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我國四大古都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城市,擁有衆多的名勝古迹和人文景觀,故宮、頤和園、八達嶺長城、圓明園、恭王府、天壇公園等都是遊客所熱衷的景點。今天,筆者跟大家分享的是其中之一的著名景點:“恭王府”,我國唯一一座對外開放的清代王府。
恭王府,位于北京西城區的風水寶地什刹海西北角,是一處始建于清乾隆年間的王府花園,這座200多年的宅院最初時為大學士和珅的私邸,在1851年時,恭親王奕䜣成為這座宅院的第三任主人,而得名“恭王府”,奕䜣在這裡居住生活期間對這座宅院進行了修繕和改建,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恭王府也就是形成于奕䜣修繕後的。
恭王府一共有兩大部分組成,擁有前半部分是富麗堂皇的府邸,後半部分是曲徑通幽的花園園林,其中南北長330米,東西寬180米,總占地面積約90畝,擁有各式的建築群30多處,無論其建築布局還是建築工藝都是當時的最高規制,是清代時期規模最大的一座王府,也是現存衆多王府中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
衆所周知,古人在修建宅院時比較注重風水,恭王府也不例外,據說在北京共有2條龍脈,其中一條是故宮所在地,另外一條龍脈在北海與後海那條線上,而恭王府所處位置恰好在兩者之間,名副其實的風水寶地,其中一部史書上曾這樣寫道:“月牙河繞宅如龍蟠,西山遠望如虎踞”,描述的就是恭王府所在位置風水極佳。
整個府邸分為東、中、西三路,每一個路線都有着許多處四合院落組成,其中最主要的建築分布于中路,有銀安殿、嘉樂堂等組成,每一座建築屋頂都是采用的綠琉璃瓦,與朱紅色的門窗遙相呼應,看起來非常的威嚴氣派,這也是當時一種地位的象征。
在東路的第三處院落為多福軒,多福軒正殿之中懸挂有“同德延釐”四字匾額,并在四面牆壁之上懸挂有福、壽等字樣,頂棚之上彩繪有玉蘭、海棠、芙蓉和桂花的花卉圖案,并取名為“玉堂富貴”,在房梁之上還殘留有乾隆時期的繪畫圖案,皆是當時最高等級的彩繪圖案,一般也隻有在于皇家有關系的建築之中才可以看到。
東西兩側各有一條通道,可通往後罩樓,也就是現在的“佛樓”,兩側的道路非常寬敞,路面為清一色的青石磚路,将整個王府相連通。走在這條青石闆路上,不免讓人想起走在故宮裡面的感覺,但明顯這裡的規格要低一級,要知道故宮裡面的通道牆壁顔色皆是朱紅色。
随之來到了“後罩樓”,這是一座兩層高的樓房建築,但這可不是一般的“後罩樓”建築,一般而言王府裡面的後罩樓都是7間、基高8寸這樣子的建築規制,但恭王府裡面的後罩樓卻長達156米,擁有108間房,俗稱“99間半”,有“屆滿即盈”的說法,是其他王府所無法相比的。
後罩樓始建于和珅在的時候,後來奕䜣将後罩樓第一層中間部分改成了祈福之地,取名為“佛樓”,在裡面供奉有釋迦摩尼和菩薩等佛像,如今很多遊客來到這裡都會在此祈福朝拜。
佛樓也是府邸與後花園的分界線,穿過佛樓便來到了恭王府花園部分,又名“萃錦園”。來到這裡最先看到的是一座西洋風格的漢白玉石拱門,為恭王府三絕之一,是整個花園中路的出入口,在西洋門外側刻有“靜含太古”四字,内側刻有“秀挹恒春”四字,形象生動的描述了這座花園享太古之幽靜,擁滿園之春色。
在萃錦園中坐落着31處古建築,其中中路正中間為蝠廳,廳前為蝙蝠池,四周山石林木、古木參天,流水潺潺,非常的幽靜,在北方建築的基礎之上融入了江南園林的秀美,即使在現在依然是衆多園林之中最為精美的一座,若是在夏日的時候,可以說也是一處絕佳的避暑之地。
随之我們來到了西路,這裡主要是以山水為主的景觀,有一個格外大的方形水池,為湖心亭,湖心亭中建有一座小島,加之島上的建築猶如一座行駛在水面的帆船。不得不說的是,在恭王府可以說是處處見水,其中湖心亭也是這個恭王府擁有水最多的地方,水從玉泉湖引流而來,且隻進不出。
湖心亭中的敞軒共有三間,入口隻有一個,入口處為一艘停靠在岸邊的木船與敞軒相連,如今這裡是遊客觀光、休息的地方,坐下來,慢慢欣賞眼前的美景,感受昔日王府花園的輝煌大氣。
恭王府實在是太大了,包含府邸的東西兩路、花園的東路,因時間關系我們都還沒有遊覽到,待下次來北京旅遊一定還會再遊恭王府,細細品味這座堪比故宮的府邸。不知道,你到北京遊玩有沒有去過恭王府?對這裡有什麼印象呢?歡迎留言評論哦~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