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意識”這個名相,需要很大的勇氣,這個詞彙包含的信息量太大,在不同的書籍中,甚至在同一本書的不同語境中都有不同的含義,也正是這個原因,讓很多人對意識産生了諸多模糊、籠統甚至是錯誤的理解。
意識,在日常生活中它是一個常用詞,在靈修術語當中它出現的頻率更高,今天它在科學術語當中出現的頻率也在提高。
意識,不像其他的常用名相,它是一個高度抽象的概念,它與生命實相是如此的接近,認識了意識,就代表着距離認識生命的真相不遠了。相反,如果對它存在意義混淆,會對我們的成長構成很大的障礙,甚至會讓我們誤入歧途。
當你出門的時候,你可能會突然“意識到”你忘了帶鑰匙;當你的人生步入中年的時候,你可能會突然“意識到”你的生活隻不過是原地打轉;突然有一天,你“意識到”自己犯了某個嚴重的錯誤;經過某件事,你才“意識到”某人根本就不關心你……
在以上的語境中,意識這個詞含有覺察的意義,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也可以用“發覺”來代替“意識到”,但是我們并不會用“覺察到”來代替“意識到”,因為“意識到”有“想到”的含義,它摻雜了“想”的成分,其中有回想、回憶的成分。
如果你在當下覺知到什麼東西的時候,才稱為覺察到,而不會說意識到,比如你看到牆上有一個破洞,你不會說“我意識到牆上有一個破洞”,你會說“我覺察到牆上有一個破洞”。
在這個語境中根本沒有回想的成分,而是直接的覺知,所以我們不會使用意識到這個詞彙。但凡提到了意識,其中必然摻雜“覺和想”兩個含義。
“覺”永遠不可能被剔除掉,任何的“想”都離不開“覺”的背景。
當一個醫生說病人失去了意識,實際上就是在說失去了正常的覺知力和思想能力,顯然這是大腦出問題了,大腦出問題時,一個人的意識就會混亂,行為也會跟着混亂。
這裡所說的意識是一個很籠統的概念,生理層面的意識與神經系統有密切的關系,醫生口中所說的意識是基于神經系統的某些功能,包括感知、思考、反應、記憶、分辨等能力。
你也發現了,生理上的意識也包含着覺知的含義。
實際上,我們平常所說的意識,其實就是“覺知和思想”的綜合體,實際上,意識就是基于意義的覺知。
意:意義。所有的意義都是由人為的定義而來,意義帶有主觀的色彩,帶有認知的色彩,帶有自定義的色彩。
識:識别。包含有分辨、判斷、區分、辨認、比較等諸多含義,其根本的含義就是分别。
意識這兩個字合起來就是:按照我們的認知、意義去分别、辨認……
意識,就是蒙着濾鏡或有色眼鏡的覺知,它是對純覺知的過濾方式,因為意識的存在,我們帶着一層變色眼鏡來看待世界,通過意識,我們看到的世界是一個被渲染、被诠釋的世界。
意識是“八識”中的第六識意識,是“識”的一種。最嚴謹的對“識”的闡述體系為“八識論”,八識論是一套不得了的思想體系。
在八識論中,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為前五識,意識為第六識,實際上還有第七識和第八識。生命系統是在完整的八識的基礎上運作的。
前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它們總是被打包看待,它們的運作原理相同,統稱為五識。五識帶給我們的是來自外部的信息,我們的五種感官是外向型的,它們沒有感知内在信息的能力。
就拿五識中的眼識來說,眼睛能看,是因為有視覺,用眼識去覺,就是看,這是一種感知方式:用視覺去感知。
在八識論中為什麼用“眼識”這個概念,因為視覺并不是純粹的覺,而是被蒙上了一層濾鏡的覺,所以它稱為眼識。眼識通過可見光來識别外境。
眼識的“濾鏡”同樣具有個性化色彩,每個人的眼識也有差别,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看的方式”去看,隻不過大家看的方式差别不大,但還是有差别的,比如綠色,在紅綠色盲來看就是紅色。
普力邦(斯坦福大學神經心理學家《腦之語言》作者)早期對視力的研究時,發現猴子經過視覺神經接收的視訊并不直接傳到視覺中心,而是先由腦中其它部分過濾後才交出。無數的研究顯示人類的視覺也是同樣的情形。視訊進入腦中先由太陽穴葉訂正修改後才交給視覺中樞。某些研究認為我們所「見」事實上隻有50%以下是依據進入的視訊來決定,剩下的50%是由我們「認為」這個世界是什麼樣子來決定。眼睛也許是視覺器官,但真正的「看」是由腦在看。
如果你體會不到人與人之間眼識的差别,那你一定會體會到“舌識”的差别,同樣一道菜,不同的人嘗出來的味道差異很大,舌識的不同決定了人與人的口味的不同。
外部信息通過五識的分别過濾之後,才被傳導給大腦,大腦作為顯示屏幕呈現我們感知到的一切信息,所以這些信息并不是真相——現實并非我們看到的那樣。
第六識:意識
意識為什麼沒有被打包到前五識之中,就是因為意識接受的是來自于被前五識接受并處理過的信息以及記憶的信息,意識并不直接對外,相對前五識它是内向型的。
當我們閉上眼睛的時候,眼識就停止運作了,但是意識可以離開外境而獨立運作,我們在白天發生的事情,晚上照樣可以在意識中繼續處理。我們的思考活動就是意識在播放和處理信息,這些信息可以是來自五識的,也可以是純粹的記憶信息。
人類的大腦遠遠高于其他生物,記憶能力也很強,記憶的信息更是龐大無比,再加上我們後天刻意的訓練頭腦,這導緻人類的意識活動極其活躍,大腦的絕大部分能量都分配給意識活動了。
意識活動的生理基礎主要是大腦,但不僅限于大腦,實際上人體的每一個細胞都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這也是意識與前五識不同的地方。
意識對各種信息進行複雜的處理,會幫助我們建立認知、形成思維模式、形成情緒模式、建立概念、辨别價值等。
總體上,意識幫助我們幹的主要事情就是“分别”,意識讓大腦變成了一套分别裝置,意識其實就是分别心的代名詞,也是頭腦的代名詞。
生命的奇妙之處就在于,就連在分别心中,覺知都存在,離開了覺知,分别也不可能發生,離開了覺知,就無法思想。
但是離開了思想,覺知仍然還在,所以有的人常常用意識這個詞來代替覺知,這很容易造成誤會,意識包含着覺知的成分,但它不是純粹的覺知,它是摻雜了分别心的覺知。
因為意識充滿了分别心,所以意識在不同程度上掩蓋着覺知,當我們意識活動強烈時,覺知力就會被嚴重抑制。意識活動其實就是念頭的活動,混亂的念頭會極大的抑制我們的覺知力。
覺,是生命的本體,被稱為本然心。意識在不同程度上掩蓋了覺性,隻有超越意識,才能回到生命的源頭,還生命以自由。
我們的記憶、信念、認知、情緒、思維、習慣、覺察力、感知信息的方式,都有意識的鮮明烙印,這些東西都與意識有直接的關系,它們多是意識運作帶來的結果,它們是生命的刻痕,是限制性力量的來源,就是這些限制性力量,把生命局限在三維空間。
我們依賴意識生活在三維空間,也同時被局限在這裡。意識終究是一種識,它不代表心,幸虧我們還有心,若想從識中解脫出來,還要依靠心。
意識決定了我們對信息的解讀方式,也決定了我們的行為方式,更決定了我們該儲存哪些信息,這一點極其重要,這牽涉到第七識和第八識,如果有機會就放在以後繼續分享。
本文結束,感謝閱讀,感謝關注!
相關專欄:
相關文章:
認知為什麼難以改變?認知是意識層面的條件反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