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心中“吃素”與“吃齋”是一回事,畢竟寺院的齋飯都是“素食”。其實素和齋是有區别的。“齋”的含義要豐富許多,齋指的是“過午不食”,也是與“戒”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曆代帝王就有在祭祀之前齋戒的傳統。齋戒包含了齋和戒兩個方面。“齋”來源于“齊”,含義是“整齊”,如沐浴更衣、态度端正、不飲酒、不吃葷。戒主要是指停止娛樂活動,比如不與妻妾同寝、不歌舞遊獵等。
在佛教中,清除心的不淨叫做“齋”,禁止身的過錯叫做“戒”,齋戒就是守戒以杜絕一切嗜欲的意思。
“吃齋”嚴格來說應該是“持齋”。在佛陀住世的時代,有位弟子傍晚托缽乞食,導緻一位孕婦受驚吓而流産,引起世人譏諷;而且一天兩次托缽,減少弟子學佛修道的時間,所以佛陀從此制戒規定過午不食,是為“持齋”。
佛教把一天分成六個部分:
白天的旦時、午時、暮時,
黑天的前夜、中夜、後夜,
合稱為晝夜六時。
持齋就是在過了午時之後,一直到第二天的早上天亮之前不吃東西。
後來在流傳過程中由于“吃”和“持”二字同音,而且又是跟吃有關,所以慢慢就由“持齋”誤傳成了“吃齋”。
漢傳佛教從梁武帝開始要求吃素,所以寺院吃的飯叫素齋。出家人吃早粥和午齋是一堂佛事,所謂的二時臨齋,也稱為“過堂”,這是中國漢傳佛教叢林中特有的制度。
進齋堂前,須有專人敲擊挂于五觀堂外的大木魚和雲闆。
當雲闆響起,僧衆搭衣列隊進入齋堂,依序就坐。開飯前,全體僧人需要齊念《供養偈》,以此奉請十方諸佛菩薩。用齋時止語端坐、正念受食、威儀寂靜。
僧人在過堂用齋時,需要心存五種觀想,以培養菩提心,這是佛門中的一種修行方式。
計功多少 量彼來處
《大智度論》雲:“思惟此食,因墾植、耘除、收獲、舂磨、淘汰、炊煮而成,用功甚多。”每粒米皆來之不易,需倍加珍惜,不可浪費。
忖己德行 全缺應供
《毗尼母經》雲:“若不坐禅、誦經、不營佛法僧事,受人信施,為施所堕。”用齋時,需要自我思索修行和道德有無缺失、以慚愧心來激勵自己精進修行。
防心離過 貪等為宗
用齋時,不得貪戀美食美味,也不能因為不合口就起瞋心,每吃一口,心中覺察得清楚明白,如祖師所說:“終日吃飯,未曾咬到一粒米。”
正事良藥 為療形枯
進食隻是用來維持生命、防止饑餓的辦法,因此将用齋看做服藥,自然不起貪吃之念。
為成道業 方受此食
用齋的根本目的在于成道。所謂“五觀若明金易化,三心不除水難消”。
寺院晚上的飯稱為藥石,是因為我們現在的人白天繁忙,晚上如果不吃東西就難以忍受,所以晚上以吃“藥石”來治療饑餓這個大病。
通常晚上寺院齋堂會把白天吃剩的東西拿出來給需要吃“藥石”的人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