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和評價兒童體格生長的狀況和速度,常選用具有特征且可測量的項目作指标,如體重、身高、頭圍、坐高、胸圍等。其中最重要、最常用的是體重與身高。
一、體重:體重是反映兒童近期營養狀況的最靈敏指标。觀察兒童體重的變化趨勢,可了解其近期的營養及生長狀況,因此常作為生長監測的指标。新生兒出生體重平均為3.3㎏(男)和3.2㎏(女)。生後由于攝入不足、胎糞排出、體表水分丢失等原因,可出現生理性體重下降,一般于生後3~4天至最低點,以後逐漸回升,至生後7~10天恢複至出生時的體重(早産兒體重達到出生時體重的速度較慢)。若母親能給嬰兒及時按需哺乳,可減輕生理性體重下降。體重在出生後前3個月增長最快,1歲以内是嬰兒體重增長最快的時期,即所謂的"第一個生長高峰",通常3~4個月時的體重是出生時體重的2倍,
1歲時為出生時的3倍,2歲時為出生時的4倍。2歲以後至青春前期體重增長趨于穩定,每年約增加2㎏左右。
二、身高:2歲以下兒童應仰卧位測量,其測量值為身長;2歲及2歲以上兒童立位測量,結果為身高。兒童測量身長(身高)前應脫去外衣、鞋、襪、帽。身高受種族、遺傳、環境等因素影響較大,而營養、疾病等因素在短期内對其影響不明顯,所以身高主要反映兒童長期、遠期的營養與生長狀況。新生兒出生時身長約為50cm.生後第一年增長最快,上半年共增長15cm左右,下半年共增長10cm左右,至1歲時嬰兒身長約為75cm,是出生時的1.5倍。生後第二年身長的增長速度較第一年明顯減慢,全年共增長10cm左右,因而2歲小兒身長約為85cm.生後第三年身長的增長速度趨于平穩,增加5~7.5cm。學齡前至青春期前兒童身高每年增長值波動在5~7.5cm左右。2~10歲兒童的身高可用以下公式估算:
2~10歲兒童身高(cm)=年齡(歲)×7(cm)+70(cm)
3、 頭圍:頭圍大小與腦和顱骨的發育有關。新生兒出生時頭圍大約34cm,1歲内增長迅速,上半年增加8cm,下半年增加4cm,1歲時達46cm。1歲後增長速度減慢,2歲時約48cm,15歲時約54~58cm,基本同成人。頭圍過小提示腦發育不良,過大或增長過快則要懷疑腦積水或腦腫瘤。
4、 胸圍:胸廓與肺的發育可以用胸圍反映。小兒出生時胸圍值小于頭圍值,随着月齡的增長,胸圍值逐漸趕上頭圍值,一般在1歲時與頭圍值相等,之後超過頭圍;第二年增長速度明顯減慢,平均隻增長3cm,以後每年平均增加約1cm。
5、 坐高:代表頭顱及脊柱的發育。兒童1歲後身高增加主要是下肢的增長,因此坐高占身高的比例随年齡的增加而降低,出生時為0.66,4歲時0.6,10歲時約0.54,14歲時為0.53.當兒童患克汀病、軟骨發育不良時,坐高占身高的比例會明顯增大。
6、 前囟:囟門閉合情況可反映顱骨的骨化過程。前囟出生時約1.5~2cm,數月内随頭圍的增長而變化,6個月後逐漸骨化縮小,一般在12~18個月閉合。後囟出生時很小,1~2個月即閉合。囟門閉合過早,要警惕頭小畸形;囟門閉合晚,多見于佝偻病、腦積水、克汀病等。同時囟門也是觀察嬰兒顱内疾病的一個窗口,當小兒患腦炎、腦膜炎而顱壓升高時,前囟張力增加變得飽滿;而嬰兒因腹瀉緻脫水時,會出現前囟凹陷。
7、 牙齒:牙齒生長與骨骼有一定關系,是骨成熟的一個粗指标。乳牙共20顆,萌出時間個體差異很大,早者4個月開始出牙,晚者可至10個月,全副乳牙在2歲半前後出齊。出牙順序為先出上下切牙,然後是尖牙和磨牙。2歲以内乳牙數目約等于月齡減4~6。自6歲左右,兒童開始換牙。在全副乳牙之後長出第一對恒牙(第一磨牙),即出現24顆牙齒。然後基本按從前至後的順序逐個替換同位乳牙。12歲左右長出第二磨牙,18歲以後出現第三磨牙(即智齒,但也有人終生不長此牙)。恒牙一般20~30歲出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