能通過邏輯理性來控制自己的情緒。而這一點通常是被人诟病的缺陷。

窮人之所以是窮人,并不是他們與其他人有什麼本質區别,而是因為他們平衡自己内心世界的方式簡單而直接,“我這個人有一說一”是他們的口頭禅,他們不願意默默承受外界刺激帶來的情緒反應,隻想着通過直截了當的方式平衡掉内心的情緒,讓自己從難受的狀态中擺脫出來。他們以道德标準自居,不會認為自己有問題,隻希望得到認同,而不是通過邏輯理性去驗證自己受到的錯誤性指責。

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是對的,所以不相信别人的成功是通過正當渠道獲得,如果一個人不能被了解地獲得了成功,那麼一定是用了歪門邪道,必須受到道德的譴責。這一點是邏輯理性者最喜歡利用的,因為一目了然,簡單直接,理性者會在他們的必經之路上設下誘餌,坐等他們進去,然後從中獲利。

現實生活中,很多商家就是通過調動消費者某方面的情緒來推廣産品的,一種新商品的暢銷,通常伴随着某種舊商品口碑的破裂,一種新商業模式的普及,必然伴随着公衆對另一種原有的商業模式的厭惡。隻不過,公衆并不關心那些讓他們釋放情緒的因素,他們要的隻是發洩掉舊物帶來的積壓已久的情緒,實現某種平衡後的爽快,喜新厭舊隻不過恰恰迎合了他們的需求。

社會的現實是,窮人總會知道自己現在需要些什麼東西來實現某種目的,比如買房子來結婚,來自身體性成熟的刺激讓自我産生了需要異性的欲望,來自某個漂亮女孩的顔值讓自我産生的建立聯系的沖動,于是自然而然地産生了結婚這個需求,結婚的目的是為了平衡對于某個異性的欲望和沖動,于是努力拼搏的激情(情緒),就會推動着他們去工作掙錢,以滿足買房這個需求,(如果一個人足夠理性,他一定會在這裡停下來,用邏輯理性分析利弊,這個女孩合适嗎?現在結婚真的是必須的嗎?有沒有更好的途徑可以實現這一目标?等等)

但可惜的是,大部分人都不會這樣去思考,而是告訴自己現在需要努力掙錢,先需要一份工作,接着到了勞動力市場,找到一份看上去工資最理想的,開始了沒完沒了的拼搏,接下來會怎樣,大部分工薪階層應該是深有體會的,現實總是讓他們明白“計劃不如變化快”、“想象與現實之間永遠隔着一堵厚厚的牆”!他們在這些自我肯定與自我否定之間積攢不滿情緒,最後将生活過得一團糟。

平衡性不僅體現在個體無意識狀态下,也體現在群體無意識狀态下,群體無意識狀态下的平衡需求會爆發出更大的力量。可悲的是,目前的社會中,還沒有值得一提的群體邏輯理性。

群體無意識狀态下的情緒平衡反應,會将個體的有限理性沖擊得支離破碎,情緒化的人在這種狀态下如魚得水,會将内心積壓的各種情緒一股腦兒地爆發出來,也會将他們認為正确的道德标準體現得淋漓盡緻。理性的個人面對這樣的情況隻能将自己隐藏得夠深才能避免受到波及,這時,他們會丢掉理性對情緒的束縛,躲在角落裡破口大罵。

在這種力量面前,富有階層内部因守護利息需求,會聯合起來一緻對外,但若是力量不足以對抗,就會有人投入到情緒化的隊伍中推波助瀾,以實現盡可能保全自己,同時也為了将來實現更大利益。風險與收益/損失總是成正比,這是理性者的情緒平衡。

人,不可能知道自己認知以外的東西,而且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局限性,也就不可能真正站到對方的立場考量問題,唯一的辦法隻能是通過對人的普遍性動機進行分析,再根據不同個體的不同條件和成長環境,推導不同人可能存在的演變過程,以及這個過程中的相互作用關系,才有可能找到克制群體情緒化的辦法,這個辦法就是群體理性。

平衡性是人的第一普遍性,是通過産生欲望并實現欲望來平衡内在和外在刺激的過程,是一種無意識狀态。接下來繼續探讨人的第二個普遍性——無意識下的自利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