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萬慶濤 王鴻傑
每個漢字的創造,都是用來表達世間萬物及其關系的,“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象身(人的身體和器官)”“象物(自然萬物)”“象工(人造物)”及其組合。
雞字,是由兩個繁體字鷄和雞合并而來的簡化字。雞或鷄都是會意兼形聲字,隹和鳥表示種類即禽類,奚即表形又表聲。隹字甲骨文字形是沒長飛羽的鳥,即幼鳥。鳥字甲骨文字形是羽毛豐滿的鳥,即成鳥。奚字甲骨文字形是一隻手給一個女子紮高發辮的樣子,本義女子紮高發辮的部族。雞的特點是頭頂長有肉冠,因此造字時就借奚字的高發辮來指肉冠。雞字的讀音從小雞的叫聲而來,與奚字的讀音接近。
雞字從甲骨文到楷書的演變
從甲骨文字形看,雞字有多種字形,可以歸納為三大類。第一類是獨體字,畫出了一隻大公雞啼叫的樣子,有的為了表示彩色雞毛還增加了類似“文”的符号;第二類是合成字,由奚和隹或鳥構成;第三類也是合成字,由奚和公雞或母雞構成,公雞有表示雄性的符号土,母雞有表示雌性的符号匕。
甲骨文的雞和真正的雞非常相似
雞字的甲骨文獨體字形,抓住了公雞不同與其它禽類的特點——頭頂肉冠和天亮前啼叫。雞字的甲骨文合成字形則以奚字表示雞頭頂的肉冠,用表示幼鳥的隹和成鳥的鳥字。畢竟,獨體字的甲骨文字形雞字實在是太過複雜,非常難寫,僅存在于甲骨文和商代金文中。用符号表示雌雄的雞字也被雄雞、雌雞和公雞、母雞這種詞組取代,也沒有傳承下來。
雞(雞)字的演變(《字源》)
這樣以來,甲骨文的第三類字形經過西周金文、戰國簡帛、秦小篆及漢隸的演變,最後楷書分别寫作雞和鷄。自秦漢以來,雞字成為正體。現代整理漢字時,以鷄字為正體,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簡化字寫作雞。
雞(鷄)字的演變(《字源》)
雞,是一種家禽,屬于鳥類。其特點是公雞會在天亮之前啼叫,又稱打鳴。不管是不是與公雞交配,母雞都會下蛋,但隻有受精卵才能孵出小雞。
雛雞破殼(網絡圖片)
鳥類的幼雛分兩大類,一類是晚成鳥,一類是早成鳥。晚成鳥的特點是小鳥出殼之後,渾身沒有絨毛,不睜眼,需要親鳥喂養,慢慢長出飛羽,完全長成飛羽之後就可以離巢飛走了。而早成鳥的特點是幼雛出殼之後,身上長滿絨毛,可以很快睜眼站立,并跟着母親一起覓食。雞鴨鵝都屬于早成鳥,這也是人類馴化它們成為家禽的根本原因。
母雞帶小雞(網絡圖片)
上世紀五十年代簡化字時,鷄字簡化為雞,成為規範字,雞字成為異體字。相對鷄字來說,雞字的筆畫減少了,以萬能符号“又”取代了表示雞冠和讀音的奚字。這樣一來,人們認字時就無法通過聯想加以記憶,隻能靠死記硬背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