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馬穎
非讀史無以明智,非行路無以緻遠。
提到中國曆史,首屈一指的便是“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記》。
作為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兼具史學與文學雙重價值,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洋洋灑灑五十餘萬字,記載着無數先人的足迹:上至三皇五帝,下至秦皇漢武,3000年曆史畫卷,被太史公司馬遷精彩描繪了出來。
司馬遷之所以被人銘記,不僅是因為他寫出了《史記》這皇皇巨著,更因為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人生的無常與人性的力量。
當你感慨生不逢時,或是被命運捉弄時,不妨翻閱一下《史記》。
你會明白,人生可以有苦難,但千萬不要留遺憾。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司馬遷出生在黃河邊的龍門,那裡“山環水帶,嵌鑲蜿蜒”,是個鐘靈毓秀之地,相傳大禹曾在此開山治水。
童年時期的司馬遷常“耕牧河山之陽”,在這裡,他聽到了許多曆史傳說,看遍了家鄉山河古迹,也陶冶了豪邁靈秀的性格。
他的父親司馬談有廣博的學問修養,曾“學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楊何,習道論于黃子,作文《論六家之要旨》”。
耳濡目染之下,司馬遷也對曆史産生了濃厚的興趣。
十歲那年,司馬遷随父來到長安,得拜名儒為師。家學淵源既深,複從名師,啟發誘導,曆經十年積澱,學業頗有小成。
正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司馬遷學問有成後,便在父親的指示下離開長安,遊學四方。他投身到名山大川的懷抱,開始了自己的人生漫遊。
他“上會稽,探禹穴,規九疑,浮沅湘”,在那個交通極為不便的時代,風雨兼程,披星戴月,用自己的雙腳丈量着先人的足迹。
他漫遊到汨羅江畔,在當年屈原投江自沉的地方,憑吊懷古,痛哭流涕;
他來到孔子的故鄉曲阜,與一衆儒生學騎射、行古禮,緬懷先聖,高山仰止;
在孟嘗君的故鄉,他走街串巷,考察民風;在古魏國的都城,他遍訪故老,詳審風俗。
司馬遷在漫遊的旅程中,不放過任何一個了解曆史的人,不放過任何一個口口相傳的故事。
這段深入民間的生活,讓他對社會、對人生的觀察與認識逐漸深入,也為日後撰寫《史記》打下了基礎。
《史記》中說:“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
少年時,正值人生的開端,這是人生中學習積累最好的階段。
在此階段,成長沒有捷徑,隻有腳踏實地的努力。
玉在椟中求善價,钗于奁内待時飛。
此時你積累得越多,未來你的爆發力也就越強。
忍辱負重,千古絕唱
23歲那年,司馬遷結束了遊曆。
遊曆歸來的司馬遷,無論是學問還是見識,都更上一層樓,這讓父親司馬談十分欣慰。
彼時的司馬談正擔任武帝朝的太史令,他有感于“自獲麟以來四百有餘歲,而諸侯相兼,史記放絕”,于是便立下宏願——想續寫《春秋》以後幾百年間的曆史。
可如此浩大的工程,非他一人之力可成,所以他将希望寄托在司馬遷身上,希望司馬遷能夠“子繼父業”,将來接替自己完成這部巨著。
司馬談去世後,司馬遷不負所托,就任太史令,繼續完成父親生前的功業,可正當他潛心著書之時,意外發生了。
天漢二年,漢武帝派貳師将軍李廣利帶兵三萬攻打匈奴,結果打了個大敗仗,幾乎全軍覆沒。李廣利雖逃了回來,可大将李陵卻因寡不敵衆,被迫投降。
李陵投降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長安,大臣們都譴責李陵不該貪生怕死、委身于敵,漢武帝更是龍顔大怒。
而就在此時,司馬遷卻站了出來,他對武帝說:“李陵以寡敵衆,被迫投降,并非真心委身于敵,我想他定有自己的打算,一定還想将功贖罪以報陛下之恩。”
漢武帝聽後,勃然大怒,他認為司馬遷是在為“叛徒”李陵做辯護,簡直是非不分、其心可誅!
一怒之下,就把司馬遷下了獄,交給廷尉審問。不幸的是,案子落到了當時臭名昭著的酷吏杜周手中,司馬遷身遭腐刑,受盡折辱。
“昔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膑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作也。”
司馬遷在萬般折磨中活了下來,因為他身上還有父親與自己共同的夢想——修《史記》,傳萬世。
《史記》有言:“君子禍至不懼。”
沒有誰能一帆風順,沒有誰能掃盡阻礙。苦難是人生的底色,而在苦難上描繪的人生,才是生命真正的色彩。
成年人的世界,夢碎之聲不絕于耳,可在夢碎之後,依然勇敢地撐起命運的長蒿,方是真正的英雄。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
司馬遷用盡畢生之力,完成了《史記》。可以說,這本書中不僅藏着司馬遷的心血,更透露出他内心中熾熱的情感。
《列傳》是《史記》當中篇幅最多,同樣也是最精彩的内容,而《列傳》的第一篇叫做——《伯夷叔齊列傳》。
伯夷、叔齊,是商朝時期孤竹君的兩個兒子。伯夷雖是長子,可弟弟叔齊更加聰慧,深得孤竹君的喜愛,于是孤竹君有了廢長立幼的心思,他想讓叔齊繼承自己的王位。
伯夷自然知道父親的心思,為了不讓父親擔上“廢長立幼”的惡名,他選擇連夜出逃,把王位讓給弟弟。
叔齊見哥哥讓位出走,自己竟也辭位而逃,曆來讓親兄弟争得頭破血流的王位,在他兄弟眼裡竟輕如鴻毛!
最終,伯夷叔齊兩兄弟采薇而食,作歌明志,餓死于首陽山上。
司馬遷之所以将伯夷叔齊放在《列傳》之首,是因為他要宣揚一種精神,一種為了原則甘願舍棄利益的精神。
命運天道有時雖然不公,但司馬遷要盡自己最大力量,用曆史記錄善惡。
在司馬遷筆下,從故事到政事,從人物到命運,字裡行間無不翻湧激蕩着情感的波濤。
他苦學鑽研,遊曆四方,不負父志,不負理想;
他忍辱負重,堅守正義,成就巨著,成就人格。
學者餘秋雨所說:“他以自己殘破的生命,換來了一個民族完整的曆史;他以自己難言的委屈,換來了千萬民衆宏偉的記憶;他以自己莫名的恥辱,換來了華夏文化無比的尊嚴。”
翻開《史記》,你會被其中的人物故事所吸引,更會被司馬遷賦予其中每個人鮮活的人格所折服。
世事易變,而寬宏的視野,堅定的使命,總會讓你有力量穿越人生無常。
- END -
來源:十點讀書
作者:十點簽約作者
編輯:鄧汝濛
【聲明:本号為“全民閱讀推廣”官方公益賬号,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