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不肯去觀音
不肯去觀音院,位于紫竹林,紫竹林是觀音修道的地方,裡面有全山建寺最早的地方不肯去觀音院。在潮音洞旁,有一堵黃色矮牆圍着三間質樸的佛堂,佛堂中終年香煙缭繞,這就是不肯去觀音院,可乘坐1号線到“紫竹林”下車。不肯去觀音院于1980年得以重建。不肯去觀音廟原來是座黃色小廟,香火極盛。
浙江 普陀山是天下最著名的觀音道場。普陀山何以成為了觀音道場呢?據曆代山志記載,大中十三年,日本僧人慧锷 從五台山奉觀世音菩薩像回國,船經普陀山洋面受阻,以為菩薩不願東去,便靠岸留下佛像,由張姓居民供奉,稱為“不肯去觀音院”,是為普陀開山供佛之始。
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普陀山有一座普濟寺,裡面就供奉着一尊“不肯去觀音”。關于這尊“不肯去觀音”,有一個這樣的傳說。
話說唐代末年,日本臨濟宗高僧慧锷對觀音菩薩十分仰慕,他不遠萬裡來到東土大唐,想朝拜觀音菩薩,并且學習佛法。他來到佛教聖地五台山,五台山原本是文殊菩薩的道場,但也有寺廟供奉觀音菩薩像,寶華寺便是其中之一。
慧锷來到寶華寺,走上大雄寶殿,眼前突然一亮,隻見一尊觀音菩薩的莊嚴寶像立于眼前。此像約三尺高,由白玉精雕而成,菩薩手捧淨瓶,瓶中插有楊柳枝,她端坐于蓮台之上,神态慈祥可親,整座寶像光芒四射。慧锷在這尊觀音菩薩寶像前久久駐足,不忍離開。他想,如果能将這尊觀音像請回日本去供奉該有多好呀。
當天晚上,他反複思量,終于下定決心第二天去向法華寺的方丈吐露心聲,請求方丈允許他将這尊菩薩請回日本,去教化日本人民。第二天,慧锷便去找寶華寺的方丈。聽了慧锷的請求,方丈一時猶豫不決,但是他看到慧锷一片赤誠,十分感動,考慮再三之後,方丈還是同意了慧锷的請求。他反複叮咛慧锷,這尊玉觀音菩薩像是稀世珍品,一路上一定要小心供奉。
幾天後的清晨,慧锷辭别了方丈,恭敬地捧着觀音菩薩玉像離開法華寺。到了長江後,他又順江東行,出了長江口,眼前就是無垠的蔚藍色大海了。當船駛到舟山群島附近,海上突然狂風大作,海浪滔天,小船在大風大浪中擺來擺去,眼看着船就要翻了。慧锷心裡很焦急,但又無計可施,于是口念觀音菩薩法号求救。說來也真靈驗,剛念了幾遍,狂風便停了,海面又風平浪靜了。
海潮把小船推到了普陀山的山岙裡。第二天,慧锷正要揚帆啟航,海面上又升起白霧,分不清東南西北,慧锷的船在海上轉來轉去,怎麼也走不出去。慧锷隻好再次抛錨停船,想等到霧散去再啟航。第三天清晨,一輪紅日從海面升起,白霧都散去了,海面上更是風平浪靜,慧锷心想:這可是請玉觀音菩薩像回日本的好兆頭,可以啟航了。
可是奇怪的是,船一駛出山岙,烏雲便遮住了太陽,海上風浪又起。慧锷心裡着急,他想:要是總遇到這樣的天氣,何時才能将觀音菩薩像請回日本呢?他一咬牙,讓船繼續前行,但船沒駛出多遠,就再也走不動了,慧锷低頭一看,心中大驚,原來海面上生出朵朵鐵蓮花,把船團團圍住,無法移動。慧锷是一個悟性極高的人,他心中暗想:難道是觀音菩薩不想去日本?
于是,他在觀音菩薩像前禮拜,請求菩薩指點迷津。當天夜裡,慧锷夢見一個僧人對他說:“你們若能将我留在這座島上,我一定讓你們平安地航行。”慧锷從夢中驚醒,才知道觀音菩薩的确不肯随他去日本。于是他登上岸,在潮音洞附近留下了觀音聖像,世人稱此觀音為“不肯去觀音”。
而這種座島就是南海普陀山,五代梁朝時人們在此建不肯去觀音院。宋元豐三年朝廷賜銀,改建為寶陀觀音寺,從此香火鼎盛,香客如織。南宋嘉定七年,正式欽定為觀音道場,并根據佛經“補怛洛迦”,更山名為普陀洛迦山,亦稱補陀洛迦山。明朝時,把蓮花洋南的一小島稱洛迦山,就有了普陀山和洛迦山兩個山名。千百年來,這裡成為弘揚觀音大士聖德的聖地,有着“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的觀音信仰,在中華民族可謂婦孺皆知,影響深遠。
交通信息
普陀山島内可乘1路、2路、3路旅遊專線至紫竹林(南海觀音)站下車後步行可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