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曆史學告訴我們,華夏民族就是漢族,他通過與周邊各民族間長達數千年的融合,最終形成了今天的漢族。古老的華夏族生活在中原地區,随着中原文化的強勢擴張,無論是東夷、西戎、南蠻還是北狄,不管是被中原王朝的統治的民族,還是有幸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最終都會逐步的漢化。這一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他依然難以解釋華夏民族的起源和内部之間的差異,近二十年分子生物學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了新的視角。
所謂分子生物學,是通過研究生物體内DNA父系遺傳的單倍群,确認生物族群之間的淵源。随着考古發現的增多,更多保存完好的屍骨被考古學者發現,通過研究他們的DNA,即可獲取古人和現代人之間的遺傳學聯系。所以這項技術對探尋人類族群的遷徙與融合意義重大。通過相關學者的研究,以漢人為主體的華夏民族的形成與發展脈絡基本可以說清楚了。
相對于其他黃種人群,漢族有幾個比較顯著的特性,一是鏟形門齒,二是女性的乳房偏小,三是頭發又粗又密。這些都是比較直觀的差别,造成這些特點的原因是在3萬年前相關的基因突變所形成,且同一時期這一突變基因迅速地在東亞人群中擴散,今天有超過93%的漢族人群都帶有這個基因。這意味着三萬年前,華夏族群已經開始與其他黃種人出現差别。
然而此時的人類的生産力是非常低,人群遷徙活動雖然也有發生,但是随着1萬年前左右東亞發生了農業革命,北方華夏先民開始種植黍和粟,南方的華夏先民開始種植水稻。這意味着華夏先民開始了定居生活。這種定居生活使得南北方出現了分化,這種分化一直持續影響至今。即北方漢族和南方漢族的分化。
南、北方漢族分化發生在大概9500年之前。而且此時南北方面遺傳基因的差異遠遠大于現今南北方人群的差異。這意味着南、北方人群此時很少發生基因交流,隻與周邊古人群進行基因交流,所以才産生了極大的差異。
南島語系人群擴散方向
相關學者發現古南方人群所攜帶的DNA遺傳基因與今天南島語族關系密切,意味着無論是台灣、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以及太平洋其它島嶼、非洲馬達加斯加島上生活的原住民,都有一個共同的始祖,就是生活在福建沿海區域的亮島人群。而且中南半島的衆多民族,他們的祖先在5000年前都生活在今天的雲貴一帶,且都攜帶了部分古南方漢族基因。
有意思的是,現代南方人群與古南方人群在基因方面的相似度甚至沒有古南方人群與南島語系關系更緊密。究其原因,在于8300年左右北方和南方開始了基因方面的交流,但是這方面的交流比較少,且僅發現于沿海地區。
然而到了4800-4200年間,南方古漢族與北方古漢族之間發生了大規模的基因交流。這種交流是雙向的,但是整體來說,這樣的基因交流北方對南方的影響更大。
為何4800-4200年之間南北方漢族為什麼會發生大規模的基因交流呢?這一時期正好對應的是黃帝、颛顼、帝喾、堯、舜活動的時期,相關問題可見“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軒轅黃帝到底有多猛?這一時期的南北基因交流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南北融合,與此後的基因交流有所不同,比如說魏晉、唐末、兩宋、清末,主要是北方人口遷往南方,所以江浙一帶的漢族,古北方漢人的基因遠遠多于古南方漢族基因。
雖然古北方漢族和古南方漢族早在9500年前已經分化,但是南北方人群的演化基本上是延續的,并沒有受到外來人群大規模的影響,僅與古西伯利亞人群有少量基因交流,而且這種交流古北方漢族人群對他們的影響也遠大于古西伯利亞人群對古北方漢族人群的影響。所謂商朝王族是雅利安人的後裔的說法完全是無稽之談,純粹是認洋爹。根據新疆古人類化石的遺傳學研究,雅利安人最遠隻影響到新疆西北部的古人群,東北部古人群攜帶的DNA主要受到的是東亞人群的影響。
o系單倍群分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