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編寫古音字典wu詞條時,遇到兀字,須考察其音源:
五wu-u(甲骨文五很像一個馬紮、兀、杌,可能二者同源;但兀的甲骨文畫的是一個幼兒,突出頭大,可能指的是小兒在辮發之前的毛蓬蓬的頭,但這與凳子無關,隻有杌與凳子有關,可能五=杌的本字,存疑。五組: 伍吾忢 ,讀音均為wu,可推定古音u)、午wu-du(甲骨文午畫的是一根棒槌,=杵,現代讀音chu,根據周音理論,可推定古音du。但d輔音脫落,被今人誤以為w輔音。午組: 仵卸吘啎忤旿杵汻玝許迕許浒 ,讀音: Wǔ xiè ǒu wǔ wǔ wǔ chǔ hǔ wǔ xǔ wù xǔ hu,這裡除了d輔音,還有c輔音,如許xu、汻hu、浒hu,也是合理的,因為c輔音到d輔音的轉變大規模發生在商代周,所以,可以理解為午最初是c輔音,後來才出現了d輔音,或直接由c輔音颚化,變成ch輔音,省略了中間的d過渡,但卸xie、sie,似乎暗示着上古為du音,但卸字最早見于說文,更早的沒有,至于它的部件是否為午,仍待發掘。)、武wu-co(從戈,古音co。武組: 倵娬斌珷碔虣賦陚鹉錻賦鹉 ,讀音: Wǔ wǔ bīn wǔ wǔ bào fù fù wǔ wu fù wǔ ,其中b輔音很多,似乎可推定古音為bu,其實非然,斌從文,文古音bing,見上文文wen-bing。而虣通暴,指的是打老虎,武為意符。可排除。賦陚均為fu音,且武為聲符,但其中偏旁貝、阜亦為聲符,且為b輔音,所以可以理解為武隻提供元音o、u,而另一半偏旁提供輔音。但同時也印證了初音理論,所有輔音均來自b輔音。)、侮wu-bi(從每、每從母,古音均為bi。每組: 侮勄娒悔挴敏晦梅毓海烸珻痗緐繁脢莓誨踇酶黣誨鋂 ,讀音: Wǔ mǐn méi huǐ měi mǐn huì méi yù hǎi hǎi méi mèi fán fán méi méi huì mǔ méi měi huì méi ,可推定古音bi,其中部分有鼻音,應為晚起鼻音化,如敏、繁。此外還有一些c輔音,如晦hui、悔hui、海hai,可視為b輔音到c輔音的轉化,驗證了周音理論。此外,還有u韻,例如,侮wu、毓yu,可視為輔音脫落,以及i o二相性)、舞wu-bu(從無、從木,古音bu。舞組: 儛躌 ,讀音均為wu。見上文無wu-bu)、兀wu-cu(兀組:卼屼扤杌矹虺豗阢靰髡鼿軏,讀音: Wù wù wù wù wù huī huī wù wù k ūn wù yuè ,可推定古音cu。其中鼻音髡kun造字較晚,應該是兀的本義,也即,兀=髡的本字,後來發生了鼻音化)、
以上節選自: 孔子音準-17 ;
兀的甲骨文金文,畫的是一個秃頭、無辮子的孩童。
髡最早見于秦國、說文,造字很晚
五的甲骨文金文,很像馬紮、凳子,唐代稱為杌,杌為後造字。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