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中國茶文化發展的高峰期。宋代茶文化發展過程中,文人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們是茶文化的參與者、踐行者,極大的豐富了宋代茶文化的内涵,拓展了宋代茶文化的形式。
宋代飲茶人生的典型代表是蘇東坡(蘇轼)。茶的面目、精神在白居易那裡還是朦胧的,到蘇東坡便明朗清晰起來了。
蘇轼(公元1037—1101年)
北宋文豪、藝術家。字子瞻,号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其散文、詩、詞、賦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千年曆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傑出的大家之一。
蘇轼一生愛茶,會品茶、識好茶。他認為茶能激發詩詞文畫的創作靈感,并可驅除疲勞,戰勝睡魔。蘇轼嗜茶如命 ,口渴要喝茶、夜晚出行要喝茶、創作詩文要喝茶、睡前睡起也要喝茶。
文人間的
茶詩“唱和”
以茶詩抒情
在宋徽宗詳論“啜英咀華”之前,北宋的文人學士如歐陽修、蘇東坡、黃庭堅等,就已經寫了衆多茶詩。在他們寫茶的詩或詞裡,經常出現一些詞,比如“英華”“乳花”“瓊乳”“凝酥”等等,這些詞不能單純視作文學修辭,實際上它們都跟鬥茶有關,對點茶拉花做了相當細緻精确的描述。
這些詩詞以非常文學性、藝術性的方式記錄下了當時喝茶的審美感受。
蘇轼《一夜帖》
以茶詩會友
北宋文人中,蘇東坡寫的茶詩極多。朋友送給他禦茶園出的好茶,他便寫下《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芽》這首詩唱和,寫出了“從來佳茗似佳人”的名句。
蘇東坡與弟子黃庭堅,二人更是惺惺相惜。黃庭堅好飲茶,特别宣揚自己家鄉江西修水出産的貢品雙井茶,曾經寫過一首詩,贈茶給蘇東坡:
《雙井茶送子瞻》
人間風日不到處,天上玉堂森寶書。想見東坡舊居士,揮毫百斛瀉明珠。我家江南摘雲腴,落磑霏霏雪不如。為君喚起黃州夢,獨載扁舟向五湖。
其中有句:“我家江南摘雲腴,落磑霏霏雪不如”,形容雙井茶可比白雲,碾成茶末比雪還白。東坡和了一首《魯直以詩饋雙井茶,次其韻為謝》,說到雙井茶十分名貴,不能讓童仆随便烹點,需要親身烹點,才能保證拉花出現雪乳:“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雪湯生玑珠。”
實際上黃庭堅不單是贈送好茶給蘇東坡,更是借詩表達對他的真切感情和關懷。蘇東坡也作詩來回應了黃庭堅贈雙井茶一事,感謝了黃庭堅贈天下第一的草茶,也明白了黃庭堅詩中的苦心。
茶是文人們創作詩文的靈感,他們的詩文美句可以引發後人對茶的美好遐想;文人間品茗贈茶的佳話,譜寫着千年前的情誼與溫度,豐富着茶文化的内涵。
文人的
審美高标準
宋代品茶審美程序的展現,最強調的是視覺感受。關于飲茶品味,蔡襄早在《茶錄》裡,就非常清楚的講到“色、香、味”,本應三者并重,但在“茶盞”這一段中,蔡襄卻明确點出了鬥茶的關鍵:“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绀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鬥試家自不用。”
可見,宋代文人非常講究茶器的使用,鬥茶時使用的黑釉茶盞,最能襯托茶色。因此福建建窯制作的兔毫或鹧鸪斑紋茶盞受到文人的喜愛。
△宋 黑釉鹧鸪斑碗
△宋 建窯黑釉兔毫盞
對煮水的器具和飲茶用具,蘇轼也非常講究,在宜興時,曾親自設計了一款提梁式紫砂壺,後人為紀念他,把此種壺式命名為“東坡壺”。
宋代茶與
“儒釋道”融合
南宋 劉松年 《攆茶圖》
劉松年是南宋時期的宮廷畫家,傳世作品衆多,其中涉及茶事的就有《鬥茶圖》《茗園賭市圖》《攆茶圖》等多幅,這不僅體現了畫家對茶事的喜愛,也體現了南宋統治者對茶的熱衷。
《攆茶圖》以工筆的手法,細緻描繪了宋代點茶的具體過程。畫面分為兩部分:畫幅左側共兩人,一人跨坐于矮幾上,衣着樸素,正在轉動石磨磨茶,神态專注,動作舒緩;石磨旁橫放一把茶帚,是用來除茶末的。
另一人伫立茶案邊,左手持茶盞,右手提湯瓶點茶;他左手邊是煮水的風爐、茶釜,右手邊是貯水甕,桌上是茶筅、茶盞、盞托及茶蘿子、貯茶盒等。
畫幅右側共三人,據傳為草聖懷素(僧人)、學士錢起(士大夫)、戴叔倫(道士):僧人懷素伏案執筆,正在作書;道士相對而坐,意在觀覽;儒士端坐其旁,似在欣賞。
整個畫面布局娴雅,用筆生動,充分展示了宋代文人雅士茶會的風雅之情和高潔志趣,是記錄宋代點茶場景的寶貴資料,同時也體現了儒釋道在茶中的融合。
蘇轼的
茶詩賞析
在蘇轼的一生中識茶如知己,蘇轼的足迹遍及各地,每到一地,必去尋找當地好茶,比如杭州白雲茶、湖州顧渚紫筍茶、紹興日鑄雪芽茶、南平新餅茶、粵贛焦坑茶、涪州月兔茶、修水雙井茶等,都是蘇轼愛喝的地方名茶,且都有茶詩記載。
王安石變法中,科舉改革是其重點之一。當時王安石義改取士之法,不用詩賦經義,改用策論。而蘇轼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公元1071年7月,被宋神宗派到杭州任通判。
杭州任官的日子裡,蘇轼無疑是快樂的,這裡的湖光山色、清風池館,使他糾結的心舒展了許多。
而蘇轼在試院監試的一段時間裡,工作比較單調,也相對清閑,公務之餘,他除了在中和堂望海樓觀景,還煎茶品茗,并寫如下《試院煎茶》詩,記錄了煎茶的過程:
《試院煎茶》
(1072年 杭州通判)
蟹眼已過魚眼生,飕飕欲作松風鳴。
蒙茸出磨細珠落,眩轉繞瓯飛雪輕。
銀瓶瀉湯誇第二,未識古人煎水急。
君不見昔時李生好客手自煎,
貴從活火發新泉。
又不見今時潞公煎茶學西蜀,
定州花瓷琢紅玉。
我今貧病常苦饑,分無玉碗捧蛾眉。
且學公家作茗飲,磚爐石铫行相随。
不用撐腸拄腹文字五千卷,
但願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時。
本詩饒有興緻地描述煎湯、點茶的美妙感受;同時介紹了掌握火候,選用器具的一些知識。
蘇轼這次品嘗的茶與水,均是朋友贈與的佳品,因此他在結尾時特意點出:“但願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時。”表示希望經常能在酣睡之後,品嘗到今天這樣的朋友贈與的好茶。蘇東坡是在用吃茶加睡覺的辦法表示對王安石的“考試制度改革”的不滿,暗諷王安石不知古今之别。
蘇轼的一生政治生涯坎坷。經曆“烏台詩案”後,元豐三年(1080年)他被貶到了長江邊上一個窮苦的小鎮——黃州。
蘇轼谪居黃州後,于元豐四年(1081年),求得故營地之東數十畝荒地開墾,名曰“東坡”,并自号東坡居士。
《豳風圖》卷 (局部),南宋,馬和之
北京故宮博物院 藏
《問大冶長老乞桃花茶栽東坡》(節選)
元豐四年
周詩記苦荼,茗飲出近世。
初緣厭粱肉,假此雪昏滞。
嗟我五畝園,桑麥苦蒙翳。
不令寸地閑,更乞茶子藝。
饑寒未知免,已作太飽計。
庶将通有無,農末不相戾。
春來凍地裂,紫筍森已銳。
這首詩語言平淡自然,先寫茶史,表明周代就有《詩經》記載了“苦茶”,宋代就“茗飲”成風。再寫茶的功能:剛剛喝茶就可讓人忘卻“粱肉”,并借此滌除“昏滞”。
由于蘇轼愛茶,因此他要充分利用土地,在種桑麥外,還向大冶長老要來了“桃花茶”茶籽在其中的五畝園栽種。他忘卻饑寒,一喝上茶就覺得腹飽了。
蘇轼在東坡過上了如田園詩人陶潛般的生活,衣食自給,心滿意足。被貶黃州後,蘇東坡被壓抑的自我才被喚醒,那份“超曠之襟懷”才得以激發。
文學家葉嘉瑩說,蘇東坡在杭州和密州嘗試寫詞,這種“詩化的詞”遂進入了一種更純熟的境界,而終于在他貶官黃州之後,達到了他自己之詞作的質量的高峰。
《啜茶帖》蘇轼書于元豐三年
台北故宮博物院 藏
來源:茶道CN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