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勵志及解析?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愠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弒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于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論語勵志及解析?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愠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弒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于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我們來看各大名家的解釋:
朱熹:令尹,官名,楚上卿執政者也。子文,姓鬥,名谷于菟。其為人也,喜怒不形,物我無閑,知有其國而不知有其身,其忠盛矣。故子張疑其仁。然其所以三仕三已而告新令尹者,未知其皆出于天理而無人欲之私也,是以夫子但許其忠,而未許其仁也。崔子,齊大夫,名杼。齊君,莊公,名光。陳文子,亦齊大夫,名須無。十乘,四十匹也。違,去也。文子潔身去亂,可謂清矣,然未知其心果見義理之當然,而能脫然無所累乎?抑不得已于利害之私,而猶未免于怨悔也。故夫子特許其清,而不許其仁。愚聞之師曰:“當理而無私心,則仁矣。今以是而觀二子之事,雖其制行之高若不可及,然皆未有以見其必當于理,而真無私心也。”在這裡,朱熹認為,當理而無私心則仁,實際上并沒有真正理解孔子不許其仁的真正原意。
錢穆:子張問道:“令尹子文三次當令尹,不見他有喜色。三次罷免,不見他有愠色。他自己當令尹時的舊政,必然告訴接替他的新人,如何呀?”先生說:“可算是忠了。”子張說:“好算仁人了吧!”先生說:“那隻是這一事堪稱為忠而已,若問其人那我不知呀!但哪得為仁人呢?”子張又問道:“崔杼弑齊君,陳文子當時有馬四十匹,都抛棄了,離開齊國,到别國去。他說:這裡的大臣,也像我們的大夫崔子般。’于是又離去,又到别一國。他又說‘這裡的大臣,還是像我們的大夫崔子般。’于是又離去了。這如何呀!”先生說:“可算是清了。”子張說:好算仁人吧?”先生說:“那隻這一事堪稱為清而已,若問其人,那我不知呀!但哪得為仁人呢?”
以上可以看出,大家對上面二個故事的基本論述沒有什麼異議,但是對孔子最後的結論“未知,焉得仁?”這句話的理解确實不得要領,因此也就沒有真正理解這句話的含義。令尹子文三次當令尹,不見他有喜色。三次罷免,不見他有愠色。他自己當令尹時的舊政,必然告訴接替他的新人,說明什麼?隻能說明令伊子文心理素質強大,寵辱不驚,忠于職守,有着很好的職業操守和優良品德,但是孔子隻是說他“忠矣”,對于他是否”仁”,一句“未知,焉得仁?”表明了孔子的态度。“忠”當然很好,但是三次讓你上位,三次又把你拿下來,隻能證明你的能力不夠,還有不少欠缺,不能勝任目前的工作,沒有完成上級交給的任務。因此被孔子打上了“未知”的标簽,也就是“沒有智慧”的意思,從這裡可以看出來,給你機會,一而再,再而三,雖說忠心勤勉,但是還是差強人意。所以孔子說他沒有智慧。這件事也讓我們對孔子的“仁德”标準有了一個認識,那就是“忠 智=仁”,一個人很忠于職守,隻能是平庸,而沒有智慧當然辦不了大事,難堪重任。隻有開啟智慧,有所創新,才是“仁德”的表現,才能稱呼為“仁”。曆史上三上三下的故事多了,最著明的就是小平同志三上三下的故事,最後小平同志完成了中國有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建設,使我國走上了改革開放的正确道路,這才是大智慧啊!這才是大仁啊!
我們再來看: 崔子弒齊君這件事,陳文子家有十乘車四十匹馬,都不要了,離開了齊國,為什麼?因為看不慣或者不想與之同流合污。到了一個新的國家,發現,這裡的環境和原來齊國差不多,留下一句“猶吾大夫崔子也。”,就又離開了這個國家再到另外一個國家,發現天下烏鴉一般黑,還是一句“猶吾大夫崔子也。”就又離開了。那麼,這樣一個人,孔子給他一個評語就是“清矣”,什麼意思呢?就是“清楚、明了”的意思,但是,光清楚明了是非,隻是一味的逃避,這樣的人有什麼用呢?清楚困難,明了是非不難,難的是要有智慧去解決問題,這個世界需要的是将“人不知”的社會轉變為“人不愠”的社會,逃避是沒有用的,隻能是廢物一堆,隻有智慧才能轉“不知”為“智”,否則,這個世界沒有發展,沒有進步,崔子弑齊君的事就會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因此我們看到,孔子給陳文子的結論也是“未知,焉得仁?”,就是“沒有智慧,怎麼算是仁呢?”,所以,通過第二件事崔子弑齊君後陳文子的一再逃避,我們明白了另一個孔子心中“仁”的标準,那就是“清 智=仁”。當然“清 忠 智”同樣等于仁,從中我們看出,任何一種優良品德,沒有智慧都算不得仁,所以本章又對“智者利仁”進行了很好的诠釋。
好,我們來看本章的白話直譯: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愠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弒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于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子張問道:“令尹子文三次當令尹,不見他有喜色。三次罷免,不見他有愠色。他自己當令尹時的舊政,必然告訴接替他的新人,這種人怎麼樣?”孔子說:“可算是忠了。”子張說:“他仁嗎?”孔子說:“辦事沒有智慧,怎麼算是仁呢?”子張又問道:“崔杼弑齊君,陳文子當時有馬四十匹,都被抛棄了,離開齊國出走到别的國家去。他說:‘這裡也像齊國的大夫崔子一樣。’于是再次離去,到另一國家。他又說‘這裡還是像齊國的大夫崔子一樣。’于是又離去。他怎麼樣呀!”孔子說:“他算是清了。”子張說:他算仁嗎?”先生說:“沒有智慧改變現狀,怎麼算仁呢?”
謝謝大家,今天就到這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