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上到處都是顧客,紛紛擾擾,他們購買時裝、香水、皮質的包包、…….每當看到新奇的、他們原來沒有見過的事物,無論這個事物對他們是否有用,他們的眼睛都會忍不住地閃現出光茫,這光芒,是對新鮮事物的渴望。
他們就像一千年前的人們,而集市也如一千年前的集市,熱鬧,處處透着新奇、透着欲望。
集市上的貨物呢,無論是一千年前,還是現在,都不僅僅隻局限于本地生産,它們有的來自外國的某個知名品牌,有的來自人們沒有去過的,某一個對于他們來說極其偏遠的村落,一間或許并不起眼的作坊,總之,繁雜是每一個集市的共性,無論是一千年前的大大小小集市,還是現在的。
這世界,既有人對新鮮事物産生渴望,就有人想從這些人的渴望中獲取自己的利潤,因此,商人應運而生,為了網羅更多的、更新奇的商品,商人不遺餘力地到處搜索,不辭辛勞,就這樣,貿易路線在世界各個點出現,然後串聯,漸漸地形成一個錯綜複雜的網。
每個人都在網中,不論你願不願意,不論你是不是商人,你都會裹挾在這張網裡。
這網,就是現在很多人所說的全球化。
它從一千年前開始,發展生息,從來都沒有間斷過。
但人處其中,很多人卻隻關注了現在,沒有人知道它的開端如何,它又是如何走到了今天這一步。
韓森,耶魯大學的一名曆史學教授,著名的漢學家,不知何種原因,也許就是純粹的興趣,她在耶魯大學教了三十年中國史、世界史後,開始關注公元1000年左右世界各地區的相互聯系與交往。
為了寫作《公元1000年:全球化的開端》這本書,韓森大約遊曆了二十個國家,并在廈門大學、伯明翰大學和法蘭西公學院擔任訪問學者。
而她的這些經曆不僅讓她對世界各地的曆史和文化有了深切的認識和理解,也讓我們通過她寫的這本書,看到了我們不曾知道的那個一千年前的世界,在那個世界發生了什麼樣的關于全球化進程的事件,以史為鑒,也讓我們重新審視我們所處的現在的世界,現在的生活。
就像國與國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會出現貿易戰一樣,人與人之間也存在着弱肉強食。
弱者,不是被強者吞噬就是被強者同化,而不被吞噬,保存自己的方法,隻有一種:發展、變強。
本書第二章“西進,年輕的維京人”中有這麼幾段話:
第一段:北歐人與土著人發生了幾次敵對的沖突,…….北歐人抓住了兩個小男孩,……這兩個孩子會變成商品。
說真的,看到這段時,我的心是震撼的,這和貿易也許沒有關聯,但它卻提醒我,因為弱,即使你在自己的本土,即使你沒有侵略他人财物的想法,但比你強的人會主動找上門,欺負你,侵占你,就像當年八國聯軍對待中國,就像日本人侵略中國,想把中國變作它的殖民地。
人,就像一個國家,隻要你在這個世界上,在地球上,就不可能不和别人發生聯系,産生聯系,從來不存在真正的平等,平等,是一種理想化的想象。
人必須強,就像國家必須強,你不強,就會被強者壓制、吞噬、然後消化。
那如何強大呢?
這就要說到我看到的,第二段有震撼感的文字。
“北歐人決定放棄他們在北美的定居點,這是緣于一個現代性問題:他們遭遇了貿易不平衡。…….對物品的持續需求,促使北歐殖民者決定放棄他們在美洲的定居點,…….14世紀,北歐人開始放棄他們在格陵蘭的定居點。”
社會就是這樣殘酷,當你不能滿足我的需要,對于我來說,你沒有了利用價值,我隻能選擇放棄你。
被需要、有價值,無論是在職場,還是在愛情的雙方,都是一個人存在的理由,唯一的理由。
如何被需要,如何實現價值,隻有一種方法,那就是不斷發展,不要停滞不前。
因為就像全球化最初的原因是新鮮感一樣,不斷發展,不斷創造新的價值,才能夠讓自己始終處于不敗之地。
有人說,全球化讓人膽戰心驚,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怕跟不上時代,怕被時代淘汰。
但怕從來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發展才是,變強才是。
努力變得強大,也許正是本書傳達給我的思想,或說,是全球化,給我們的警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