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就到我們廣西人民一年一度的“中長假”,哦不,是盛大歌節 “三月三”。聽說每到這時候,打東邊來個“劉三姐”,打西邊來個“阿牛哥”,就要在全區各個“歌墟”開嗓。
“三月三”出品于西周
其實“三月三”這個傳統節日,不止是壯族人過,其他少數民族過,漢族也過的。漢族地區的“三月三”,最早是從古代的“上巳節”演變來的。
西周時期,每到上巳這天,就有女巫在河邊舉行消災除邪的儀式,老百姓也用香草泡水,拿來洗澡,意思是洗去污穢、驅除疾病。
到了魏晉以後,上巳節就改在三月初三這天來舉行,除了沐浴祈福,那時的人還興起了“臨江宴飲”的習俗。也就是一些達官貴人,把朋友邀到河邊,在上遊放個酒杯,給它慢慢流下來,杯子流到哪個的面前,哪個就喝了,就叫做“流觞”或者喊做“流杯”。
不過, “三月三”跟祭祖掃墓的清明節離得近,所以中原地區的人慢慢就把這兩個節合起來過,久而久之,“三月三”在漢族地區就淡化了,不過這個節在壯族人民那裡就不一樣了啵,越過越熱鬧,還成了一年一度的“歌墟”。壯族的“三月三”,版本蠻多,有人講,以前有對青年男女山歌傳情,但是,由于封建禮教的束縛,成不了夫妻,他們就投崖殉情,感動了天地,大家為了紀念他們就形成了“三月三”歌節。
當然了,傳得最多的是講要紀念劉三姐,因為劉三組都唱山歌來揭露地主老财的罪行嘛,這幫人恨之入骨,就趁她上山砍柴的時候,派人砍斷山藤,劉三姐就挨跌下山谷了。大家為了紀念劉三姐,就從“三月三”起,唱了三天三夜的歌來紀念她,就形成了歌墟的傳統。
“三月三”是“壯版七夕”
“三月三”找男女朋友也不是亂講的哦,這是有史料為證的,清朝那時,有個陸次之寫的《峒溪纖志》,裡頭就講:“溪峒男女相歌于正月初、三月三、八月十五。而三月謂浪花歌,尤無禁忌。”
歌墟唱歌,有獨唱、對唱和聯唱幾種形式,不過“三月三”歌墟,就是男女對唱為主了,為什麼?好找朋友呗!唱歌的時候,不管長得怎麼樣?家裡面的條件怎麼樣?通過互相唱歌以後,一唱一答,彼此就互相了解。這就是以山歌傳情,以歌代言,假如她喜歡你,她就和你唱山歌。農村講的唱山歌得老婆就是這樣了。
“三月三”“掃鍋”“聊拐”兩不誤
到了“三月三”這天家家戶戶早早就要起來了,先要蒸五色糯米飯,還要煮紅雞蛋,留點在家款待客人,剩下的,就帶去歌圩,這個紅蛋的用途就直接關系到找對象的大事啵!
一開始,男子進歌墟就唱“遊覽歌”,到處找對得上眼的女子,找得合适的了,就唱“見面歌”和“邀請歌”,如果女方回答了就說明有戲,男的就要唱那種“詢問歌”了,唱到越來越熟了,男可以唱“愛慕歌”、“交情歌”,這個時候,可以從口袋拿紅蛋出來了,紅蛋一碰愛情來!
哪個的蛋先爛,就給對方吃,如果兩個蛋同時爛,那女的就吃蛋白,表示純潔,男的就吃蛋黃,表示堅貞。
當然了,碰紅蛋這樣的習俗,随着時代的發展也有了變化。現在有的女子會給自己繡的繡球、手帕,男的就是用毛巾之類的當作定情物來交換。
趕“歌墟”是件嚴肅的大事
史料上講,一般都是在那種村邊的山坡,或者是開闊的河灘上,都可以。《峒溪纖志》裡頭講,趕歌圩的時候,“各處男女服飾整潔,及商賈者、賭博者千百成群,聚于山坡曠野之地。”場面是非常的熱鬧。
唱“山歌”你開心就好
現在“三月三”歌墟裡頭,就分有柳州腔,象州腔,還有來賓腔,腔調雖然多,但是想要唱得好,那就要掌握點竅門了。
唱山歌都是随意性的,信手拈來,沒有誰是拿着一本書來唱的。要唱得好,一是靠即興發揮,二是能随口而答,三是可以出口就成歌。這個也講天賦,還要講生活閱曆和唱歌技巧的積累。
壯族的“三月三”,除了傳統的唱歌外,還有抛繡球、搶花炮、打扁擔、唱師公戲、演壯戲,都是非常熱鬧的。
(《在柳州》整理 編輯:黃利 柳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