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護心法則詳解?□ 黎傑時序七月,年半,夏亦半,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夏天護心法則詳解?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 黎傑
時序七月,年半,夏亦半。
特喜半字,半者,此消彼漲也。一切剛剛好,半為最宜。
夏半,春之舒适退之,暑熱正盛,正當時。暑熱,即夏之标志也。有人喜,有人厭。人生有春秋,一年有四季,時序輪次,交替進行,喜之,要過,不喜,也得過。
厭夏者,燥如知了,躲樹蔭處,一個勁聒燥,熱了,熱了。苦夏者,苦于夏之火一樣熱,苦于夏之蚊蟲多,苦于夏之禁锢多,苦于夏之浮躁多,夏之苦,苦不堪言也。
喜夏者,自有消夏之法:若無閑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喜夏者,自由,慵懶,閑散,自我。總把事情往好處引,一切皆好。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冬秋,心中無閑事,熱将不熱了。每個人都有自個兒的人生法則,各自活法,把不喜歡的日子過成别人想要的生活,是本事。
由不堪言轉為喜之不勝,是度夏之法也。
古時無空調、無電扇,古人消夏,最接近自然。他們或栖樹蔭,或傍山溪,棋,琴,書,畫,與夏共眠。
消俗夏。唐之李白,學識高潔而清雅,但他消夏卻具百姓味:懶搖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脫巾挂石壁,露頂灑松風。大詩人脫不了俗,脫巾赤臂,裸袒身子,藏身青林,獨享大自然的饋贈,李白與百姓消夏一模一樣。
白居易内斂得多,矜持得多: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端坐獨院,獨享清風,眼前無物,即可消夏。你看他多潇灑,兩眼不見夏之熱,隻待清風拂面門。再熱,心中無物,都清涼一片。這層次似乎要高一些,檔次要上一些。
消夏消出意趣來。
在松樹下,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在荷塘邊,荷風送清氣,竹露滴脆響。在蓮池旁,幹竿竹翠數蓮紅,水閣虛涼玉箪空。
智慧古人,消夏之法衆多。或一扇,或假寐,或躺平。視夏之暑熱于無物,這消夏之境,高乎哉,高也。
異類消夏,數南宋徐陵。他消夏要酌酒:納涼高樹下,直坐落花中。狹徑長無徑,茅齋本自空。提琴就竹筱,酌酒勸梧桐。夏之暑熱與酒本屬矛盾體,但詩人徐陵高度統一,這自然與他被貶有關,郁悶之中,酌酒度夏,但也無礙他消夏的潇灑與曠達。
那些年,一冰棍,一汽水,一西瓜,“下咽頓除煙火氣,入齒便作冰雪聲。”口中嗞嗞有聲,喉節咕咕有聲,唇齒咀嚼有聲,甘甜若飲露,暑熱随之而去,夏之不夏也,熱将不熱了。
那些年,池塘,小溪,清澈如許,躲了家長,瞞了老師,溯下河去,哪管黃荊條青篾條,哪管豔陽當空,哪管石闆滾燙,一入水中,撲騰嬉戲,舒暢無比,一玩半天,半天一玩,夏天是童年的天堂。
那些年,搭一曬席,放一簸箕,在曬壩,在樓頂,扇着蒲扇,吹着涼風,燃着草煙,一睡一通宵,一聊一通宵,遇有大雨傾盆,遇有電閃雷鳴,便倉皇轉移,那自是一種樂趣,喜之不勝。
心靜自然涼。
宋代詩人梅堯臣,擇花木蔥茏禅房,靜心品茗納涼。
白居易與禅師一起避暑。熱惱漸知随念盡,清涼常願與人同。與禅師共入定,身心空靈,清靜,暑熱煩惱皆随意念清除幹淨,心中空出來,靜下來,自然涼。
讀書也消夏。
翻一頁書,品一杯香茗,切一盤果品,袅袅熏香中,讀書遣長夏,樂而忘暑熱。書中自有顔如玉,書中自有清涼地。
明清李漁讀書講究,倚無心窗下讀書,裸身而讀,坐涼杌而讀,或偃卧長松之下,猿鶴過而不知。他消夏講究的是放浪形骸,以及逍遙快活。
念舊而不古,擇一法消夏,不好麼?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