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流行樂壇一步步邁向頹勢,遠不如以往那般生機勃勃、精彩紛呈。
究其原因,耐人尋味。
流行歌曲的創作和演唱,占據絕對主導的因素,無論如何,對整個市場的影響都需要創作者和歌手拿作品“說話”。
市場不景氣,就會有人出來“救市”。
羅大佑、李宗盛、周華健和張震嶽于2008年共同組織了一支名為“縱貫線”的樂隊,計劃通過一年時間進行世界巡演,以提振華語流行樂壇的士氣。
有人站出來救市,就會有人“潑冷水”。
強大如縱貫線,巡演1年多的時間賺了9個億,同樣少不了被指責:吃老本、沒誠意、恰爛飯。
那麼問題來了:獨一無二的縱貫線,到底是歌壇的“強心針”,還是斂财的好手段?
事實上,縱貫線組合與我們認知的常規意義上的流行樂隊組合的不同之處在于,樂隊的四位主要成員都是功成名就的華語樂壇的宿将,堪稱Super band。
縱貫線中的羅大佑和李宗盛,都是華語歌壇毋庸置疑的教父級人物。
羅大佑,在四人中年齡最大(1954年),出道最早,給人印象最深的是他的醫生世家出身。
羅大佑醫學院畢業,也曾遂父願成為了醫師,後決然走上個人鐘愛的流行音樂之路,不斷創作出我們所熟悉的劃時代作品,長期引領時代之潮,且殊榮等身。
羅大佑的歌曲,尤其早期風格深刻針砭、直指人心,如歌曲《之乎者也》《現象》《未來的主人翁》等,并因此被迫離台定居香港,之後創作出的《東方之珠》被廣為傳唱。
出生于1958年的李宗盛,是繼羅大佑之後華語樂壇的領軍人物。
身世上,李宗盛成長的家庭背景屬于社會底層,學業也一塌糊塗,度過了一個渾渾噩噩的少年時代。
然而上天對他是公平的,音樂天賦和人生機遇為其打開了成功之門,并幾乎是一路坦途,即使因婚姻家庭等原因有過低谷期,但成功的人又有誰躲得過這些呢?
正是因為他的成長過程,是從貼地的摸爬滾打到腳踏實地的步步為營,不斷通過接地氣的歌曲創作,而受到華語歌壇的追捧,成為華語樂壇教父級人物。
而另外兩位成員中,周華健一直是叱咤流行歌壇的天王級人物。
周華健同大多數歌手的成長之路一樣,從熱愛音樂,到進入圈子憑本事吃飯,都是靠着不斷的作品出新和一流的唱功。
在生活上,周華健最廣為人知的就是他娶了一位洋媳婦,而且生有一兒一女,更被看做人生赢家。
周華健的作品中充滿了關于愛情的浪漫、執着和堅守,而對于親情、友情的表達,更是貼心到位。
同時從他的作品中還時不時地能夠感受到一股英氣十足的俠義之風,這從他近十年的一個專輯《江湖》可見一斑。
四人當中年齡最小的張震嶽,盡管在樂壇也擁有廣泛的知名度,但跟羅大佑、李宗盛和周華健比起來,名氣和聲望都不在一檔,所以他的存在感也最低。
但是作為創作型歌手,張震嶽絕非泛泛之輩,他有着不俗的天賦和靈性,《愛之初體驗》《路口》《再見》等作品都被廣為傳唱。
不難看出,縱貫線超級組合的四位重量級人物都屬于創作型歌手,雖有代際的差距,但是他們的歌曲卻都是各自時代的代表性作品,堪稱華語樂壇最為豪華的組合,沒有之一。
這也就注定了他們的組合,從一開始就是腳踏青雲,衆星捧月般的存在。
樂隊之所以取名“縱貫線”,靈感來自于縱貫台灣南北的鐵路線“縱貫線”。
在組合成立後推出的《北上列車》《南下專線》《縱貫線兄弟姐妹》等創作歌曲,都不難看出通過蘊含着鐵路線相關的元素而展開。
借此得名,亦是希望華語樂壇能夠像一條不止息的鐵路線,乘載更多的旅客領略沿途風景!
縱貫線超級組合于2008年7月成立,并于台北舉辦了成立後世界巡演的首場起點演出,實際曆經近一年半的時間,足迹遍及大華語樂壇。
其中,在内地的演出占據了總共35場巡演中的26場之多,是華語流行樂壇無可替代的最大市場。
縱貫線組合最終于2010年1月再次回到台北,完成其巡演的終點演出,并宣告縱貫線解散。
其間,因其超高人氣和影響力,在2009年初參加了春晚,從此更能看出他們的收獲滿滿。
當初縱貫線樂隊計劃的組合時間為期一年,希望通過他們的巡演,支撐起下滑趨勢明顯且長期處于低谷的華語流行樂壇。
在他們的巡演中,觀衆的熱情自然是不言而喻,而且幾乎是場場爆滿,現場效果極佳!
有意思的是,現場的觀衆更熱衷于跟唱他們的老歌,而對他們推出的幾首新歌卻顯得相對冷淡,尤其是在内地的演出。
究其原因,也許是這些樂壇的元老級人物給人們帶來的更多的是對自己青春和過往的追憶,那種難以抹去的懷舊情緒充斥着每一場演出。
自從成立并開始巡演,對于縱貫線的評價也并非一水兒是正面的。
在他們的歌聲不斷喚起人們對自己美好青春的回憶時,同樣有一些質疑的聲音摻雜其間。
有人說他們隻是在玩票兒,賺些錢就撤了;還有人說他們這是老了,最後再用自己在歌壇中的地位撈上一筆,盡可能地賺些曝光率,等等。
更有網友提問:廉頗老矣,尚能“歌”否?
不過,人們也希望借此能夠在華語流行音樂市場不振的情形下,實現一定的“中興”。
現實也許并不如願,但是努力的結果也讓人看到了這種組合的強大之處,演出效果和影響力可謂難以超越!
之所以說縱貫線組合之後對于整個華語流行樂壇的影響并不如人所願,是因為整體市場在之後的十年并沒有出現多少高品質的新人新作,我們能知道的新人也是鳳毛麟角。
流行歌壇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也已經形成了自身特點和運作機制。
早期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些歌手大獎賽,湧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實力派歌手。
千禧年之後娛樂性較強的選秀歌手比賽“快男超女”等,偶像型歌手居多,成為當今歌壇的一大山頭。
2010年後的選秀比賽,開始更多地聚焦于創作型歌手,不得不說是一件好事。
《中國好聲音》《中國好歌曲》之類的電視節目,也湧現出一批新人,雖各有千秋,但仍缺少一騎絕塵的選手。
倒是那些早已名冠樂壇的導師們,給人留下的印象更深刻。
有意思的是,在《中國好聲音》等諸多選秀節目推出時,導師陣容中,必定要有來自台灣歌壇的大咖出現。
當初第三季《中國好聲音》還邀請過羅大佑,結果因為某些原因最終未能成行。
這對于羅大佑來說,也許是件好事。雖然他後來還是出現在了其他綜藝節目中,但影響力較之好聲音相去甚遠。
在老一輩的歌迷心中,我們更希望他出現在真情實感的訪談中,為我們娓娓道來他那些被經久傳唱的歌曲背後的故事,以及對歌壇發展的寄語。
我們不太願意看到羅大佑出現在一些娛樂性太強的節目中,去為新人打分,去與人争執,去做出不得不做的評判。
因為我們自認為羅大佑是代表華語流行樂壇,最深刻的思想者。
所以我們甯願他與我們保持一定的距離,我們不強求他再出品多少好歌,隻要他還在那裡,我們就會一直尊重和愛護他,看着他發掘培養更多更優秀的新人。
在一些所謂的風波過去之後,我們就很少在電視上看到羅大佑了。
現在的羅大佑更關注家庭,因為在縱貫線組合解散之後幾年,羅大佑和現任妻子有了一個小女兒,這就徹底改變了他的生活軌迹,逐漸回歸到了家庭。
有些歌迷曾提問:為什麼戀曲系列隻有1980、1990、2000,而沒有了2010?
他的回答則是,已經沒有那麼多精力和心力再戀下去了。
相反,羅大佑的《家》系列,除了早期的《家ⅰ》,中期的《家ⅱ》,近幾年出乎意料地推出了《家ⅲ》,風格接近和回歸于《家ⅰ》。
其間也加入了合唱,但已經沒有了當初的背叛與逃離,而更多的是溫暖與愛。
當然,還有另一位大哥李宗盛,他是縱貫線解散之後發展最為穩定的。2014年推出的《山丘》,再次風靡整個華語流行歌壇。
歌曲的寫作達到了他個人的巅峰,詞曲與演唱風格也是他人難以企及的。
事實上,作為一個創作型歌手,作品永遠都排第一,隻有好的作品才能讓一個歌手不斷提升,同時還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才能“青春”常在。
李宗盛對整個華語流行歌壇的頹勢及創作庸俗化的趨勢,也發出了嚴厲的批評,他措辭尖銳的“豬食論”,在業内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流行樂壇創作的持續乏力,讓受衆的音樂審美不增反降,越來越多套路平庸的歌曲充斥在市場上。
資本逐利、人雲亦雲,制作公司也好,創作人和歌手也罷,都被這股漩渦所裹挾,難以自拔。
這也是大家深感痛心,卻又無可奈何的地方。
周華健和張震嶽在組合解散後,也都保持着各自的執着。周華健三年磨一劍,打造出專輯《江湖》,
張震嶽更多地參與嘻哈風格和說唱音樂創作與培養,也算是投身于自己的鐘愛了。
對于當今的華語流行樂壇我們可以隐約地認識到,期待好的作品和演唱,這不隻是音樂創作人、歌手和制作人單方面的事情。
這個市場有待于更加鼓勵創作,更加健康向上的運作,應該回歸到由唱片公司來确定音樂的主流,而非娛樂圈的節目制作和資本運作。
最後,回歸到文章的核心議題,縱貫線到底是歌壇的“強心劑”,還是斂财的好手段?
它更像是靈光乍現的驚鴻一瞥,雖然沒能提振歌壇、力挽狂瀾,起碼上演了一段“曾是驚鴻照影來”的佳話。
說他們斂财好手段,也沒毛病,人家畢竟是站着把錢掙了。時至今日,歌迷還在回味和懷念他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