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音樂劇産業

音樂劇産業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6 02:01:49

近日,号稱王菲綜藝首秀的音樂綜藝《幻樂之城》引發關注。“唱 演”的模式不禁讓人聯想,國内綜藝是否又在向新的垂直領域進發?

這一領域即是音樂劇。

關于音樂劇在我國的發展史,曆來說法不一。上海藝術研究所研究員張餘在《解放日報》朝花周刊寫到,中國原創音樂劇的雛形,可以追溯到1985年沈陽市話劇團取材并改編于我國台灣同名電影《搭錯車》的“大型歌舞音樂故事劇”。該劇四年間巡演于全國,創造了1640場的驚人紀錄。熱潮過後,中國原創音樂劇出現了長達近10年的沉寂期,直到1999-2001年間,才有了一波井噴。

而就在國産音樂劇幼芽萌動的當口,國外音樂劇開始頻頻搶灘中國市場。2002年,上海大劇院第一次引入原版音樂劇《悲慘世界》,轟動之下,音樂劇,作為一種産業,才真正迎來啟蒙,并開始了曲折的發展曆程。

産業現狀:蛋糕尚小,城市差異大

道略演藝産業研究中心的《2016年商業演出報告》顯示,2016年全國音樂劇票房收入是1.74億,在全部商業演出總票房(約120億,包含音樂會、話劇、舞蹈、兒童劇、音樂劇、歌劇、曲藝等)中占比不到2%。而同年,我國電影票房收入總計457億元。音樂劇,還遠未成為中國人共同的休閑方式。

此外,從曆年情況看,雖然總體演出場次在上升,但無論是票房還是觀衆人數都呈現較為波動的态勢。

音樂劇産業(數說音樂劇市場)1

城市間的差異也很明顯。根據2017年音樂劇演出的公開信息,澎湃新聞整理了北、上、廣、深去年的“演出日曆”:

音樂劇産業(數說音樂劇市場)2

每一個方格代表一天,顔色越深意味着演出劇目越多。可以發現,上海、北京優勢顯著,幾乎一年到頭都有音樂劇演出,而尤以上海最多。廣州、深圳的觀衆則隻在特定的幾周有音樂劇可看——盡管這些音樂劇往往是大IP劇的巡演,但廣深本地的原創劇目就遠遠少于上海、北京。

音樂劇演出在地域上高度集中。一線城市如此,二三線城市就更難“雨露均沾”了。

天下三分:原版、中文版與原創的割據

目前,國内的音樂劇主要分三種:原版引進的音樂劇、國外音樂劇的中文版、國内的原創音樂劇。

原版引進的音樂劇,仍占據我國音樂劇票房的大頭。觀衆願意追着“大IP”走,個别劇目的引進和演出,甚至就能決定當年市場的繁榮與否。

音樂劇産業(數說音樂劇市場)3

圖中可見,2015年是原版音樂劇的大年。根據道略音樂統計,2015年内地音樂劇總票房首次突破2億。最大功臣是原版音樂劇《歌劇魅影》。據三聲報道,當年,在北京和廣州巡演的《劇院魅影》就占到當年音樂劇總票房的近50%。

當然,原版音樂劇的高收益,也是其高風險的結果。國外的音樂劇品質好、知名度高,但引入成本也高。《北京日報》援引業内人士透露,一些劇目從國外引進的版權費極高,再加上演員的國際旅費及其他費用,折合到每場演出中,平均花費八九十萬元,即便該場票房賣爆也隻是100萬元,隻能賺個平手,根本談不上盈利。因此,并非所有原版引進劇都能穩賺不賠。2014年引進的《芝加哥》甚至出現了版權糾紛,損失巨大,當年的音樂劇總票房也出現跳水。

因此,獲取國外音樂劇版權,并制作中文版,成為另一種選擇。亞洲聯創在2011年運作的中文版音樂劇《媽媽咪呀!》是第一次成功嘗試。其後,不少公司試水引入國外版權,進行本土制作,中文版音樂劇一步步打開市場。

音樂劇産業(數說音樂劇市場)4

2016年,中文版音樂劇迎來了一次爆發,僅僅6部劇目,就撬動了0.68億元的票房。單劇盈利水平在三種類型中排名第一,并出現了不少熱門劇目。

中國本土的原創音樂劇也在發展。其中不乏取材于中國本土文學、曆史演義、民族文化的劇本,十分具有辨識度。而從主體來看,除了一般意義上的音樂劇制作公司,一些話劇團、劇場也在嘗試自制音樂劇。東莞市還将音樂劇提升到了政府高度,目前已建設3個國字号音樂劇基地,推出14部莞産音樂劇,緻力于打造“音樂劇之都”。

原創音樂劇變得火熱之時,創作質量開始受到關注。從上圖數據看,雖然原創劇目的數量在增加,票房卻在逐年壓縮,難與原版、中文版音樂劇競争。質量的參差不齊,讓人很難說是百花齊放還是群魔亂舞。

資深音樂劇人李盾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說,中國音樂劇将面臨“一個大的井噴式的時代”。然而原創和引進版要如何在市場上平衡,将成為一個很大的問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