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他是興聖皇帝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
宗
他被譽為“嫡仙人”
他與杜甫并稱為“大李杜”
他的七絕詩也是被稱為“驚天地而泣鬼
神”的絕麗之作,同時也是被譽為“唐詩
七絕第一”的不朽篇章。
他就是“詩仙”李白
他遊遍大江南北,詩歌豪邁又不失輕狂;
清新樸實又不失浪漫;天馬行空又不失韻
味。
折顔君分享李白最經典的詩,天馬行空,
言簡意赅,一定要讀讀看。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挂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蘇東坡曾十分贊賞這首詩,說:“帝遣銀河一脈垂,古來唯有谪仙詞”。
李白遠眺高山瀑布,隻見山頂紫煙缭繞,山間白練懸挂,山下激流奔騰,構成一幅絢麗壯美的圖景。巍巍香爐峰藏在雲煙霧霭之中,遙望瀑布就如從雲端飛流直下,臨空而落,這就自然地聯想到像是一條銀河從天而降。
一個“生”字把煙雲冉冉上升的景象寫活了,一個“挂”字化動為靜,惟妙惟肖地寫出遙望中的瀑布,一個“飛”字,把瀑布噴湧而出的景象描繪得栩栩如生,構思奇特,語言生動形象、洗煉明快。
想象力讓生活更加有趣,誦讀詩歌,我們常常能感受到不同的情感,想象到不同的畫面。
《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李白擡望天空一輪皓月,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千古絕句《靜夜思》。
還有詩評家認為,此詩如不經意,而得之自然。音節浏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氣呵成,成為曆代所推崇的珍品。故群服其神妙。
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李白内心濃濃的思鄉之情,鮮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圖。
一個作客他鄉的人,大概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吧,白天倒還罷了,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思鄉的情緒,就難免一陣陣地在心頭泛起波瀾;更何況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唐肅宗乾元二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經重慶。行至白帝城,忽然遇赦,得以歸家,心裡自然十分高興,如出籠的青鳥,随即乘舟東下江陵作下這首《下江陵》。
清代桂馥在《劄樸》稱贊:“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飛越。”
舟行人速,使得啼聲和山影在耳目之間成為“渾然一片”,李白如同脫弦之箭、順流直下的船般神采飛揚,喜上眉梢。
李白遇赦後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壯麗多姿、順水行舟的流暢輕快融為一體,運用誇張和奇想,寫得流麗飄逸,驚世駭俗,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
總要對生活有所希望,就如同李白一樣,說不清道不準的事情太多,給一點時間,說不定就峰回路轉了,何不活得灑脫些。
《行路難》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複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
李白以其文采博得玄宗傾心,奉诏入京後,本想着能在朝堂上像姜尚和伊尹一樣得到君王重用,可誰知他卻成了個寫詩助興的玩物,郁郁不得志的李白開始渾噩度日,最終被小人離間“賜金放還”!
但是倔強而又自信的李白,決不願在離筵上表現自己的氣餒。他那種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于使他再次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他相信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能乘長風破萬裡浪,挂上雲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也正是如此,《行路難》锲而不舍的精神,帶給人們不斷向上攀爬的力量。
《宣州謝朓樓餞别校書叔雲》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裡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天寶十二載,李白來到宣州,設宴送别老友故作下此詩。
明人曾評此詩為:“如天馬行空,神龍出海”。
這首詩抒發李白自己懷才不遇的激烈憤懑,灌注了慷慨豪邁的情懷,表達了對黑暗社會的強烈不滿和對光明世界的執著追求。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我們都滿懷豪情逸興,飛躍的神思像要騰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潔的明月。
雖然受着苦悶的重壓,但他并沒有因此放棄對進步理想的追求。
天賦決定上限,努力決定下限,努力讓自己變得優秀,然後驕傲的生活。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開元十八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幾天後,孟浩然乘船東下,李白親自送到江邊。惜别之情油然而生,于是作下這首送别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煙花三月下揚州”被清人孫洙譽為“千古麗句”。
“煙花三月”,不僅再現了那暮春時節、繁華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時代氣氛,李白在如此美景下目送遠去老友的風帆,一直看到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可見目送時間之長,對老友的一片深情,正體現在這富有詩意的神馳目注之中。詩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滾滾東去的一江春水。
李白向往揚州地區,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邊送别,一邊心也就跟着飛翔,胸中有無窮的詩意随着江水蕩漾。
這首送别詩,寓離情于寫景。此詩雖為惜别之作,卻寫得靈動不拘束,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辭美而不浮,韻遠而不虛。
《獨坐敬亭山》
衆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隻有敬亭山。
一個人獨自在安徽遊曆,去到了敬亭山,在山上一個人深思,以此懷念過往,懷念玉真公主,因年輕時的李白得到玉真公主的青睐,兩人惺惺相惜,李白還特意寫一首《玉真仙人詞》來贊美她 。
也正是如此,李白用敬亭山來比喻玉真公主,兩看相不厭,可見李白也是一位多情之人。
詩人借景抒情,借敬亭山無言之景,抒内心無奈之情。詩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尋到慰藉,似乎少了一點孤獨感。全詩似乎全是景語,無一情語,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雖句句是景,卻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說,是“情中景,景中情”。
《聞王昌齡左遷龍标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标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王昌齡從江甯丞被貶為龍标縣尉,遠在揚州、行止不定的詩人自然無法與老友當面話别,隻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給千裡明月,于是作下此詩向老友遙緻思念之憂。
飄忽不定的楊花、叫着“不如歸去”的子規,飄零之感、離别之恨,詩人寄情于景,情景交融,于景中見情,雖不着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現。
李白通過豐富的想象,用男女情愛的方式以抒寫志同道合的友情,讓明月作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邊遠荒涼的所在,可見兩人的友情之真摯。
各自忙碌,互相牽挂,祝福常在,好的友誼 不會遜色于任何愛情。
《贈汪倫》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李白在泾縣遊曆桃花潭時,寫給當地好友汪倫的一首留别詩。
李白乘小船欲行時,汪倫踏歌趕來送行,樸素自然地表達出汪倫對李白那種樸實、真誠的情感。把無形的情誼化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動形象地表達了汪倫對李白那份真摯深厚的友情。
清代的沈德潛就很欣賞這一句,他說:“若說汪倫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語。妙境隻在一轉換間。”
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變無形的情誼為生動的形象,空靈而有餘味,自然而又情真。
全詩語言清新自然,想象豐富奇特,雖僅四句二十八字,卻是李白詩中流傳最廣的佳作之一。
《将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
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
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馔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谑。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将出換美酒,與爾
同銷萬古愁。
因權貴的讒毀,李白被排擠出京,唐玄宗賜金放還。于是李白多次與友人岑勳應邀到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陽山居為客,三人登高飲宴,借酒放歌。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悲憤。
《唐詩别裁》謂:“讀李詩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遠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節奏疾徐盡變,奔放而不流易,此篇足以當之。
李白是桀骜不馴,說“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面對人生的不如意,李白借酒澆銷,及時行樂。
他給友人勸酒:人生苦短,聖賢很寂寞,不如我們飲酒高歌,縱情歡樂。
人生,總有不如意的時候,可如果都能像李白,失落後馬上振奮起來,才是最難能可貴的。
人生無論怎樣精心的策劃,都抵不過一場命運的安排。
經曆得越多,才越明白:如願以償是意外,事與願違才是人生的常态。
你所期盼着的美好,未必會在你最渴望的時候來到;也不是付出的每一分努力,都能立刻就能收獲成績。
但請千萬别因為這一時的不如意,就灰心喪氣。就像李白所說的: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
相信乘風破浪的時機總會到來,到時定要揚起征帆,橫渡滄海!
蘿蔔青菜各有所愛,不知道哪首得到你的青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