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内外的考古發現中,通常帶有文字信息的文物,才是考古學家們最為關注的,因為文字在很大程度上能讓我們對曆史有全新的認識和了解。比如,美國芝加哥大學的一位教授在埃及阿布辛貝神廟發現一座石柱,通過破譯石柱上的文字,發現了古埃及3500多年前的一個秘密。究竟是什麼鮮為人知的秘密呢?如果您内心也充滿了好奇,下面就讓小編來給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号作者删除。圖片與内容無關,請勿對号入座)
衆所周知,古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曾在非洲東北部的尼羅河星月地帶建立了輝煌的文明,與此同時也産生了具有完善體系的文字——象形文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距今已有3500多年的曆史。雖然古埃及文明後來趨于沒落,但是也依然留下了諸多輝煌的建築,如金字塔,獅身人面像和神廟等。在埃及有很多不同的神廟,其中最知名的莫過于阿布辛貝神廟,修建于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時期,距今有3200多年的曆史,被聯合國評定為世界文化遺址。
1964年,由于受到修建阿斯旺大壩的影響,埃及政府決定将阿布辛貝神廟轉移,因為大壩蓄水後神廟将成為水下遺址。整體轉移神廟不是小工程,因此埃及政府邀請了世界上許多著名的文物保護專家前往考察和研究,其中就有美國芝加哥大學的考古學家萊利·科特斯教授。然而,人們都意想不到的是,他們在此次神廟轉移的過程中,竟然還能有不少令人感到驚奇的新發現,比如科特斯教授發現一座不起眼的石柱,從而破解了古埃及曆史上一個鮮為人知的秘密。
因為阿布辛貝神廟是鑿山而建,所以雕刻了很多石像,比如拉美西斯二世的坐像,太陽神像和月亮神像等等,整體給人一種極其恢弘的感覺。在轉移這些石像的過程中,科特斯教授小心翼翼的地對它們一一檢查,結果在其中一座小型石像的背後,發現了半截長約半米的石柱,看起來就像是廢棄的建築殘片,但是科特斯教授仔細觀察後,發現石柱上刻有文字……
科特斯教授很欣喜,雖然他一眼就認出是古老的象形文字,但一時間還無法解讀其中的意思。于是,科特斯教授在考察工作結束之後,用随身攜帶的照相機對石柱上的象形文字進行拍照,帶回大學實驗室進行仔細的研究和破譯。一段時間之後,科特斯教授通過查閱埃及的古籍資料,破解了石柱上象形文字的意思,一共有40行字符,主要描述幾天的天氣情況,例如“暴雨”,“黑暗”和“大風”等詞出現得最多。科特斯教授納悶了,因為埃及氣候幹燥很少下雨,怎麼會有“暴雨”呢?
又過了幾天,科特斯教授再次受邀前往阿布辛貝神廟考察,于是他借此機會又對他先前發現的石柱進行了深入研究,同時他還攜帶了高科技設備,通過對石柱的掃描和分析,他确定這是一件距今約3500多年的石柱。由此可見,石柱上描述的“暴雨”天氣是3500多年前的某一天,也就說明埃及在3000多年前,甚至更早的時期,并不像現在這樣幹燥,而是氣候溫潤的環境,故此,也就孕育出了偉大的古埃及文明,可見文明的産生和建立與氣候環境的優劣有着緊密聯系。
值得一提的是,當阿斯旺水壩修建完成之後,阿布辛貝神廟也順利完成了轉移,既保護了曆史遺迹,也讓現代文明建設得以進行。現如今,雖然埃及人民的生活依然嚴重缺水,但是阿斯旺的水壩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國家的缺水問題,讓阿斯旺水壩成為集灌溉,水産,航運和發電等為一體的綜合性的水壩工程。
不管怎麼說,我們都要保護曆史遺迹,因為文物不僅是曆史的見證者,也是我們探索未來的一種方式和手段,畢竟人們常說“能看見多遠的過去,就能預見多遠的未來”,所以當我們面對一件文物的時候,不僅要看外表,更要思考它的内涵。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曆史撰稿人:劉立江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