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曹沖稱象隻是一個故事

曹沖稱象隻是一個故事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0 14:31:40

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魏沛娜盲人摸象、庖丁解牛、賣油翁酌油、輪扁斫輪……古人講哲理,往往通過寓言或故事的方式,但是其中所蘊含的哲學方法論可以怎樣深入挖掘?9月6日,中山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張豐乾受邀在深圳市寶安區圖書館主講“摸象·解牛·酌油·斫輪——‘盲人’與‘工匠’的哲學方法論”,探讨“盲人”有無可取之處,庖丁何以躊躇滿志、賣油翁“手熟”的秘訣、輪扁以經典為糟粕的論調等問題。

曹沖稱象隻是一個故事(張豐乾盲人摸象)1

中山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張豐乾“盲人摸象”是印度一個流傳很廣的寓言故事。其大意是說,有的盲人把象腳當成象,有的把象鼻當成象,有的把象耳當成象,等等。對此,張豐乾介紹,他們被大家所嘲笑,因為他們隻認識到事物的局部,而“聰明人”能夠看到大象的全體。但問題是對于大象有真切體會的,恰好是那些“盲人”。“庖丁解牛”的故事出自《莊子·養生主》。文惠君最初看到庖丁解牛,驚歎道:“嘻!善 哉!技蓋至此乎?”張豐乾指出,文惠君以為庖丁的解牛技術已經達到了頂點。但庖丁的回答卻是:“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也就是說你看到的那些技術,也隻不過是我提升到道的一種手段,他真正喜歡的是道。所以說庖丁解牛的事例,應該是從‘道’的角度去理解,龐樸先生把他稱為‘道庖’,是完全有依據的。庖丁下文所言之‘道’,為人所樂道。但更加需要注意的似乎是‘道進乎技’的普遍意義。”張豐乾指出,庖丁從“良庖”,乃至“族庖”向“道庖”轉折,有一個比較長得的過程:“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未達此水平之前,需多加砥砺。他認為,自古至今,自以為對諸事諸物很了解,站在旁邊說風涼話,指責别人“片面”的聰明人實在太多,真正像庖丁這樣“目無全牛”的人太少。庖丁解牛,在“道”的層面,自始至終都是“目無全牛”。庖丁能從“目無全牛”開始,從牛自身的罅隙找到“切入點”,“以無厚入有間”,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解牛帶來的損刀。而牛之有間,也是庖丁“手觸”“肩倚”“足履”“膝踦”“神遇”的成果,非袖手空談者所能知曉。但“遊刃有餘”或“洞無凝滞”,并非庖丁解牛的全部。庖丁說:“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張豐乾說,這一轉折,實為出彩之筆,如林希逸所言,“此一轉”非常重要。即使是庖丁,也不可能總是“遊刃有餘”,難題叢生也是“天理”和“固然”的一部分。大多數人碰到逆境的時候的确是手忙腳亂,所以“視為止,行為遲”乃是審慎和鎮定。沒有這一轉,庖丁的解牛之道是殘缺的。也因此,在生活中遇到難題,應當警惕冷靜地找到解決的辦法,知難而進,迎刃而解。

曹沖稱象隻是一個故事(張豐乾盲人摸象)2

此外,“賣油翁酌油”的故事見于歐陽修的《歸田錄》。“輪扁斫輪”的故事則見于《莊子·天道》。張豐乾指出,雖然歐陽修以為賣油翁和莊生所謂“解牛”“斫輪”者無異,但賣油翁他自己也是“惟手熟爾”,全無庖丁的高論。而輪扁之言的重點也與庖丁大相徑庭。輪扁認為自己斫輪雖然“得于手而應于心”,但是其中的奧妙“口不能言,有數存焉于其間”,這是典型的“默會之知”或“體知”。而庖丁之于文惠君,則是“不吝賜教”。“當然,從輪扁和庖丁之言,我們都可以體會到,莊子認為真正的智慧,是掌握在如輪扁和庖丁這樣的‘技師’手裡,而不是什麼‘聖人’或‘經典’之中。這一觀察,或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莊子所言‘道無乎不在’的豐富含義。但是,賣油翁、輪扁和庖丁的共同之處,在于長期專注于一事,才有神妙技藝。”在張豐乾看來,這些故事所蘊含的問題可以獨立地給我們很多啟發,而貫通起來,更可以發現“盲人”與“工匠”的深刻寓意,也能使我們對東方文化有更深入了解。據了解,本次講座為“中國傳統文化與職業倫理”系列講座之一,為深圳市宣傳文化基金資助,由深圳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深圳市寶安區圖書館主辦,商務印書館深圳分館、深圳市雲回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協辦,合作媒體為深圳之窗。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