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明清時期農業奇書

明清時期農業奇書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9 11:12:38

中國古代一直處于農業文明時期,土地作為農業必備的生産資料,是非常珍貴的,因此古代看不起沒有土地的人,在思想上就表現為,看不起手工業者和工匠,把手工業者和工匠的一些工藝或者科學成就斥之為“奇淫技巧”,覺得沒什麼用,隻有讀書當官才是正道。其實中華文明悠久的曆史中,着實是出現過一些厲害的科學家和發明家的,他們或者發明了某項工藝技術,或者發現了某些科學定律,推動了生産力的發展。單說一個魯班,其在木工技術和建築上的成就,在現代起碼是總工程師級别的,可以去競争工程院院長。然而在古人眼裡魯班和他的這些技術都不是什麼正經東西,是下等的工匠才去學的,唯有教人怎麼通過科舉考試當官才是上等的學問。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幾乎所有讀書人都不能免俗,把聰明才智都耗費在做八股文中,《天工開物》的作者宋應星,在早期沒寫這本書前,也是如此。宋應星自幼聰明強記,不滿十歲就能作詩,有過目不忘之才,他對天文學、聲學、農學及工藝制造之學有很大興趣,曾熟讀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書。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宋應星和哥哥一起到省城南昌參加鄉試。在一萬多名考生中,29歲的宋應星考取全省第三名舉人,他哥哥名列第六。鄉試的成功使兩兄弟受到鼓舞,當年秋天他們便前往京師參加會試,然而卻名落孫山。從此以後,便開啟宋應星悲催的科舉考試生涯,每隔三年他都要去京師赴一次會試,然而每次都失敗。一直到了他44歲的時候,經曆了六次會試失敗的宋應星終于心灰意冷,宣告放棄。

明清時期農業奇書(咱們自己看不起的奇書天工開物)1

耗費了數十年黃金時光,然而卻一無所獲,這讓宋應星備受打擊。在人生低谷中,他想起了備受自己推崇的李時珍,想起了自己初看到《本草綱目》時的震撼,李時珍也是三次科考不中,所以才棄文從醫,自己何不學李時珍,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做出一番成就?

從小宋應星就喜歡讀關于醫學、植物學、木工、冶金這樣的“雜書”,并且還喜歡到處遊曆,參觀過染布工坊,打鐵鋪等,他的志趣就是在這些雜學上,現在來看,這些雜學其實就是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等,也就是自然科學,是最有用的學問,我們人類的科技發展就是建立在這些學問上的。然而當時這些學問卻不能給現實中宋應星帶來任何名利,不過宋應星有心去專研這些學問,完全也是看破了名利,從自己的興趣出發,所以也并不指望這些能給自己帶來什麼。

終于依靠自己的博學和刻苦專研,以及多年遊曆的經驗,宋應星寫出了這本奇書《天工開物》。為什麼稱這是本奇書,因為書中包羅萬象,涵蓋了各行各業,比如介紹了造紙、制蠟燭、制火藥、采煤、養蠶等各行業技術,最稀罕的是插圖還非常多,詳細繪制了諸如車船等工農業機械的構造,以及冶金、制陶等具體的工藝流程。跨行跨的這麼大,使這本《天工開物》成了百科全書,但現代的一本百科全書需要各行各業的人合力完成,而宋應星卻全靠一己之力,可以說此人是個類似達芬奇般罕見的全才了。

明清時期農業奇書(咱們自己看不起的奇書天工開物)2

然而達芬奇在生前是備受西方人推崇的,西方古代當時對工匠是什麼态度,從西方早先的精英組織共濟會可見一斑,共濟會早期就是由石匠組成的,其會徽就是工匠作圖用的圓規和曲尺組合而成,可見工匠在西方從來就受到重視,被認為是精英。無奈宋應星生在當時的中國,所以《天工開物》出版出來後,僅僅隻流傳于一些感興趣的學者和手工業者間,沒有受到中國官方和精英階層的重視。不過等它傳播到海外後,卻引起巨大的反響,爆發出了驚人的威力。

明清時期農業奇書(咱們自己看不起的奇書天工開物)3

在18-20世紀《天工開物》在一些歐洲國家間傳播,1830年法蘭西學院漢學家儒蓮将《天工開物》中關于養蠶技術的部分譯成法文。當時歐洲蠶桑技術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因防治疾病的經驗不足,導緻生絲大量減産。而世界上蠶桑經驗最豐富的,無疑是中國,《天工開物》提供了一整套關于養蠶、防治蠶病的完整經驗,極大的促進了歐洲蠶絲業的發展。18世紀,歐洲工業革命已經拉開序幕,但農業生産依然十分落後,播種還在使用人工播種。這種播種方式,在種子的密度和覆土深度上都十分随意,直接影響出苗率。而此時中國,已經在使用播種器具。歐洲的犁設計也比較簡單、原始,操作十分費力,而中國的犁則效率更高也更省力。當《天工開物》傳入後,直接推動了歐洲犁制式和播種技術的改進,推動了歐洲農業革命的進程。

歐洲從12世紀學會造紙,但一直以破布為原料單一生産麻紙,18世紀以後耗紙量激增,但破布供應卻有限,于是造紙業出現原料危機。1840年儒蓮将《天工開物》造紙章譯成法文刊于《科學院院報》。其中提到以野生樹皮纖維、竹類及草類纖維代替破布造紙,還可用各種原料混合制漿。這些信息很快得到反饋,法、英、德人以其他原料成功造紙,終使原料危機獲得緩解。

明清時期農業奇書(咱們自己看不起的奇書天工開物)4

可以說《天工開物》在歐洲的傳播,極大的改變了歐洲農業落後的現狀,是我們中華文明對世界的巨大貢獻。然而在它的老家中國,卻由于在書中提到了“北虜”等詞,被後來的滿清統治者認為是譏諷滿人,因此在清代長時間被禁。這麼一本奇書,我們中國人自己不屑一顧,甚至把它封禁,卻被外國人當做至寶,并在外國人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實在是讓人感慨萬分。從這本書在中外的不同遭遇中也可以窺見,工業革命爆發在歐洲而絕不可能是在古代中國,實在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并不是因為我們中國人聰明才智不如别人,而是當時的社會環境限制了人才的發展,在一個做官比當科學家要更加風光、更容易緻富的國家,科技又怎麼可能趕得上别人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