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備課何以能見“集體智慧”
【摘 要】集體備課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本文在實踐調研的基礎上,對集體備課不能收到實效的原因,從主觀和客觀兩方面作了分析。主觀上,“私”心作祟、“怕”字當頭、片面競“争”、 “合”而不作;客觀上,評價導向、教研文化、流程設計和組織建設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制約效應,影響和阻礙了集體備課中難見“集體智慧”。隻有建立平等教研文化和對話機制,注重獨立思考和個性設計,集體備課才能見到集體智慧。
【關鍵詞】:集體備課 集體智慧 教師發展
在教師專業成長進程中,集體備課無疑是重要途徑之一。廣大教師特别是青年教師在集體參與的過程中,在交流經驗、分享智慧、共享成果中,在你一言我一語集思廣益中,專業經驗得以豐富,專業水平得以提升,專業情意得以純淨。因而,這也是各級各學校推崇備至的重要原因。
然而,從我們對學校層面的日常集體備課的調研看,并沒收到令人滿意的效果,甚至與設計者的預期相差甚遠。事實上,這種形式并不受教師歡迎,參與的積極性并不高,也僅僅停留在學校的倡導上,大多僅是學校文件或總結中的一個文字符号而已。
為什麼“好經”念不好?公認的好措施為什麼沒有好的效果?集體備課為什麼難見“集體”的智慧?到底制約“瓶頸”是什麼?
筆者帶着這樣的困惑,從我市組織開展的集體備課連續幾年的實踐經曆中,在多次與一線教師深入交流中,發現主觀上的障礙因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私”心作祟,骨幹教師有“留一手”的思想。往往擔心自己的思考和研究成果,一旦讓夥伴分享,就可能讓他人超越,就可能失去“話語優勢”。于是,心門關閉,金口不開,關起門來過日子,集體備課時隻做聽衆,即便有想法有主意,也不主動發表自己的見解。在這樣的環境和氛圍中,都變得“精明”起來,集體備課也就自然集體“失聲”,自然就看不到“集體”的影子,更不會有集體的智慧閃現。就教師本人而言,雖沒流失自己的成果,但也未收獲衆人的思想,集體備課也就沒有成效。
二是“怕”字當頭,青年教師放棄了話語權。在一個備課組裡,年紀大一點資格老一點的不開口,年輕的、資曆淺的人則不敢說。即便是有自己的想法,即便是想說,也要看老教師的臉色。即便是遇到開明的組長,年輕人也往往擔心自己的思想不成熟,擔心自己的觀點立不住腳,擔心自己的意見太幼稚。正因為這種“怕丢人”的念頭,就放棄了話語權,自然也就失去了提高、成長的機會。事實上,集體備課更是給青年教師的學習、讨教、交流、匡正提供的平台和機會。隻有擺出自己的觀點、想法來,才知道對在哪,錯在哪,才能在研究中糾偏、提升。
三是片面競“争”,過分看重競争關系。不少備課組的老師放大了“争”的狀态,縮小或忽略了“竟”的作用,思想上有顧慮,不敢、不願将自己的成果貢獻出來讓同伴分享,不願将自己真實的想法完全呈現出來,不願給同伴以真實的建議,更不願去批評和争辯。正是過分看重了與同伴之間的這種“争”的關系,給同伴間的交流帶上了“緊箍咒”,設置了無形的障礙,從而形成了逢同行必“設防”的壞習慣。
四是“合”而不作,幫人場,走過場。不少教師缺少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不善溝通和交流,自我封閉,喜歡閉門造車。在進行集體備課時,表面上“合”,不排斥,但也不積極,不作為,僅僅是“幫人場”,既不提合理化的建議,更不提相反的修改意見,“事不關己高高挂起”的哲學根深蒂固。
從客觀因素看,還存在不少不容忽視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某種程度上說是上述主觀因素的根源所在。
首先,評價導向上,不利于激發人人參與的積極性。毋庸置疑,大多學校對教師的評價,關注的是成績,指向的是名次,并不看重集體備課的深度和環節的質量,重視終結性的貢獻,忽視過程性的奉獻,這樣的評價運行機制,導緻的必然是以個人價值的實現為取向,必然造成各自為戰的結果。
其次,教研文化上,沒有人人參與、平等交流的氛圍。現行的級部管理體制,尤其是年級中設置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級部,将本來人數不多、本來交流不暢的幾個人人為地化成小圈圈,縮小了交流的範圍,減少了交流的機會,缺少交流的引導和要求,人際關系變得越來越生疏,加之過去強化競争、淡化合作,人人參與、平等交流的和諧教研文化沒有建立起來。沒有充分交流,何來智慧的碰撞和分享?
第三,流程設計上,缺少科學合理的操作機制。很多學校對集體備課有一套标準,标準不可謂不高,要求不可謂不具體,有不少方案也不失具有很高的學術含量,如果按部就班來做,效果和效益不可低估。然而,繁瑣的操作流程讓教師們望而卻步,看不透,思不清,不情願将大把的精力花費在這些程式化的設計上,要麼被變通,要麼幹脆棄之不用。簡潔、合理、科學、可操作性強的集體備課流程,才是提高集體備課實效的坦途。
第四,組織建設上,缺少“靈魂式”的帶頭人。從集體備課搞得好的學校看,共性的特征幾乎無一例外地擁有一個“領導核心”,一個具有靈魂作用的備課組長。有德、有才、有威、有信,率得起,帶得動,領得對,導得準,每位成員都心服口服,這樣的好帶頭人抓集體備課才能抓出效果和效益,這樣的民主氛圍才能激活大家的思維,融彙集體智慧。
集體備課是本好經,需要精心設計、精心組織,更需集體參與、智慧合成。多年來,各地都非常重視集體備課。但是,筆者認為,根本的問題是割裂了個體鑽研和集體研究,不少老師事前不見自己的獨立思考,事中不見自己的獨到見解,事後總是依賴集體研究的結果,拿來主義,導緻成果使用無個性,課堂教學無特色。事實上,集體備考是個體與集體共同融合的完整過程,需要将個體的深度思考、将集體的智慧,融合到集體備課的全過程、各環節。
事前,重視獨立思考。獨立思考是集體備課的必要前提。隻有在集體備課之前,每位教師對課程目标、教學内容、課程資源、教學評價等,進行自主鑽研,對目标、問題、活動、評價進行系統、深入思考,隻有有“備”而來,才能保證集體備課時,有所争,有所議,有所啟,有所悟,才能保證形成思維的碰撞,才能彙聚集體的智慧。沒有對課标的深入解讀、教學内容的取舍、問題針對性設計、活動與評價的構想,如果隻依靠主備人的自說自話,隻有人雲亦雲,集體備課怎麼抓也是徒勞。
事中,重視平等對話。在教研文化上,要練就平等的心态、傾聽的習慣、民主的氛圍,要暢達教師與文本對話、與學生對話、與自我對話、與他人對話的多元對話渠道。在集體備課過程中,願說、敢說,不怕争議,不怕紅臉,這樣才能科學進行教學決策,使每一個點子都融入大家的智慧,才能在研究中實現共同成長。
事後,重視二次加工。教案、導學案或者教學設計,是集體研究、讨論的結果,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不少老師不加選擇拿來就用,忽視了自身的教學特點,忽視了本班學生的實際,忽視了個性化的設計,缺少對集體備課成果的消化、吸收、借鑒、修改和完善,缺少對集體設計的反思,缺少二次加工,因而并沒收到集體備課應有的效益。因此,要把二次加工作為集體備課的延續和拓展,要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對形成的教案、導學案等,進行深入推敲,滲透個性設計,或作旁注,或對重點内容進行解說,或對教學方法進行更換,或對教學片斷進行增删。隻有在集體研究的基礎上,借鑒研究成果,主動進行二次加工,融入自己的思想,才能使每一堂課都變成集體智慧的展示課、個體鑽研的創新課,才能使自己得到迅速成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