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小明
孩子:…
家長:小明
孩子:…
家長:嘿,我叫你,你沒聽見呀!家裡來客人了!
孩子:啊~您叫我了麼?
家長:你是不是聾啦~我喊你好幾遍了~
不知道家長盆友們有沒有同樣的經曆,怎麼叫孩子他都沒有回應,感覺就像是“聾”了,如果你家孩子也是這樣。
小護想說:
您家孩子有可能真的已經開始“聾”了!
聯合國下屬的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發布數據稱,目前全球有約11億年輕人(12-35歲之間)正面臨無法逆轉的聽力損失風險。個人音頻設備音量過大,例如用耳機聽音樂是造成風險的重要原因。
世衛組織指出,目前全球約半數年輕人在使用手機等設備聽音樂時音量高于安全水平。
世界衛生組織預防耳聾和聽力損失技術官員 謝莉·查達:目前,超過10億的年輕人正面臨着聽力損失的風險,而他們僅僅是在做一件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情, 即他們經常用耳機聽音樂。
根據世衛組織數據顯示,目前全球共有約4.66億人,其中包括約3400萬名兒童存在殘疾性聽力損失,占全球總人口的5%,大部分集中在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國家。
到2050年,殘疾性聽力損失人士數量或将增加至9億多,相當于每10個人中就有1人存在殘疾性聽力損失。目前,全世界未得到妥善解決的殘疾性聽力損失每年造成7.5億美元左右的經濟損失。
3歲以下的寶寶聽覺器官發育還不完善,太大的聲音刺激對他們稚嫩的聽覺器官是有傷害的,而且這傷害是不可逆的。
聽力不好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交流能力,這個很容易理解,孩子學說話,要先聽到,然後才能模仿發聲,聽都聽不清楚,發聲概率當然會大大降低。與人交流也是一樣,連别人的話都沒有聽清,怎麼去和人對話呢?
可能很多家長盆友看到這些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慌了,孩子還這麼小,真的聾了這麼辦?
小護提示您,先别忙着慌張和絕望!您認真看完小護的這篇科普,孩子的耳朵就還有救!
聽力損失是什麼?
學過生物的朋友都知道,我們要想聽到聲音,是要經過下面幾個步驟的:
1、聲波帶動空氣振動傳入耳道,撞擊鼓膜,帶動中耳内的聽小骨一起振動;
2、振動經過耳蝸後帶動聽毛細胞振動,并将該振動轉化為電化學信号;
3、聽神經将電化學信号傳遞到大腦,大腦進行分析後,我們就“聽到”聲音了。
在整個“聽”聲音的過程中,耳蝸内的“聽毛細胞”成為了我們聽到聲音的重要助手,而我們所說的聽力損失,也就是這群毛細胞出了問題。
毛細胞是聽覺細胞,外毛細胞有12000個,内毛細胞僅僅隻有3500個,數量十分稀少。最重要的是,毛細胞損傷以後是不能再生的,毛細胞損傷會對耳蝸的神經部位的聽力有影響,如果聽力一直在損傷的話,是無法修複的,我們的聽力隻能走下坡路。
耳機是如何造成孩子聽力損失的?
根據世衛組織的數據,近50%的人在使用個人音頻設備時,音量大到不安全的程度。
那什麼是音量大到不安全的程度呢?
有醫學資料表明,當人耳聽到的音量達100分貝時,時間較長可造成不可恢複性聽力損傷;當音量高達110分貝時,足以使人體内耳的毛細胞死亡,嚴重者還會造成聽力喪失。
即使音量未開到最大,一些音樂音量也是超過安全值的,例如用耳機收聽搖滾樂時音量可能達到95分貝,ktv酒吧的音樂可能高達110分貝以上。這些高分貝的音樂,聽時間長了,也能成為足夠剝奪聽力的武器。
并且有耳鼻喉科專家發現,在因為耳機聽歌造成聽力損失的年輕人中,高頻水平聽力的損失最嚴重,在聲音傳導過程中,主管高頻的毛細胞最容易受到傷害。
高頻水平聽力損失嚴重,最麻煩的就是不易被發現。一般來說,人類耳朵能聽到的頻率範圍在20Hz~20000Hz之間,4000Hz以上的頻率被稱為高頻。人與人正常交流,隻要耳蝸的500Hz到3000Hz的頻率聽覺功能正常就行了,所以當高頻聽力受到損傷,人們往往完全沒意識。
而人的聽力下降都是從高頻水平聽力向低頻水平聽力開始擴展的。如果高頻水平聽力損失引不起人們的注意,噪聲污染仍然存在的話,其他頻段的水平聽力就會出問題,慢慢就會影響人們的正常語言交流。
怎麼判斷聽力是否收到了損傷呢?
如果你的孩子看電視或者聽故事時,總是要求大點兒聲,而其他人卻覺得聲音已經夠大了……
或是周圍突然有異常響動,孩子卻無動于衷……
可以試試在背後輕聲喚孩子,如果沒反應,就逐步提高音量,觀察孩子的反應。
如果孩子反應不正常的話,家長這時候就應該提起注意了,一定要及時帶孩子去醫院聽力中心或者耳鼻喉科接受專業的聽力測試和治療。
環境噪音會損傷孩子聽力絕非危言聳聽
長期暴露在85分貝的環境中,耳朵裡的毛細胞可能就會死翹翹了,就會導緻不可逆的聽力損傷或長久性耳鳴, 聲音高到一定的分貝還會造成耳聾甚至耳部結構的物理損傷,周圍太吵的話還是建議大家戴上耳塞。
美國推進科學協會曾明确表示,高分貝噪音會損壞胎兒的聽覺器官。加拿大的幾位兒科專家在一次流行病學研究中取得的成果也已證實,長期接受85分貝以上強噪音的胎兒,在出生前就已喪失了聽覺的敏銳度,雖然不至于完全失聰,但他們對聲音的敏感度比生活在安靜狀态下的孩子要低很多。
85分貝是什麼概念呢?這麼說吧,平時咱們乘坐公交車時周邊的噪音大概就是這個水平。
胎兒的耳蝸從妊娠第20周起開始成長發育,嬰兒出生後30多天裡仍在持續發育,而處在發育期的耳蝸是非常容易受到噪聲損害的,所以通常來講,懷孕20周以後,應盡量避免去聲音分貝較高的場所活動,如影院、迪廳等。
這并不是說偶爾去看個電影就會影響肚子裡寶寶的耳蝸發育,噪音對聽覺器官的損傷是一個長期過程,換句話說,偶爾噪音(隻要不超出100分貝)不一定會損害胎兒聽力,但長期接收85分貝以上的噪音,則很有可能影響胎兒的耳蝸發育。
最後小護想提醒下大家,不要太過頻繁地帶三歲以下孩子出入電影院或是遊樂場這一類噪音很強的地方。尤其不要經常帶小寶寶去看畫面激烈、音效刺激的電影,不僅會讓寶寶的聽覺器官不可逆的受損,還容易激發寶寶對暴力動作的興趣和模仿欲。
噪音影響很大程度上隻是影響和阻礙寶寶的聽力發育,而在我國每年還有2~3萬的孩子因為打針吃藥變成聾啞兒。這一點大家要特别注意,耳毒性藥物可不能随便給孩子使用。
還有就是小寶寶平躺着吃奶時,奶水有時會流入中耳區域,引發中耳炎。所以喂奶時一定要把寶寶的頭墊高,避免奶水流入耳道。
如何科學使用耳機?
一,減少單次耳機使用時間
隻用耳機要遵循“60-60”原則,這是一種國際公認的保護聽力的方法,即:使用耳機時,音量一般不要超過最大音量的60%,能調至更低最好;連續使用耳機的時間則不宜超過60分鐘。
并且我們要學會計算安全聽歌時間:安全聽歌時間的長短是和耳機的分貝數有關。
85分貝以下,為8小時
90分貝,為2小時30分鐘
95分貝,為47分鐘
當聲音達到100分貝時,安全的聽歌時間隻剩下15分鐘。
二,睡覺時不使用耳機
耳塞夾在枕頭和耳朵之間,會對鼓膜造成傷害,如果聽音樂睡着了,耳朵處于休眠狀态時,所受的傷害會更明顯。
三,避免在噪聲環境中聽歌
在外出時候,坐公交車或者在大街上,大家經常聽到很大的噪聲,為了掩蓋外界的噪聲,很多人喜歡戴上耳機聽音樂,并且會不知不覺加大音量,隔離噪聲。
但是當你發現在嘈雜環境中音量調大到60%的時候還聽不清那就該摘下耳機了,再接着聽隻會損傷耳朵。
四,使用降噪耳機
買耳機最好買降噪耳機,高質量的入耳式或者頭戴式耳機,可以降低背景噪音,從另一方面幫助我們降低耳機音量。
促進寶寶聽力發育小秘笈
聽聽大自然
多引導寶寶分辨大自然或是生活中的聲音,比如不同家人的腳步聲、小鳥的叫聲、遠處人們談話聲,還有風聲、雨聲、流水聲、書本翻動的聲音……
用耳要衛生
不要經常給寶寶挖耳朵;洗澡時注意保持耳道幹燥;正确擤鼻,感冒鼻塞時尤其不要兩邊一起使勁,會導緻鼓膜穿孔。
讓寶寶的頭貼近我們心髒位置
抱孩子時,可以讓寶寶的頭貼近我們心髒位置,這樣可以讓寶寶清晰地聽到心髒跳動聲,這種和緩規律的聲響對促進寶寶聽力很有好處。
給寶寶加點鋅
研究表明缺鋅是導緻耳損傷的一個重要原因,平時可以多給寶寶吃一些吃魚、牛肉、豬肝、雞等富含鋅的食物。另外,鎂的缺乏也容易導緻聽力減退,平時在飲食中可以多吃海帶、紫菜、芝麻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