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如何給新的登山愛好者推薦裝備

如何給新的登山愛好者推薦裝備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2 23:37:45

登山裝備零零總總,這個部分要帶大家認識各種裝備基本的規格,并提供一些戶外裝備輕量化的技巧。

如何給新的登山愛好者推薦裝備(必備登山裝備的介紹)1

包含的内容羅列如下:

(一) 衣:穿着和雨具

排汗衣、保暖衣、軟殼和硬殼(沖鋒衣)、鞋子

(二) 住:營帳和睡眠

營帳、營繩、睡墊、地布、露宿袋、睡袋

(三) 行:背負系統和打包

背包與背負系統、打包的技巧、背包防水

(四) 食:炊具和食材

鍋具和餐具、燃料和爐具、米飯的估量、三餐食材原則、淨水裝置

(五) 其他

衣:穿着和雨具

如何給新的登山愛好者推薦裝備(必備登山裝備的介紹)2

一般登山者在衣着上采用三層式穿法:排汗、保暖、防水。另外通常還會有備用衣物,若能接受多帶一套幹淨的衣服在睡覺和下山時穿會格外舒服 (看個人抉擇)。以下分别介紹這些衣物。

1. 排汗衣

内搭的衣物通常就是排汗快幹的衣物,平常的運動衫對于一般行程就很夠用了,若要更快的排汗也有像Power Dry等兩層纖維的機能材質;也有些人在天氣冷時會選用羊毛。而在溯溪或冬天較冷的話則建議Power Stretch或類似結構的C-Thru等布料,不但材質有彈性,在濕掉後還有保暖能力,很适合溯溪使用,但這個材質不是特别耐磨,溯行攀爬時隻能看個人造化了…

2. 保暖衣

保暖衣可依材質粗略分為羊毛、羽絨、刷毛、超細纖維等數種,以下分别簡單介紹:

(1) 羊毛:羊毛的觸感很好,但收納壓縮性低、快幹性不佳、不好清洗,且重量較重。

(2) 羽絨:是最輕量又保暖的選擇,羽絨衣常說的FP (fill power) 指的是膨脹系數,美規的定義為1盎司 (28.3 g) 的羽絨所能膨脹的體積 (立方英寸,1 in³ = 16.34 cc),而歐規則是用30 g羽絨量測,因此差了1.04倍。簡單來說同重的羽絨,FP越高則膨脹越大,就能抓住越多空氣,保暖力也比較好。另外絨梗比指的是羽絨所占的比例,美規或日規90/10代表有90%的重量是羽絨,在羽絨品質方面則是鵝絨比鴨絨好。羽絨的罩門是濕掉後武功全廢,雖然各廠商紛紛在表布防潑水、甚至羽絨抗水等方面下功夫,但使用時仍須特别注意。

(3) 刷毛衣:雖然沒有羽絨輕,但是較便宜,且快幹、保暖,濕掉後仍有一定的保暖能力,有些較薄的款式也可冬季行進間穿着,然而收納時壓縮性較差。以Polartec系列的Wind Pro、Therm Pro等為代表。

(4) 超細纖維:為模仿羽絨結構的抗水化學纖維,在衣物潮濕時可擁有高達90%的保暖力,且兼具收納壓縮的能力。以Primaloft、Polarguard 3D較為著名,目前Primaloft的保暖程度可相當于600 FP的羽絨。

3. 軟殼和硬殼(沖鋒衣)

一般登山者穿着的防風衣主要是指軟殼衣 (soft shell) 等具有擋風、彈性、透氣、防潑水的衣服,在氣候不太惡劣的小雨時擁有基本的抗候能力,穿着起來也較舒服,很适合一般郊山徒步或氣候穩定的短暫行程,在微涼的天氣,一件軟殼加排汗衣就能出門,但面對較惡劣的環境則顯得不足,由于軟殼衣的功能很容易被取代,以輕量化的角度可以選擇其他裝備。

與軟殼衣相對的則是具有較佳防水能力的硬殼衣 (hard shell),一般就是指防水透氣材質的衣服,包括Goretex、eVent和各大廠牌的PU複合材質,這些衣服多半有做2或3層布的,3層布較保暖、耐磨、也較重。Goretex的纖維又有分Pactile、Pro、XCR等等級,有興趣可自行查詢。目前以耐用度來說,隻有eVent有與Goretex競争的能力,兩者都是ePTFE薄膜制成,而eVent更加的透氣,但相對也容易讓熱量流失。除了布料外,衣服的剪裁、調整袖口或腰圍長度的松緊帶、幫助散熱的腋下拉鍊、置于胸前的口袋等都是選擇防水沖鋒衣的考慮。

4. 鞋子

在評估各種鞋子時,最重要的不外乎:抓地力、防水性、保護性、舒适度。一般的登山鞋是多數登山者的主流。登山鞋有分高筒、中筒、低筒,對腳踝的保護能力也不同,不過共同特色就是鞋底較硬,通常會搭配黃金大底,在岩面等處具有不錯的抓地力,惟遇到爛泥巴後鞋底紋路可能會被填平,若有此情形需适時清理。一般登山鞋都會直接作防水,配合綁腿使用後防止雨水入侵。許多人說登山鞋不能完全防水,遇到過溪或水灘很麻煩,但正常來說水分子過不去Goretex布料的孔隙,且布料經過水柱壓力測試,溪水或水灘都隻有短時間浸泡,隻要不超過鞋筒高度,鞋子都應該隻有表布會濕而不會滲入。

最近越來越多SUL使用者傾向使用越野跑鞋。由于山徑越野跑者需要在步道上奔跑,越野跑鞋的齒紋一般都較深,鞋底抓地力也會更好,此外不同于登山鞋整個鞋筒都很硬,其足尖處能夠容易上彎,能增加活動靈活度,而橫向和鞋跟的部分則加強支撐,防水表布也和登山鞋一樣。唯一要注意的是重裝下腳踝容易扭傷,這部份就要平時的鍛煉來增加腳踝7個韌帶的穩定性了

5. 特殊場景用鞋

溯溪鞋是在溯溪不可或缺的專門用鞋,大底能有效增加接觸面積和對岩面的摩擦力,所謂水陸兩用的鞋隻适用于幹淨的岩質,溪中的岩石常布滿青苔并不适合。溯溪鞋在一般的路面也還堪用,另外若在長天數溯溪後要從深山出來,不想穿溯溪鞋硬幹下山的話我想越野跑鞋會是首選,相較于一雙動辄1 kg以上的重裝鞋,越野跑鞋隻要一半的重量。

在雪地方面,登山鞋則是無可取代的,無論是踢步階、攀冰等都隻有它能勝任,注意若以後有興趣攀冰的話可選購能上快扣式冰爪的冰攀鞋以免到時候需重新購買。若一般高山行程有些微遇雪可能,在沒有危險地形的情形下,雨鞋套6爪、10爪冰爪仍然堪用,甚至溯源後溯溪鞋上6爪也還行,但這時就要特别注意暴露感,以及足部的保暖是否足夠,以免凍僵了。

住:營帳和睡眠

如何給新的登山愛好者推薦裝備(必備登山裝備的介紹)3

1. 營帳

營帳的種類百百種,但先不論形狀,一般可依據營帳的層數分為依據雙層帳 (double-walled)、單層帳 (single-walled)、天幕 (tarp)。一般常見的雙層帳多半是蝶式帳 (ridge tent) 或圓頂帳 (dome tent),結構上有分内帳和外帳,由于外帳通常會反潮,因此用内帳來隔開這層,選購時是否要考慮到是否為自立式或須要登山杖或營釘拉撐,因此就要考慮到附加物的重量,目前輕量化的雙人雙層帳篷已可到僅約1.2 kg的重量。

單層帳因為隻有外面一層擋雨,因此沒有前庭,且少了内帳很容易反潮,這時就必須搭配露宿袋使用,這種帳篷多是為輕量化而減少了内帳設計,常是蝶式帳或金字塔帳 (pyramid tent / tepee) 的設計。跟天幕的差别隻在有沒有底布的設計。

至于天幕 (flat tarp) 則是最受輕量化使用者歡迎的形式,也是目前使用的主流 (也就是平常說的外帳),又輕又好收,而且能夠在各種地勢上搭設,搭建時配合周圍植被或該隊裝備而有不同搭建技巧,相信大家都很了解了,此處不加多談。若自行購買的建議選用cuben fiber等較輕的材質。而金字塔帳 (pyramid tarp) 也是一種方便的帳,隻要一根登山杖就能架設,并且相當避風,惟濕氣太重容易反潮,建議搭配露宿袋使用,否則一碰到四周的頂布就整個濕掉了。

2. 營繩

目前外帳所附的營繩都過長,長的營繩可能較便于固定,但營繩直接拿來綁固定點收短容易磨損,由于出隊一般都會帶短傘帶或普魯士繩,建議會先用傘帶加一個勾環再連接到營繩,而營繩的長度應該要縮短,而營繩的材質也可改用深海釣線或Dyneema材質較為耐用且輕量。

3. 睡墊

一般是使用鋁箔睡墊,全身單人的鋁箔墊約150g,一般能滿足在的三季需求,而其他比較常用的種類有泡棉睡墊和充氣睡墊。在讨論充氣睡墊時,常會聽到所謂的R值,也就是熱阻值,一般使用K•m²/W作為單位,可作為睡墊保暖力的參考。

泡棉睡墊可分為發泡和無發泡的,發泡的睡墊較軟且能提供很好的隔熱,150g的輕量化全身睡墊R值可達1.5,兼顧輕量與保暖,惟體積較大,可以嘗試把他在背包内最外圈捲成一筒,較易收納也能作為支撐;無發泡的泡棉較硬,R值也比較低 (視厚度而定,0.5 cm R值可達約0.7),但便于攜帶,同時可充作背包的背闆,發揮一物兩用的功能。另外蛋殼睡墊也是泡綿睡墊的一種,雖然也是好睡又保暖,但是體積很大不易收納。

自動充氣睡墊的内部填充有高彈性泡棉,重量較重,體積比泡棉睡墊小,但仍相較充氣睡墊大許多。單純的充氣睡墊中由于内部空氣容易對流,因此多靠内部隔間阻止對流,或甚至填充些微羽絨,這種睡墊輕量輕且收納體積小,重量和R值則視不同廠商規格而異,目前最輕的半身充氣睡墊約230g R值3.2,缺點是大多很貴,且容易戳破是充氣睡墊共同的緻命傷,但若要雪地紮營仍是不二之選,若喜歡在的勘察隊使用就要多練練整地的功力了

在挑選睡墊時,必須要配合行程來考慮到隔熱程度 (R值)、舒适性 (厚度、大小、孔洞)、底部紋路防滑、是否内建枕頭、收納體積大小等,這些選擇同時也要和其他裝備綜合考量,像是其他保暖裝備和該次宿營地的特性是否适合這款睡墊,或是使用半身睡墊的話另外的半身也許能墊背包或救生衣等。

4. 地布

目前常使用鋁箔墊直接作睡墊兼地布,然而缺點是收納不易,且有滲水的風險,常見有人外挂或破得亂七八糟;把大塑膠袋 (俗稱大白) 割開則是容易反潮,但若有搭配露宿袋則不妨試試;而Tyvek材質的布料則是近來頗受歡迎的選擇,不但輕量、耐磨、且相當抗水,價格不貴,收納起來也很方便。

5. 露宿袋

露宿袋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防風防水防潮,傳統的露宿袋多為三層布縫制,具有很好的保暖功能,但重量很重,有些更有内置骨架,可在頭部撐起來形成空間避免壓破頭部,稱為露宿帳,這很适合喜歡到處露宿的人,但有了骨架當然就也少不了重量了;而隻有一層防水材質 (如Goretex或eVent) 的則較輕,保暖的部份可以與其他自己的裝備彈性搭配。另外在頭部的部份有些能完全密合;有些有紗網防蟲;另有些隻有單純開口,仍須搭配外帳使用,但在溪谷等潮濕的地方或用大白當地布時就仍很好用。值得注意的是,較薄的露宿袋其實是消耗品,睡覺時背部的摩擦會使防水層略為磨損。

6. 睡袋

睡袋的保暖填充材質和保暖衣物類似,以羽絨和化纖材質為主,由于填充量更大,因此兩者的重量差異也越多。除了羽絨填充之外,一個850 FP的睡袋幾乎有一半的重量都在布料,理想的布料要防潑水、抗撕裂,因此挑選時睡袋的總重和絨重都要注意,高蓬松系數和低丹尼數的睡袋是最佳選擇。

睡袋也有形狀之分,常用的有信封式、木乃伊式、被褥式睡袋。信封式的睡袋雖然較不會有束縛感,但由于木乃伊式睡袋較貼身,保暖的效果也比較好 (很多廠商也針對睡袋的剪裁和布料有不同設計,有興趣可以多比較看看)。而被褥式睡袋 (quilt) 較為特别,由于睡覺時背部的羽絨會被壓住,保暖效果很差,因此quilt沒有背部,就像一件被子,讓你直接把睡袋直接綁在睡墊上,節省了不少重量,但必須配合充氣睡墊或厚泡棉墊使用,且背部還是會比較涼隻适合三季。另外也有部份睡袋設計是沒有帽兜的,這部份就要自行搭配行進中使用的保暖帽,以一物多用的方法來省下多馀的重量。

至于要挑選适合自己和特定行程的睡袋就是一門學問了,更精确來說,我們要考慮的是整個睡眠系統要如何搭配。由于各家廠商的填充、隔間、表布、剪裁都有差異,實際保暖效果不好評估,因此睡袋上通常會标示舒适溫度、耐冷溫度、極限溫度,這三個溫度所設定的标準分别為:能讓标準女性 (160cm / 60kg) 舒适入睡、讓标準男性 (170cm / 70kg) 舒适入睡、讓标準男性不緻失溫,這些數值則是用機器測量散熱速率所得到的。雖然個人體質感受不同,但不同睡袋間的保暖效果仍值得參考。

最後再次強調,睡覺時穿上保暖衣物、睡墊的保暖效果、套用露宿袋、配合背包或救生衣作為地墊隔熱、用剩馀衣物作為枕頭、使用毛帽取代有睡袋帽兜等選項都能配合使用。另外有部分睡袋款式腳底有拉鍊,伸出腳站起來就能成為睡袋人,可以反過來把睡袋當作保暖衣,可能很适合早上無法脫離睡袋的人。總之,在每次行程中嘗試搭配,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裝備組合。

行:背負系統與打包

如何給新的登山愛好者推薦裝備(必備登山裝備的介紹)4

1. 背包與背負系統

一般的登山背包結構大緻可分為主袋、頂袋、背負系統等三個部份,因此輕量化的背包也就會從這幾個方面來着手進行重量的簡化和設計的調整。許多大廠牌推出的輕量化背包隻是改采輕量化材質,結構與使用方式與一般背包無異,這樣的背包重量約落在1 – 1.5 kg,雖比一般背包更輕,但未發揮輕量化思考的精神。

為了達成背包減重的目标,背負系統和布面用量是主要簡化的目标。多數輕量化背包隻有簡單的背負系統,包括改用鋁條、泡棉條等作支撐,也常會省去肩帶連接帶或腰帶連接帶,有些款式的背負系統還自行拆裝組合;至于完全無背負系統的背包就更輕了,重量可以輕到0.5 kg以下。由于簡化背負系統,所以多數輕量化背包的背長是固定的,因此在采購時務必注意背長和腰帶的範圍。簡化背負系統的代價必然是背負能力的降低,因此需要更好的打包技巧,由于完全無背負系統的背包在合适打包下的極限負重約 9 – 10 kg,若是長天數行程則需配合其馀裝備的輕量化以免超出舒适負重範圍。

為了要減少布面用料,多數輕量化背包隻有一個大的單一主袋,而省去了頂袋的設計,頂袋的部份有時會改用網袋取代,然而網袋的耐用性較低,在植被攻擊下很容易報廢,因此若有此類需求建議要選網袋能拆除的款式,很多輕量化登山者也喜歡配合使用輕量化的側背袋,便利性甚至比頂袋更高。除此之外,主袋上方也常有做延伸的束口袋或采用收卷式設計以利容量擴充。

2. 打包的技巧

背包的外型和重量分布是影響行走時舒适度的關鍵。打包的原則可以用ABC原則 (Accessibility, Balance, Compression) 來概括,具體來說,為了讓腰部受力以及避免身體後傾,盡量要讓背包重心維持在靠近背部中下段,因此底部先塞入像睡袋等密度低的裝備,接着将密度高的重物置于靠背處,而前方則置入密度較低的物品 (例如保暖衣物),最後才在最上方置入行進間需取用的東西。由于輕量化背包通常沒有什麼隔間甚至頂袋,在打包時就要用塑膠袋或束口袋整理零散的物品,一袋一袋放入,熟練後仍能很快的拿到任何物品,另外像睡袋、衣服等物品則不見得要放進收納袋中,這些物品能用來填滿收納袋之間的空隙,讓背包打包更為紮實。

在傳統的背包中有鋁條或背闆支撐包型,但對于無架式背包,我們需要利用各種裝備為背包建構虛拟的框架。由于背負系統的簡化,在打包時最重要的就是背部的平整,這時睡墊就很适合立于背部或在包内繞成一圈作為支撐,若有鍋具等硬物的話也可以先把鍋底朝背放好,背起來比較舒服 (題外話:常有人說無線電天線會刺破袋子,我覺得塞在背闆間還滿好的)。而如水瓶、營柱等長形堅固的物品可立于背包兩側,作為虛拟骨架支撐并穩定重心。在所有東西都收好後,稍微整理一下背包形狀,再用壓縮袋把背包壓成一顆石頭,這樣你的背包就和有骨架的背包一樣。(如果還記得點動物學,外架式、内架式、無架式的背包根本就像是外骨骼、内骨骼、和液壓型骨骼)。

3. 背包防水

使用大塑料袋套在背包内對于一般行程是很好的方法,但如果有露宿袋的話,不妨就把露宿袋直接套在背包内當防水。而如果溯溪一般會打兩層,但超過三天的泡水行程仍有可能讓防水破功,因為若放了堅硬的東西,溯溪時再碰撞堅硬的石頭就會很容易破掉,這種行程使用防水袋還是值得考慮。而對于睡袋等絕對不能濕的物品,使用家用衣物壓縮袋能同時達到防水、壓縮、輕量的效果,若不放心的話能多做一層防護 (當然相信自己裝備且想要更輕的話就能省了),但在一般行程,利用上方重物的壓力壓縮而不使用睡袋壓縮袋,也是一種把背包底部填滿、紮實打包的方法。

而背包套是許多人會使用的裝備,傳統背包套的用途主要為防止背包遇雨濕掉和減少外挂物品勾到東西的機會,但事實上大雨時背包仍會濕掉,建議選用不吸水材質 (如cuben fiber) 的背包,并透過打包技巧減少外挂物品才能根本解決問題,不吸水材質的背包在溯溪時也顯得特别有用。

食:炊具和食材

如何給新的登山愛好者推薦裝備(必備登山裝備的介紹)5

事實上,食材和飲水占了背包内大部分的重量,尤其随着隊伍天數增加,所占重量比例越大。三餐自理的隊伍,食物和炊具雖然能照自己安排,但鍋具、燃料等重複攜帶并不符合重量分攤的效益;食材和飲水屬于團體裝備,因此需要領隊和大廚對食材和需水有更好的掌控,屬于較進階與複雜的部分,(本文也隻作最粗淺的簡介,不然又可以再寫一大篇…)

1. 鍋具與餐具

輕量的鍋具不外乎鋁鍋和钛鍋,鋁鍋比較容易變形,但便宜輕量是個好選擇,請大家對它溫柔一點…;而钛的密度雖然比鋁略高,但由于比強度 (specific strength,即強度-重量比) 較高,所以可以不用做這麼厚,整體成品的重量可能略高于或略低于鋁鍋,但一般擁有較好的強度;然而钛鍋的缺點是較貴且導熱較差 (熱導率約5.8 W/m•K,遠低于各式鋁合金),而由于多數人都得了沒有吃米就會崩潰的絕症,因此若選用钛鍋時建議要選有鋁噴砂的款式,同時開火時還要不斷移動鍋身,以免産生中間燒焦邊緣夾生的悲劇。

的餐具大多是帶一個鋼杯,但事實上如果沒有每個人都有烹煮需求的話,有些人可以改用塑膠容器較輕,而若使用幹燥飯的話由于有随附的鋁箔包裝,有些人甚至不用帶多馀的容器;另外行程中如果一直要烤吐司烤餅皮烤肉的話也可以攜帶輕量的烤盤,少帶一個鍋子,但一直烤東西較耗時;容器攜帶的大小和多少是随菜單調整的,因此菜單絕對是重量的關鍵。至于湯匙筷子視自己習慣可以擇一就好,現在也有推出湯匙叉子合一的塑膠餐具。

2. 燃料和爐具

最常使用的燃料是高山氣罐,在不考慮空罐重量時,瓦斯擁有最高的産熱效率,每煮沸1 L的水約須15 g的高山瓦斯,以EPIgas的瓦斯為例,中罐 (最常用的大小) 一個約360 g,瓦斯淨重約 230 g,因此一罐氣罐約可煮沸15 L的水 (此數值随使用海拔和爐具與氣罐的品牌而異),估量時保守也至少可以有10 – 12 L。高山氣罐通常為丙烷 (沸點-42.1°C)、異丁烷 (沸點-11.7°C)、丁烷 (沸點-0.5°C) 的混合物,瓦斯使用的同時,由于汽化吸熱會導緻氣罐降溫結霜,因此雪季高山要特别注意适用溫度。

使用氣罐的爐具型态主要有蜘蛛爐和登頂爐兩種,重量當然是登頂爐較輕,缺點是撐不了大鍋,但的鍋子最大其實也才3.5 L,不防額外帶個支撐架或選用支架較寬的款式仍能使用登頂爐。最近也很流行使用快速爐,雖然重量重很多,但加熱速度很快且較省瓦斯,要在長天數的行程中才能凸顯出其長處。另外,在開火時使用鋁箔做的自制擋風闆也能增加能量效率。

輕量化使用者也有其他燃料選擇:酒精爐、固體燃料、柴火爐。酒精爐使用酒精膏或固體燃料,若隻使用沖泡食品的話隻需要加熱煮水,用酒精爐即足夠,雖然燃料效率不及瓦斯,但由于沒有空罐重,綜合起來反而較輕,當人數或天數增加時,累積的空罐也很可觀;固體燃料以ESBIT為例,每塊14 g的燃料可煮沸0.5 L的水,工業酒精則約25 g能煮沸一升水。柴火爐則是就地取材,一開始可以用酒精膏等點燃。

3. 米飯的估量

在低海拔下,一般100g的米約加120g的水 (高度1:1但仍有空隙,重量約1:1.2),煮出220g的飯 (高山上需增加到1.5 - 1.8倍);若使用香積飯,一包重68 g,其中米重60 g,加入150 g的水調理後得到210 g的飯,其實大概就是100 g的米,約合2.7兩,所以如果水和米都是你要背的,要吃到同重的飯水和米的總重就會一樣。因此除卻行程中可以取水的情況,最重要的差别其實在于燃料用量。

4. 三餐食材原則

簡單來說:能量密度高、含水量少,以下給出建議的品項:

(1) 早餐和午餐:面包、餅幹、麥片、含水量較少的糕餅、快煮面、即時粥等。

(2) 行動糧:能量棒、營養棒、堅果、果幹。可憐一點也能當午餐…

(3) 晚餐:幹燥米 (購買或自行制作)

配菜:小魚幹、幹燥鱿魚、豆輪、花生米等

調味料:粉包,少油少醬包

蔬菜:幹燥蔬菜或四季豆、青江菜等含水量較低的品項

肉類:山下先燙過并幹燥的肉品,或真空包裝的種類

脫水食物事實上也能自行制作,且并不困難。使用脫水幹燥機烘幹處理後再以真空包裝機封口即可,若要包裝含較多液體的食物則可先冷凍處理,但以輕量化的角度還是建議選用幹燥的熟食。這樣制作的幹燥食品可以減輕達70%的重量,要煮這些幹燥食品前可先泡水再煮。

5. 淨水裝置

如何給新的登山愛好者推薦裝備(必備登山裝備的介紹)6

多數的時候我不論水質都喝生水,多數溪流的水質确實不錯,但若是高山水池實在需要多加考慮。除了基本的紗布過濾掉大型的雜質和生物,一般的淨水設備有分物理性和化學性。化學性的就是投藥劑,通常會含碘;物理性的又有分采用活性碳過濾和更高級的使用陶瓷濾蕊,陶瓷濾蕊可以去味,且病毒細菌通通濾掉,但直接拿來濾死水基本上都會塞住,因此退而求其次,活性碳的還是較為實用也較輕巧,多數過濾後都能達到飲用标準,不須再煮沸。

其他

前述裝備隻是涵蓋了裝備最主要的部分,爬山時多觀察也能看到一些小訣竅,簡單列舉如:

錢包:除了不要帶零錢,也能換成輕量化小袋。

頭燈:改用超小手電筒夾在帽緣,或用锂電池的款式來減少電池攜帶量。

腳架:就地取材或采用能組合三支登山杖的小配件。

以上對一個輕量化使用者來說,每個小細節都值得思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