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不想看月亮月亮無處不在

不想看月亮月亮無處不在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7 17:15:19

作者:吳生文

八月十五的晚上,吃了餃子吃了月餅,還少吃了些水果,看電視一直看到午夜,中秋節就這樣過的圓圓滿滿了。擡頭看見窗戶上的月影,睡意頓然消失得無影無蹤。月到中秋分外明,索性泡壺茶,将小幾搬到陽台,坐在小凳上,以茶代酒做起賞月的雅事來。

中國人天生就有月亮情節。傳統的中秋節從内容到形式,都離不開與月亮有關的人與物,無論是賞月玩月,還是祭月拜月,始終以月亮為中心,中秋節可以說是中國人的月亮節。品着香茶,望着夜空中又大又圓又特别明亮的月亮,小時候聽過的那些神話故事便從腦海中湧現出來,漸漸有了寫的沖動,于是幹脆找出紙筆,就在陽台的小幾上寫起來。

不想看月亮月亮無處不在(月亮月亮你别睡)1

中華民族是一個富于想象力的民族,從古到今創造了無數的浪漫神話,豐富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生活。别的不談,單說月亮就有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令人無限遐想的仙境傳說。還有小猴子撈月亮,天狗吃月亮等等動人的民間故事。這些以月亮為中心的美好故事,不僅讓自然間原本極為平常的月亮變得生動有趣,使想象中的瑤台仙境充滿了人間煙火氣,更為節日增添了無窮的韻味。每到中秋節的晚上,親人團聚,家中老者望着夜空中的滿月,就講起了流傳千年的神話故事。其中吳剛伐桂的故事最能牽動孩子們的心。

相傳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到了天界,在南天門職事。吳剛和嫦娥天生對眼,相見恨晚,經常相會,漸漸地疏于職守。玉皇大帝知道後,非常生氣,就罰吳剛到廣寒宮去砍樹。如果不砍倒門前那棵桂樹,便不能重返南天門,更不能與嫦娥相會。這顆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吳剛揮動大斧,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吳剛砍啊,砍啊,日複一日,從春砍到冬,幾千年來,就這樣随砍随合,這棵桂樹永遠也砍不倒。隻有在每年八月十六這天晚上,才有一片樹葉掉下來,從月亮上落到人間變成金葉子。要是誰拾得這片葉子,就能換許多金銀财寶。

不想看月亮月亮無處不在(月亮月亮你别睡)2

我小時候每聽到這個故事,無端地就替吳剛着急。到了第二天晚上,仰望着大大的月亮,又一心企盼能揀到那片掉落的金葉子。有一年八月十六的晚上,我帶着這一美好的企盼,無限神往地對父親說,要是月亮每圓一次就過一個中秋節多好,一個月烙一次月餅,月亮上的桂樹一個月就掉一個金葉子,說不準我就能撿到一個。聽我說完,父親笑着說,神話故事是人們想象出來的,不能當真的,哪有什麼金葉子。假如月亮圓一次就過一個中秋節,那就成了李自成的大順朝了。父親說完這話,乘興就給我講起了李闖王進北京的故事。

話說闖王李自成率領起義軍大敗明朝軍隊,直逼首都,一路攻城略地,勢如破竹,将北京城團團圍住。崇祯皇帝看到大勢已去,在走投無路之下,登上煤山,在一棵老槐樹上自缢了。當天李自成破城入宮坐上了金銮殿,下令開倉放糧,赈濟百姓。看到受困挨餓的窮苦人分到糧食時那種興奮歡喜的樣子,闖王就問手下的弟兄們,怎樣才能讓老百姓經常高高興興呢?衆弟兄們大都是餓肚子的貧苦人出身,造反起義還不就是為了個吃好的喝好的,于是衆人七嘴八舌地議論了半天,都認為八月十五中秋節最好,月餅瓜果羊肉餃子吃得飽飽的能不高興嗎?如果一個月過一次中秋節當然更高興了。李自成聽罷也覺得是這麼回事,當即頒下聖旨,規定在每個月的十五這天都要過一個中秋節。這樣,紅紅火火地過了八個中秋節。正在熱熱鬧鬧的時候,不料吳三桂咽不下父仇妾恨這口氣,沖冠一怒投降了清軍,引着清兵打進中原,将李自成趕出北京,滅了大順政權。後來老百姓就調侃說,李闖王一個月過一個中秋節,八年的江山八個月就坐完了。

講完故事,父親意味深長地說,人不能隻顧貪圖享樂,更不能成天想金望銀,一輩子的路很長,要一步一步地走。後來我長大念書的時候,學習普希金《漁夫和金魚的故事》,一下又想起父親當年說過的話。看來,古今中外的道理是一樣的。

過去的年代,月亮還是大衆化的照明工具,人們稱月亮為天燈。農村人出門走夜路是沒有手電的,月亮就是天然的路燈。村莊裡沒有電燈,一到天黑就用煤油燈取光。在夏秋季節,隻要是有月亮的夜晚,人們就在月光下做營生。借着明亮的月光,擔水,澆菜,劈柴,洗衣,剝玉米,磨面……。累了就一邊抽煙一邊拉呱,高興了還給小孩子們講講小猴子撈月亮之類的故事。有時老年人出些類似腦筋急轉彎的問題,借機考考小學生們的智力。比如說月亮一年圓幾次,孩子們大都忽略了潤月年,答曰十二次,老漢們聽了就搖頭歎息。偶爾也有的孩子答出一年十二次,潤月年就是十三次,人們就笑着說,這娃好腦筋,念書肯定好材地。

記得前幾年在一個全國著名報刊的公衆号上,有篇談中秋月圓的文章,“月亮每個月都要圓上一回,一年十二次,所以月圓并不稀奇。” 很顯然,這個作家也忽略潤月年了,呵呵。

在中國人的觀念裡,月亮不僅是一個自然物體,更是一個人文意義上的符号,是一個寄托了無限幻想,詩情畫意的載體。古今文人多頌月,見月思情,以月詠懷,早已成了一種傳統。

曹操的“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表現的是政治家的情懷。

李白“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展示的是清純明麗的月亮心。“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又是一種惆怅的心緒。

杜甫生活困頓,颠沛流離。“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作者借月抒懷,抒發了強烈的思鄉懷故之情。

賈島的名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描繪了一幅靜夜月明,閑适美好生活的情景。

千百年來,像這樣歌詠明月,吟誦中秋的詩詞數不勝數。然而我私下裡偏愛散文,古今大家寫月的美文首推蘇東坡的《記承天寺夜遊 》。文章不長,引錄如下: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懷民亦未寝,相與步于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

何處無竹柏?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靜夜中,月光灑落庭院,清朗如空潭積水一般。更妙的是,月光下竹柏的倒影,如斑駁的草荇在水中漂浮遊移,于是乎恍恍然宛若幻境。寫得真好!簡潔的筆墨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肅穆,借月抒懷,襯托出作者雖遭貶谪,但依然保持閑适優雅的開闊心境。

其次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認為文采絕對在《背影》之上。尤其是第三段,讀來更為傾心。“路上隻我一個人,背着手踱着。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裡。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裡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 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不想看月亮月亮無處不在(月亮月亮你别睡)3

是呀,人到中年,塵世艱難,月夜中偷得片刻安甯,想什麼,不想什麼,全憑思緒的自然流淌,完全是靈魂深處的放松,無邊的荷香月色變成了精神上的桃花源。這種自足惬意的境界,慢慢品味,最能撫慰人心。

 中國傳統文化中,月亮還是婚姻愛情的象征。神話故事将主管男女婚配的神仙稱為月下老人,民間更是直接将媒人稱為月老。在好多文藝作品中,尤其是傳統戲劇裡,描寫男情女愛的故事大都發生在月朗星稀的晚上,海誓山盟往往由月亮作證。 直到當今,衆口傳唱的流行歌曲也大多是表現男女愛情的,什麼《十五的月亮》,《花好月圓》,《彎彎的月亮》,《你看你看月亮的臉》,《月亮代表我的心》,《月亮走我也走 》,說起來多的是啦。

 此外,月亮還與衆多的風景名勝緊密相連,比如,二十四橋明月,三潭印月,平湖秋月,天涯明月,黃山仙月,二泉映月,洞庭秋月,盧溝曉月......,僅僅就我知道的也一口氣數不完。

總而言之,神話傳說是早期人類社會科學不發達的文化現象,是古人的一種藝術想象和創造,大大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文人墨客的詩詞文章,無論是賞月詠月歌月還是歎月悲月懷月,無不抒發的是一種思想情懷。尤其是農曆八月十五,月亮成了衆人仰望的主角。家家戶戶親人團聚,分食月餅,盡享人間溫情。每到這一天,月亮更加引發了人們對親人的想念,離家在外的人更是望月思鄉,歸心似箭。因此,中秋節的月亮也就成了團圓的象征。

勉強寫罷,擡首仰望,月亮西墜,東天曦微。一篇小文,竟然喝了三壺茶水,折騰了半個晚上。人到中年,越來越手遲腳慢了,年輕時一氣呵成的東西,這會兒也寫得磨磨唧唧了。更要命的是有靈性的文章也磨蹭得幹巴巴了,就像和尚的帽子——平不沓沓。

不說這些了,趕緊補一覺。熬了一個晚上,渾身乏困,真是自找苦吃。

怨誰?

嘿嘿,全是月亮惹的禍。

不想看月亮月亮無處不在(月亮月亮你别睡)4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