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的來臨,正式拉開了脾月的序幕,健脾扶陽的黃金時間就此開啟啦,吃熱的、喝熱的,給身體來一個體質大升級,小暑,進入“蒸煮”模式,随着一陣溫熱的風吹來,小暑節氣便接踵而至,也拉開了長夏的帷幕。
《釋名》裡面直截了當就說:“暑者,煑(煮)也。”
一個暑字,道出了暑月的“蒸煮模式”。整個城市充斥着全方位的暑熱,天上太陽烤着,地下熱氣蒸騰,人就像在一口大鍋裡煮着,全身汗津津的。
所以諺語曰:“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就是形容人們此刻最直接的體感:蒸。熱中,還帶有濕漉漉的感覺。
古代将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鸷。”
【溫風至 】小暑一到,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所有的風中都帶着熱浪;
【蟋蟀居宇】蟋蟀比人要敏感,由于炎熱而離開田野,躲到庭院牆角下避暑;
【 鷹始鸷 】老鷹因為地面的氣溫太高,所以不在地上待着,而是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
蟲子與鳥總是先于人,感知到世間的陰陽相交。在田在野在屋,有暑熱,就退避,庭院裡,天空上,哪兒涼快待哪兒去。
其實對于我們也是一樣的,古人說要“隐伏避盛暑"。面對毒辣辣的天氣,古人會選擇做一個濃蔭下的隐士。
除此之外,在沒有那麼好的制冷條件下的古人,能熬過這麼多個暑天,靠的還是一顆散淡之心。即使面對不讨好的夏天,依然把這個熱乎乎的風,喚作“荷風”。多麼清涼的名字啊~
所以白居易寫道,“熱散由心靜,涼生為室空”,也算是給大家夏季避暑的一個思路,用好的心情,看待不那麼美好的事和物,做個無事小神仙吧~
小暑,脾月之始,是脾胃保健和養治的重要時期。
小暑,是長夏的開端。長夏屬土,人體的脾也屬土,因此古人認為“脾主長夏”,正好是脾發揮作用的時候,故長夏被稱為脾月。
長夏是夏天和秋天的過渡期,大自然的植物在這段期間,都不再是長高長大了,而是将全部的能量用于醞釀果實,等到秋天,能量又回歸種子裡去了,是大自然在演繹自己的“運化”過程。人的身體也是如此,在脾月的時候,我們需要格外調養好脾的運化功能,才能在秋冬兩季,更好的收斂身心,滋養身體。
不過,暑月的毒辣,當然是不會這麼輕易放過我們的。這段時間,陽氣旺盛,浮于表,散于四肢,因為脾胃相對較涼,消化力弱,不想吃飯。身體本身就處于一種外熱而内虛的狀态。
可人的直接體感,就是熱!空調冷飲自然是離不開,這樣等于打開門,讓外邪長驅直入,傷害脾胃陽氣,寒邪内伏。到秋天,收斂之氣會進一步把邪氣凝聚,遺留病根。
另外,暑氣是潮濕的。當地下的陽氣全升浮到地面以上,并開始下斂降,慢慢囤積得足夠多後,就會在天地間熱而化為濕。濕氣通于脾,最妨礙脾的運化。裡裡外外的夾擊,最容易導緻我們身體出現脾虛濕盛的格局。所以,小暑是實實在在的打響了一場脾胃保衛戰,是脾胃保健和養治的重要時期。
如何從日常飲食上調養?這些健脾祛濕的食材要抓住
選擇一些健脾祛濕的食材,日常炒菜煲湯用。我整理了四組食材,大家可以借鑒一下:
① 牛肉、牛肚、豬肚、蓮子、鍋巴。這幾樣性質都相對平和溫補一些,人人都可以吃。
② 玉米、大麥、白果、芡實、薏苡仁。其中,生薏苡仁是涼的,假如你是寒體的話,炒一下再食,炒了它的偏性就大大減弱了,還加強了健脾的效果。
③ 生眉豆、黃豆、赤小豆、黑豆、冬瓜、絲瓜。夏天的瓜類來得特别及時,有利水的功效。有人會覺得豆類瓜類寒涼,其實中醫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互相配合,抑制偏性,我們利用冬瓜去利水,就可以配溫的東西吃,比如加點姜,加點陳皮。
④ 陳皮、扁豆、荷葉。陳皮盡量選擇年份大的,健脾燥濕不在話下。而荷葉能生升,能祛濕,又香,又醒脾。
還有一些調理脾虛夾濕的食物:人參、黨參、黃芪、五指毛桃、白術、茯苓、白扁豆、芡實、甘草、木瓜、陳皮、藿香、佩蘭、砂仁、蒼術、荷葉、馬齒苋、雞骨草、土茯苓.....
小暑這段時日,我們還會選擇吃熱的、喝熱的,來溫補我們的脾胃。
有的地方會選擇在三伏天吃伏羊,其道理就是溫養一片陰寒的脾胃,把一些積攢的陳年老寒老濕帶走~
而小暑的黃鳝,絕對是夏令溫養身體的選擇。黃鳝生長在水岸泥窟之中,最滋補、最味美的莫屬小暑前後一個月的夏鳝魚。
《本草備要》:“鳝魚補五髒,除風濕。”中醫認為,黃鳝性溫,味甘,有非常好的補氣養血、補肝脾、散濕氣、補中益氣的功效。老傳統要在這一天吃它,冬病夏治。尤其是慢性支氣管炎、哮喘、風濕等陽虛的人,在小暑時節吃黃鳝進補可達到事半功倍的補益效果。
今天就用黃鳝,搭配這個時令也很鮮美的蓮藕,做一個蓮藕黃鳝湯,可以很好的溫補脾胃。
· 蓮藕煲黃鳝湯 ·
【材料】蓮藕半斤,黃鳝1斤,豬骨100克。食鹽适量,生姜3片。(此量可供3~4人用)。
【做法】
黃鳝用食鹽或熱水擦去黏液,洗淨。豬骨洗淨,切塊。所有主料一起與生姜放入瓦煲内,加入清水2500毫升(約10碗水量),武火滾沸。改文火煲約1小時,下食鹽即可。
蓮藕也作為“小暑三寶”之一,被《本草綱目》稱作“靈根”。
大多數人以為藕是清熱寒性的,實際上,藕可寒,可溫,這是吃藕最妙的地方。蓮藕生吃,可以清熱解暑,煮熟了吃就是溫性的,能健脾益血,脾氣足,陽氣就足。
孟诜對藕就有很高的評價:“生食之,主霍亂後虛渴、煩悶、不能食;蒸食甚補五髒,實下焦。”簡單來說,就是吃個藕,五髒六腑都能補到了。
最懂養生的廣東人就很喜歡拿蓮藕煲湯,我們也可以在夏天,搭配多種食材來吃:排骨、花生、薏米、豬蹄、老鴨、牛腩……當它們在咕噜噜滾動的炖湯中偶遇時,佳“藕”天成。
暑月,進入三伏天,要借助天力好好曬太陽
小暑節氣不久後,就正式進入三伏天了。三伏天是自古以來,人們公認的一年中最熱的日子。
此時天地間的陽氣最充足,全身毛孔腠理都張開了,很多在裡的寒、濕、痰飲被排出的機會就比平時更大一些。對于虛寒的、陽虛的、體内寒濕重的人,三伏天是個黃金調理期,此時就該借天力,給身體來一次體質大升級。
所以,這“伏”天,也可以說是“福”天。這一段時間,可以說是萬物皆可曬,好好利用這份大自然的熱能饋贈。
[太陽]①:曬書曬衣
智慧的古人很早便知,在豔陽的持續曝曬下,黴菌逃無可逃,病蟲也無處遁形。小暑之後,恰逢最高溫的時節,家家戶戶都搬出家裡所有能曬的東西,鋪在院子裡,接受高溫的洗禮。
全家的衣物、床上的被褥、還有私藏的書籍,我們也可以在這些天拿出來曬一曬,沾一沾夏日暖洋洋的氣息~
[太陽]②:曬伏姜
曬伏姜是入伏時,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後,與紅糖攪拌在一起,裝入容器中,蒙上紗布,在太陽下晾曬,充分融合後食用。
曬過一個三伏天的姜,吸收了滿滿的天地陽氣,每日取一點食用,可以驅散體内的陰寒之邪。
曬伏姜的制作其實蠻費工夫的,如果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入了頭伏後,用下面這個簡單的方法嘗試着做:
① 先準備1個玻璃罐,用沸水煮大概5-10分鐘,充分消毒後,晾幹備用;
② 500g生姜洗幹淨,晾幹後,切碎,盡量碎一點;或者可以直接搗碎;在玻璃罐裡薄薄鋪一層生姜,上面再鋪一層紅糖,這樣一層生姜一層紅糖,慢慢鋪到8分罐。注意不要太滿哦!
③ 用紗布封口,放到太陽底下暴曬,過2個小時就攪拌一下,曬制1天後密封加蓋保存。
最正宗的曬伏姜,其實是在整個三伏天曬制15-40天,還需要每1~2小時就攪拌一次,否則受熱不均,姜汁蒸發出現洩湯,就失敗了。
所以經驗不足的,建議大家在入伏或者大暑之日,曬足足一天就密封保存起來,這樣每日取2勺沖水服用,也能驅寒暖胃哦~
小暑,這悠長的夏日時光,大家就跟随自然,跟随黃帝内經的養生之道好好享受一杯茶喝到無味、一坐就是小半天的光陰吧~想跟着大自然變換節氣變化順時生活的朋友,可以進主頁點擊專欄了解哦[比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