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規的史書上,從來就沒有"哀家"自稱的,此詞為杜撰!
在今天的熒屏宮廷劇中,喪夫的皇太後甚至皇後,動辄自稱為"哀家",已習已為常了。導緻現在不少人都以為古代就是這樣稱呼的,這不,有些調皮的小女生也經常自稱起"哀家"來了。
這個杜撰的自稱,誤導了很多人!
又為什麼叫"哀家"呢?有些人想當然地認為:古代婦女以夫為綱,當皇帝的老公死了,自己今生也不可能改嫁了,我的命運真正悲哀可憐,故自稱為哀家;還有的解釋說:皇帝已死,作為未亡人,這輩子要哀痛先皇,所以自稱之。
以上的說法全不靠譜。"哀家"一說,隻是戲文裡的稱呼,此詞最早在清朝嘉慶道光年間說唱文學本子《三俠五義》中出現;晚清宣統二年,上海人華琴珊所寫《續鏡花緣》,書中亦多處有公主自稱"哀家"。明清時代的小說,有點類似于今天的影視劇,添加、戲說的成分較多。"哀家"一詞,從不見于正史。史書後妃列傳中就連"本宮"、"臣妾"這樣的自稱也沒有。《漢語大詞典》上對"哀家"的注釋,就是:"戲曲中孀居的太後的自稱"。
哀家一詞,既然為近人生造之詞,那麼,它的由來,應當是由"哀子"一詞演變而來——
《禮記·雜記上》上說:"祭稱孝子孝孫;喪稱哀子哀孫。"(意思是:祭祀祖先時,稱自己為"孝子或孝孫;長輩剛死時,稱自己為"哀子"或"哀孫")。古時,父母皆喪亡,自稱為"哀子";後來,父在母喪,也自稱"哀子"。曆史上不論皇家還是官宦家,抑或平民家,死了丈夫的婦女,從沒有自稱為哀家的。
那麼在古書中,喪夫的皇太後自稱什麼呢?有幾個稱謂:
一是可以自稱為"朕"。
1.在秦始皇之前,"朕"這一詞并非皇帝專用,士大夫、皇太後等照樣也可自稱。如,屈原的《離騷》中有"朕皇考曰伯庸"。
2.漢初,太後臨朝稱制,代行皇權,她在文武百官面前就自稱為"朕"。例如,《後漢書·卷十上·皇後紀第十》:和帝葬後,宮人并歸園,(鄧)太後賜周、馮貴人策曰:"朕與貴人托配後庭,共歡等列,十有餘年……"
3.《清史稿·後妃傳》:"朕(孝莊太後)妊皇帝(順治)實有斯祥,今妃(佟氏)亦有是,生子必有大福。"
二是自稱"孤"、"予"、"吾"、"我"或"老婦",比比皆是。
例如,《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後》中的趙太後,跟老大臣對話時,一口一個"老婦";
再如,漢代竟甯元年(公元前33年),漢元帝駕崩,其子劉骜即位,是為漢成帝,尊母親王政君為皇太後。王政君在朝堂上發号施令時,都是自稱"予";
隻有清朝的慈禧太後喜歡用"咋家"自稱,但她從不用"哀家"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