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到現代農業生态園調研

到現代農業生态園調研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24 10:49:21

38年的風雨路,走遍太行山的溝溝坎坎,孫建設幫助農民,送去技術,更送去先進的農業經營管理理念。

退休後的他獲得的榮譽比工作時多,還更有分量。2019年榮獲國家脫貧攻堅獎創新獎,2020年獲第二屆全國創新争先獎。

我國蘋果栽培制度的變革,從呐喊到成為現實經曆了10年,孫建設是倡導者,更是踐行者。

第壹驿站

10月13日下午,河北省保定市涞源縣某酒店515房間,門虛掩着,輕輕推開門,一位老者戴着耳機,聲音洪亮,端坐在辦公桌後,正對着筆記本電腦做線上直播。

孫建設教授正在參加“大宗商品風險管理(北京)論壇蘋果分論壇”,他發言的題目是《中國蘋果産業現狀及發展前景》……

1982年,孫建設畢業于河北農業大學果樹專業,畢業後就投身到太行山開發的實踐中,成為走太行山道路的首發戰隊,走遍太行山的溝溝坎坎,走進農村、了解農業、幫助農民。

蘋果,是他的最愛。這位“把論文寫在太行山”“中國所有蘋果産區都跑遍”的教授,38年如一日,把蘋果的新品種、新技術和新觀點帶進貧困山村,創新“驿站”,探索出了一條産業扶貧新路徑。

直播論壇結束後,他立即前往附近的一個“驿站”—華中小鎮采薇園,在那裡,10000多株蘋果樹全已拉枝,長勢不錯,負責人趙宇是河北農業大學2006級園藝專業畢業生,是孫建設的學生。

孫建設教授創建的第一個“驿站”位于保定市順平縣大悲鄉北大悲村的順農果品現代科技農業園區内,該園區成立于2014年,是以新型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蘋果種植生産為主,以休閑旅遊、産品加工為延伸,一二三産業高度融合的綜合性現代化農業園區。

10月中旬,《民生周刊》記者走進園區,果香飄來,沉甸甸的果實挂滿枝頭,遠遠便能看到坐落其中的河北農業大學順平水果試驗示範站,示範站也被稱為河北農業大學太行山道路第壹驿站。

一大早,河北農業大學植保學院研二學生李玉玲與5名同學一道,來到示範站,在蘋果試驗區,他們要完成蘋果斑點落葉病調查,取完樣品要拿回學校實驗室。

上世紀80年代初,河北農業大學師生深入太行山區,把先進的農業技術帶到田間地頭,經過5年艱苦探索,試點山區初步具備“造血”功能,這被當時國家科委譽為“太行山道路”,即知識分子送科技進山,振興貧困山區。

先有示範站,後有農業園區。2013年,孫建設剛來北大悲村時,整個荒山光秃秃的,一棵樹都沒有,老百姓隻能用單轱辘小推車上山,短短幾年,昔日的山溝溝變成了“花果山”。

擰枝、拉枝、開角、掐尖、環割,孫建設親自動手做示範,将科學種植技術帶到了田間地頭,帶到了老百姓身邊,以前對種植技術一無所知的農民,如今個個都成了蘋果種植能手。

到現代農業生态園調研(孫建設農業驿站)1

孫建設與果農周建勝在一起溝通。圖/張兵

博士村主任

“驿站不是始發站,也不是終點站,是加油站,第壹驿站是搭建一個産業技術研發平台,培養不同規格的人才,做地方政府農業決策的智囊團、産業結構調整的規劃師、涉農政策落地效果的信息員。”孫建設介紹說。

孫建設與農村的感情深厚。1987年春,孫建設自薦擔任保定市順平縣蘇家疃村主任。彼時,作為我國首個學曆最高的“博士主任”,他上任後就把村裡400畝果園進行了重新規劃,明确了責任制。

針對農民文化水平低、科技認識程度差的情況,孫建設由淺入深地向農民傳授果樹栽培和管理知識,不僅手把手地教、面對面地講,還把果樹管理的方法按日期印成材料,發到各家各戶,使家家有“明白紙”,戶戶有明白人。

1992年,村裡的蘋果樹開始挂果,全村一年共産果20000多公斤,收入10餘萬元。村民學用技術的積極性一下高漲起來。1995年,全村蘋果産量突破50萬公斤,全村果品收入突破200萬元,僅此一項人均收入就達1800元。

2001年,44歲的孫建設赴美交流。曆經5年在美學習和工作,2006年,他回到闊别5年的太行山,開始編織心中的蘋果夢想。他利用半年多時間,走遍全國蘋果主産區9省市,把脈我國蘋果産業瓶頸問題,在國内首次發出“蘋果栽培制度變革”的呼聲,率先提出了适合中國國情、适度規模經營的蘋果省力化矮砧密植高效栽培新模式,組建了河北農業大學40多名不同學科專家參加的聯合攻關團隊。

為與世界先進栽培技術同步,他又先後走訪了13個國家和地區,密切關注蘋果産業最前沿動态。

他堅持邊研究、邊示範、邊推廣的技術研發思路,研發了多項适用現代栽培模式的新型果園裝備,集成創新了矮砧密植高效栽培的技術體系,在全國7省份建立蘋果現代栽培模式示範園,受邀在全國作了70多場關于“蘋果栽培制度變革”和“蘋果産業技術重構”的專題報告。

2017年7月,保定市與河北農業大學簽訂協議,共同打造太行山農業創新驿站。目前,保定市太行山農業創新驿站已發展到50家,涵蓋蔬菜、果品、食用菌、畜禽、中藥材、苗木、食品加工、文創旅遊等十大類35個特色農業産業。

第壹驿站變成了保定市太行創新驿站,後又“升格”為河北省農業創新驿站。

到現代農業生态園調研(孫建設農業驿站)2

河北農業大學學生正在驿站進行蘋果取樣。圖/張兵

兩個果農

第壹驿站不遠處是神南鎮南神南村,神路蘋果專業合作社位于村口拐角處,52歲的合作社負責人楊路強一打開果園的大門,快遞小哥就直奔過來。為了精确檢測蘋果的含糖量,楊路強剛從網上購買了一台單價788元的測糖儀。

“所有技術都是從孫老師那裡學到的,那真是手把手教,怎麼修剪,打什麼藥……我是1992年開始種蘋果,但那時是普通樹種,經濟效益差,後來被淘汰了。”楊路強告訴記者,“孫老師剛來那陣子,整個園區還隻有一條小土路,現在全村1600多人,70%的農戶都種上了蘋果樹,種植面積達到2000多畝,我個人30畝果園,不到3000棵樹,每畝平均純收益能達一萬元。”

給楊路強印象最深刻的是,2006年冬的一天,包括孫建設在内的河北農業大學教授團隊進村,為果園規劃開現場會,當天狂風驟起,吹得人都站不穩,氣溫又低,人凍得不行,村裡緊急借來3件軍大衣,給教授們披上,逐塊地分析,後來好不容易找了塊避風的梯田,圍着圖紙,大夥兒在一起又讨論了半天。

孫建設回憶剛到村裡的情景,第一年,他帶着學生們幫着農民種了300畝地,為激勵村民,孫建設想出了一個法子,發獎狀,發獎金,從全村蘋果種植戶中選出12個“科技二傳手”,每人每年給400元,讓這些技術能人幫帶全村人。當年村裡的一個技術能人,如今在另一個3萬畝的種植園擔任技術總監,年薪20萬元。

“但凡山頭有塊地,都被農民利用起來了,搬來些土,就能種上棵蘋果樹。”看到農民高漲的積極性,孫建設很是欣慰。

“我這塊果園以采摘為主,今年村裡修路,影響了采摘,往年10月20日前後是采摘高峰,人特别多,甚至造成交通堵塞,保定市裡的,甚至北京、天津都有遊客過來。”楊路強介紹說,“3公斤35元,5公斤50元,不少回頭客還添加了微信,有需要了都可以發快遞。”

楊路強夫婦有兩個孩子,大的閨女已經出嫁,小的兒子在外地打工,平時就兩口子打理果園,果園疏花、裝套忙時就雇些村裡零工。

“孫老師您趕緊嘗一個,今年顔色好,個頭大,這都離不開孫老師,沾了孫老師的光。”周建勝掩飾不住喜悅。10月14日上午9點,在唐縣齊家佐鄉北洪城村,42歲的周建勝正在組織附近村民采摘蘋果,爬梯上樹,忙得不可開交。

周建勝是一名返鄉創業青年,2014年,他流轉了村裡240畝果園,去年蘋果成熟的時候正趕上中秋節,品種“中秋王”賣得很火,每畝5000斤的産量讓他很是賺了一筆。

創業前3年的苦日子,周建勝是咬着牙挺過來的,看着山頭的碩果,周建勝臉上終于有了笑容。現在他兩萬多棵樹的蘋果園有3000多棵被“認領”,正在打包裝箱的蘋果将發往上海一家擁有200家分店的母嬰連鎖公司。

“采摘時吩咐工人再小心一點,‘王林’皮太薄,磕不得。”離開前,孫建設特意叮囑周建勝,“富士最好等幾天再摘,長一天,糖度會增加不少呢!”

驿站是另一個家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機械化的根本出路在于适度規模,适度規模的根本出路在于土地制度的調整。”

“投資農業,你先要想好你口袋裡有多少閑置資金?早晚要花的錢,要早花;可花可不花的錢,一定不要花。”

“人生活最舒适的地方就是蘋果長得最好的地方,誰說農業科學家一定就是苦哈哈、髒兮兮的模樣?“

或許是長期與農民打交道,孫建設的許多觀點通俗易懂,接地氣。

在大悲村驿站,兩個1000立方米的無氧發酵塔高聳,這一套畜糞便無害化處理裝置,能夠讓有機肥成為液體,跟着滴灌帶,直接輸送到每一棵果樹根系。

“通過無氧發酵塔,然後進入有氧發酵池,先篩濾,然後再壓濾,保證120目的細度,節約了傳統有機肥挖坑、運送肥料及施肥的費用,降低成本。”孫建設解釋說,“更主要的是還能提高肥效,使有機肥精準地在時空上發揮作用,讓它什麼時間使勁就什麼時間使勁,讓它什麼地方使勁就什麼地方使勁。”(注:120目就是每英寸有120條網格線,也就是有120個網眼,目數越高,篩出來的東西越細小。)

這裡是孫建設的另一個“家”,每天都有變化。先進的小型加工生産線已經運到這裡,未來,一些不能作為鮮果銷售的蘋果,會被加工成鮮榨果汁、發酵果汁或蒸餾過的果酒;“蘋果健康體檢中心”會對每一棵樹進行營養診斷,缺什麼,補什麼;“田間農民學校”也将會動工開建,讓更多熱愛農業的人有一個學習交流的地方。

“我這個年齡談夢想有點奢侈,這是我十幾年前的夢想,我們這些人要用知識溫暖我們畢生熱愛的産業。今年受疫情影響,開通直播,來不了現場,網上可以看。”2017年退休後,孫建設仍然活躍在蘋果園,每年一度的中國蘋果産業大會,一群一輩子與蘋果打交道的退休老頭老太太都會到現場,孫建設是召集者,又兼暖場主持人。專家與問題見面,産品與用戶見面,今年即将在甘肅慶陽舉辦第四屆。

(□ 《民生周刊》記者 張兵)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