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基礎常識
一、地圖三要素1、比例尺
A.概念:圖上距離比實際距離縮小的程度。
B.公式: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
C.表現形式:文字式、數字式、線段式。
D.大小比較: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E.比例尺大小與内容詳略的關系:比例尺越大,内容越詳細,所畫範圍越小。
2、方向
A.一般地圖,面向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B.有指向标的地圖,一般指向标箭頭指示北方。
C.有經緯網的地圖,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
3、圖例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注記表示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數字。
二、地形圖1、等高線地形圖
A.等高線:在地圖上海拔相同的點連成的線。
B.等高線的形狀:
1)同一等高線地形圖上相鄰兩條等高線之間的高差相等,等高線稀疏表示坡度平緩,等高線密集,表示坡度陡峭。
2)等高線彎曲部分向高處凸出為山谷,向低處凸出為山脊。
3)兩山頂之間低地是鞍部,等高線重疊的地方表示陡崖。
C.等深線。
2、分層設色地形圖
3、用等高線地形圖轉繪地形剖面圖,直觀表示某條剖面線上地面起伏和坡度陡緩。
三、地圖上的比例尺1、比例尺的大小,按照其比值大小來衡量。
2、比例尺的大小與表示地區範圍大小、内容詳略關系:
A.地圖所反映實際範圍相同時,比例尺越大,圖幅面積越大,反映地理事物越詳細;比例尺越小,圖幅面積越小,反映的地理事物越簡略。
B.圖幅大小相等時,比例尺越大,反映的實地範圍越小,反映地理事物越詳細;比例尺越小,反映的實地範圍越大,反映的地理事物越簡略。
3、比例尺大小與地形坡度、風力大小的關系:
A.若等高距和等高線疏密程度相同時,比例尺越大,坡度越陡,比例尺越小,坡度越緩。
B.若等壓差和等壓線疏密相同時,比例尺越大風力越大,比例尺越小風力越小。
C.若等高(壓)線疏密、比例尺、圖幅相同時,等高距(等壓差)越大,坡度越大(風力越大);等高距(等壓差)越小,坡度越小(風力越小)。
4、比例尺的大小與縮放
A.比例尺的縮放計算:将原比例尺放大到n倍,即原比例尺*n;将原比例尺放大n倍,即原比例尺*(1 n);将原比例尺縮小到n分之一,即原比例尺*1/n;将原比例尺縮小n分之一,即原比例尺*(1-1/n)。
B.比例尺縮放後圖幅面積的變化:比例尺放大(縮小)後,圖幅面積放大(縮小)到的倍數,是其比例尺放大(縮小)到倍數的平方。
等高線地形圖
一、等高線地形圖的基本特征1、同線等高——在同一幅等高線圖上同一條等高線上各點的海拔高度(又稱高程)相同,且都以海平面作為0米。
2、等高距全圖一緻——等高距是指相鄰兩條等高線之間的絕對高度之差(即相對高度)。
3、等高線為閉合曲線——等高線是封閉的曲線,無論怎樣迂回曲折閉環繞成圈,但在一幅圖上不一定能顯示出其全部閉合狀态。
4、兩條等高線一般不能相交——一般情況下同一地點不會用兩個高度,所以等高線一般不相交,不重疊,隻有在垂直聳立的峭壁懸崖,等高線在圖上才表示為重合狀态。
5、等高線疏密反映坡度緩陡——等高線稀疏表示坡度緩,密集表示坡度抖,間隔相等的地方表示坡度均勻。
6、示坡線表示降坡方向——示坡線是與等高線垂直相交的短線,總是指向海拔較低的方向,有時也叫降坡線。
7、等高線與山脊線或山谷線的關系——等高線與山脊線或山谷線垂直相交,等高線穿過山脊線(分水線)時,山脊線兩側的等高線略呈平行狀;等高線穿過河谷(山谷線或集水線)時,向上遊彎曲成反V字形。
8、幾條特殊的等高線——0米等高線表示海平面,也表示海岸線;200米等高線區分平原和丘陵;500米、1000米等高線表示低山、丘陵或高原;2000米、3000米等高線表示中山和高原;4000米等高線反映高山和高原。
二、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1、數值範圍與極值區域:地勢起伏大小;海拔最大、最小值。
2、延伸方向:地形走向。
3、疏密程度:坡度陡緩——密陡疏緩;坡面凹凸——高疏低密為凸坡,高密低疏為凹坡。
4、彎曲狀況:山脊凸向低處;山谷凸向高處;鞍部正對的兩山脊等高線之間。
5、局部小範圍閉合:山頂、山峰中高周低;盆地、窪地周高中低;表示高低不在正常範圍的特點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三、等高線的應用1、判斷水系水文特征
A.水系特征:山地常形成放射狀水系,盆地常形成向心狀水系;山脊常形成河流的分水嶺(山脊處等高線彎曲,最大點的連接線段稱為分水線),山谷常有河流發育;等高線穿越河谷時向上遊方向彎曲,即河流流向與等高線凸出方向相反。
B.水文特征:等高線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陡崖處有時形成瀑布。河流的流量還與流域面積(集水區域面積)和流域内降水量(内流區域的融冰或融雪量)有關;河流流出山口常形成沖擊扇。
2、判斷氣候特征
分析氣候特點,應結合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勢高低(水熱狀況情況),坡向(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陽坡氣溫高蒸發強,陰坡氣溫低蒸發弱)等因素。
3、判斷坡度大小
A.根據等高線疏密判斷:比例尺和等高距相同的等高線地形圖上,在相同的水平距離上,等高線越密集(稀疏),坡度越大(小)。
B.根據等高距大小判斷:比例尺相同,等高距不同的等高線地形圖上,在相同的水平範圍内,等高距越大(小),坡度越大(小)。
C.根據比例尺判斷:在等高線稀疏程度相同、等高距相同的情況下,比例尺越大,坡度越大,反之則越小。
4、地形狀況與區位選擇
A.選點
B.選線
C.選面
1、計算兩地間相對高度:等高線圖上讀出任意兩點的海拔高度,便可計算相對高度。相對高度=H甲—H乙。
2、計算兩地間的氣溫差:已知某地的氣溫和兩地間的相對高度,根據氣溫垂直遞減率(0.6℃/100m)可以計算這兩地間的氣溫差異。氣溫差=0.6*差值/100。
3、估算某地形區的相對高度: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若某地區最下部等高線的注記高程為H低,最上部為H高,該圖的等高距為d,則該地形區的相對高度為H高—H低<H相對<H高—H低 2d。
4、估算陡崖的高度問題,首先讀圖,找出相關幾組數值,假設等高距為h,陡崖相交處的等高線條數為n,與陡崖相交的等高線最低值為x,最高值為y:
A.陡崖底部的高度(海拔高度)H底:(X—h)<H底≤x。
B.陡崖頂部高度H頂:y≤H頂<(y h)。
C.陡崖相對高度:(n—1)*h≤H<(n 1)*h。
五、等值線圖中彎曲和閉合區域的判讀方法1、彎曲等值線圖的判斷
A.垂線法(以等高線為例)——在等值線彎曲最大處兩側作等值線的垂線,方向是從高值指向低值,若箭頭向中心輻合,則為低值區(等高線圖上為山谷);若箭頭向外圍輻散則為高值區(等高線圖上為山脊)。
B.切線法(以等溫線為例)——切線法是指在等值線彎曲最大處做某條等值線的切線,比較切點與切線上其他點(該切線與其他等值線的交點)的數值大小,若切點數值小于(大于)其他點的數值,則為低(高)值區。
C.口訣法(以等壓線為例)——等值線向高值方向凸出為低值區,向低值方向凸出為高值區。
2、閉合等值線圖的判讀
A.剖面線法——相鄰的兩條等值線之間的閉合線,其内部數值可以通過類似做地形剖面圖的方法看數值變化趨勢來判斷其數值範圍。
B.口訣法(大于大的,小于小的)——相鄰的兩條等值線之間的閉合等值線,若某值與低值相同,則線内數值比低值低;若其值與高值相同,則線内數值比高值高。
1、确定比例尺。水平比例尺一般采用原圖比例尺(除非特别要求放大或縮小);垂直比例尺要視等高線圖中的高度大小來确定(一般與剖面線長度一緻,并于剖面線平行)。
2、确定水平基線。一般與剖面線長度一緻,并與剖面線平行。
3、标出垂直比例尺的高程。高度間隔一般與圖中等高距相同,最高高度值要比圖中最大高程略高一些,最低高度數也要比圖中的最低高程再低一些。
4、從剖面線與各等高線的交點向下引垂線交于剖面圖中高程相同的輔助線上,待各焦點都畫出後再将這些點連成圓滑的曲線,即形象的表示出沿這一剖面線地形的高低起伏狀況。
七、根據剖面圖确定剖面線的方法首先可粗略地觀察剖面線所經過的大的地形部位,如山峰、鞍部、陡崖,所穿過的最高等高線、最低等高線等,看剖面圖是否與等高線圖相吻合;
其次注意觀察剖面線與等高線交點的一些關鍵點,如起點、中點、終點等,看這些點在等高線圖上的高度與剖面圖上的高度是否一緻;
第三,注意觀察剖面線與最高或最低等高線相交的兩點之間的區域高度在剖面圖上是否得到正确反映。剖面線與最高等高線相交的兩點之間的區域高度應該小于最高等高線的高度與等高距之和,而與最低等高線相交的兩點之間的區域高度應該大于最低等高線的高度與等高距之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