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學生對語文的興趣越來越低,聽、說、讀、寫能力也越來越差。課堂上,教師講得頭頭是道、眉飛色舞、口幹舌燥、疲憊不堪;學生卻是一蹶不振、無精打采、恹恹欲睡,整個課堂氣氛沉悶、缺乏生機,效益非常低下。教師為了提高質量,課外又不得不花許多時間輔導、督促學生學習,結果是:教師更累,學業生很累,收效又甚微,惡性循環,師生關系緊張,教師無奈,學生厭學。如何走出困惑,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呢?優化課堂活動形式,努力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是我們走出困惑提高效益的必要前提。
過去盛行的是教師滿堂灌,課改以來,流行的是課堂讨論和師生對話。可惜那種讨論質量往往比較低,不以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為宗旨,追求的是表面的熱鬧,而所謂的對話,還是師問生答,學生基本上是在和零碎的問題打交道,對課文難以有整體的思考。我們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各種有利因素,創設生動樂學的氛圍,讓學生通過眼、耳、手、腦的活動,并通過全部認知與情感方面的儲備,喚起學生求知的欲望,強化他們的學習動機,從而獲得學習樂趣,培養其語文能力。結合課文内容開展的語文課堂活動形式可以多樣,我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1. 課前三分鐘演講
要求學生圍繞課文主題,自主尋找相同主題不同内容的故事進行課前演講。例如在講《皇帝的新裝》之前,輪到演講的學生就找了篇《手捧空花瓶的孩子》的文章作為課前講的内容,學生們通過這個故事,在進一步結合課文内容進行分析後,更明白了“謊話使人荒唐,誠實使人收獲”的道理,既鍛煉了學生的查找資料能力,口頭表達能力,也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
2. 挖掘教材的趣點
課文内容中,有重點、難點,如果能把這些重點、難點轉化為學習的趣點的話,那麼将更有效地促進學習。例如在七年級上冊《理想》一課的學習中,開頭處的幾個頂真修辭的句子寫得很好,而頂真也是學生們第一次接觸,在這課,我設計了用成語接龍的遊戲讓他們感受“頂真”的修辭方式,并且進行了仿寫的練習,将這幾句既有比喻,又有頂真的句子模仿寫了一次,每個同學印象至深。
3.朗讀是個好活動
語文課之所以越來越沉悶,其中一點與朗讀的時間越來越少有很大的關系。語文之所以為語文,它是語言的天下,美的語言把它讀出來就是很好的享受、欣賞。所以,對于優美的文章我們應該讓學生盡量多讀,還可以設置個人讀、分組比賽讀、男女聲分讀等;對于以對話描寫為主的一些文章,特别建議分角色朗讀。例如學習《羚羊木雕》這篇文章時,我班進行了分角色朗讀的活動,不但以此調動了課堂氣氛,學生還從中分析了人物的語音、語調和人物性格,以此可見,朗讀并不是表面的,它應該是深入理解的一個引子,理解後再讀,又是一次學習的加強。
4. 表演更鍛煉能力
《核舟記》一文,我在上課中就加入了讓學生自己表演船頭所坐三人的神态,準備時間是5分鐘,學生踴躍進行了表演,表演得各有所長,我順勢問他們,這種姿勢是否難做,同學們幾乎異口同聲答了“難”。于是,抓住他們的這點體會因勢利導,進入更深層面的分析,引導學生體會雕刻者技藝的高超。通過此課堂活動,同學們不但增加了學習的趣味,而且更深刻領悟了文章主題。
我們現在教材中每個單元都有針對性的綜合性學習活動,而在以往這部分的内容往往是以老師整理資料,然後用課件一一講述為主,最多也隻是設置些搶答題,讓學生“意思意思”地活動了一下,遠遠背離了“綜合性活動”的實質,嚴重一點地說,正是因為我們如此地剝奪了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學習的機會,才會導緻他們對于語文的失去興趣。結合綜合探究開展語文課堂活動,我認為可以設計為個人探究式和合作探究式。
1.個人探究式
如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漫遊語文世界”綜合性學習活動,我則設計了個人探究式的以每個同學出版一份手抄報的形式舉行活動。為了學生得到更多的指引,我先發了一張手抄報制作指導,其中包含如何設計版面、如何畫插圖、可以設置哪些欄目、如何在書上或網上尋找欄目所需資料。學生利用星期六天的時間,自我設計、制作了手抄報,并最後在班級交流、展示,在活動過程中獲得的知識、能力和學習樂趣遠遠超過了以老師為主的課件展示課所能接受的那些。
2.合作探究式
合作探究式則适于運用在需要更多的合作才能開展得較好的綜合性活動中,正要達到“如果他不能籌劃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自然不是和教師、同學隔絕,而是和他們合作進行),自己尋找出路,他就學不到什麼。”的效果。例如在開展七年級上冊《探索月球的奧秘》的綜合性活動中,我将班級分為四個小組,每組領取一個活動小主題,要求各組同學共同查找資料,集中到一起,再由本組選派出兩個同學,負責做好課件,寫好講稿,在活動課時分組進行成果展示,全班同學對各組展示進行評分,得出各組名次。此次綜合性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并且将講台讓出給了學生,讓他們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體,确實讓學生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收獲的滿足。
結合綜合探究開展語文課堂活動,有主題,有目标,有指引,應充分利用好。除了以上的“手抄報活動”“小組課件成果展示活動”外,還可以設計“主題演講比賽”“辯論比賽”“模拟招聘”“主題文學創作比賽”“采訪調查報告”等活動。設計好每一堂語文課中的“活動”需要我們教師付出艱辛的勞動,更需要我們廣大教師付出自己的智慧與創造。但也隻有如此,我們的語文課堂才能靈氣飛揚,活力四射,才能演繹成學生生命中最具魅力的人生風景!
新課标指出:“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語文學習具有重情感體驗和感悟的特點。”我們應當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主動積極的思維,往往是在靜态下進行。語文閱讀教學應把課堂的舞台交給學生,多給學生時間,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感知經驗,激發學生的情感和想象,讓學生在安靜的環境中用心去體味、領悟作品中的真善美的情感,獲得了感知和判斷生活的能力,接受語文的滋養。
語文課堂活動形式的開展,使語文真正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使語文教學變封閉為開放,成為一泓活水。開展語文課堂活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恩格斯說過:“從事實踐活動是能力發展的基本途徑。”語文課堂活動經常把寫作、口語交際教學融合在活動之中,從而促進了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堂活動可以較好地整合知識和能力,注重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發展學生的創造潛能,提高學生的觀察感受能力。
總之,我在自己這十幾年的教學實踐探究中,深刻體會到了“相信學生,會創造出意想不到奇迹”的道理。改變,要從自己開始,
要讓學生學會飛翔,也真的要我們從敢于放手開始!課堂應該是學生展現自我的大舞台,而老師要做的,更多的應該是如何讓他們在這舞台上盡情地創造、表現自我!相信學生,大膽地開展語文課堂活動,把舞台讓出給他們,而我們也将會欣賞到更為精彩的表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