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是唐代詩人杜甫的名句,人們常用它來表達胸懷開闊、視野遠大的豪情。從字面的意思看就是爬上山頂,一眼望去,群山茫茫,顯得比較矮小,可以盡收眼底。那麼這是哪座山呢?杜甫什麼時候寫的這首詩?又寫了些什麼呢?
這兩句詩出自杜甫的名作《望嶽》,寫于開元二十四年,是我們現在見到的杜甫最早的一首詩。這一年杜甫24歲,他參加科舉考試沒有考中,于是開始了一段充滿豪情的遊學生活。他到山東探親,遊覽了泰山,并寫下了這首《望嶽》。這首詩不同于杜甫後期所寫沉郁頓挫的詩,詩中充滿了屬于青年人的蓬勃朝氣和遠大志向。這首詩是這樣的: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眦(zì)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
曆史上許多帝王都曾在泰山舉行封禅儀式,為它赢得了無上美名。那泰山在杜甫眼裡又是怎樣的呢?“岱宗夫如何?”杜甫上來首先就發問了,泰山是怎樣的呢?這大概是遙望泰山之後,他感歎之餘的一句自問。雖然沒有直接描寫,卻讓人感覺到撲面而來的磅礴氣勢。“齊魯青未了”,并沒有寫泰山如何雄偉壯麗,他隻是說,橫亘在齊魯大地的群峰放眼望去延綿無際。這似乎在表現一種視覺的效果,也似乎是在傳達一種悠長的曆史感受。“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這是在近看泰山時,不禁為其神奇秀麗所震撼,感歎天地造化的神奇與厚愛。泰山崇高伫立,一陰一陽的山兩面似乎就将天色分割為了一黃昏一晨曉。山體阻隔陽光,帶給人的感覺似乎是天地之間,泰山為大。“蕩胸生層雲,決眦入歸鳥”,這是山中的景色。泰山高聳入雲,人在山中,雲彩萦繞在人的胸間,白雲洗滌了人的煙火氣息。視野也越來越開闊,鳥兒歸飛,不由得視線追随,漸漸不見蹤影,這時才發覺看的時間太長,眼眶似乎都要開裂了。“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這時才是真正地登上了山巅,一切盡收眼底,整個心胸也得以舒展在天地間,再無任何阻礙。這八句詩似乎是一層層的鋪墊遞進,最終累積出滿腔豪情,噴薄而出。
杜甫寫出了泰山之美,泰山之高,也寫出了自己的豪情,激發出了世代讀者的豪情。 描寫泰山的作品中,《望嶽》是難以超越的,明代莫如忠就曾說“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劑杜陵人?”表達的就是這一意思。
同學們,你們還知道哪些描寫泰山的詩詞呢?歡迎留言告訴八鬥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