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銜接你要熟知的文言文閱讀?1、概述文言文以實詞為主,實詞中詞類活用是文言文中常見的語言現象,也是我們閱讀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的很大障礙之一因此,我們必須了解這一現象的基本情況并學習相關内容,掌握解決它的基本方法詞類活用是指某些文言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具有的某種新的語法功能;而這種語法功能與現代漢語相比具有明顯的不同,判斷時可參照現代漢語的一般用法推斷要準确閱讀文言文,就必須善于辨析其中的詞類活用現象,掌握文言文詞類活用的翻譯方法,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初高中銜接你要熟知的文言文閱讀?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1、概述
文言文以實詞為主,實詞中詞類活用是文言文中常見的語言現象,也是我們閱讀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的很大障礙之一。因此,我們必須了解這一現象的基本情況并學習相關内容,掌握解決它的基本方法。詞類活用是指某些文言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具有的某種新的語法功能;而這種語法功能與現代漢語相比具有明顯的不同,判斷時可參照現代漢語的一般用法推斷。要準确閱讀文言文,就必須善于辨析其中的詞類活用現象,掌握文言文詞類活用的翻譯方法。
2、名詞用作動詞
用一個相應的動詞對譯,這個動詞的意義與名詞表示的意義有關。如:
①驢不勝怒,蹄之。(《黔之驢》)
②轉視積薪後,一狼洞其中。(《狼》)
③籍吏民,封府庫。(《鴻門宴》)
①“蹄”用作動詞,譯為“用腳踢”。②“洞”用作動詞,譯為“打洞”。③“籍”用作動詞,是登記的意思。這個意思與“籍”的名詞義“戶口冊子”有關,戶口冊子的功用就是登記戶籍。
3、名詞作狀語
(1)普通名詞作狀語
⑴表示比喻,譯為“像……一樣”。如:
①天下雲集響應。(《過秦論》)
①“雲”、“響”是名詞作狀語,分别譯為“像雲一樣”、“像回聲響應一樣”。
⑵表示使用的工具或方式,譯為“用……”。如:
①每韻為一帖,木格貯之。(《活闆》)
①“木格”是名詞做狀語,譯為“用木格”。
⑶表示處所、趨向,譯為“在……”“從……”。如:
①劉備、周瑜水陸并進。(《赤壁之戰》)
①“水陸”是名詞作狀語,譯為“從水面上和陸地上”。
⑷表示對待人的态度,譯為“像對待……那樣”“把……當作……”。如:
①吾得兄事之。(《鴻門宴》)
①“兄”是名詞作狀語,譯為“像對待哥哥那樣”。
(2)方位名詞作狀語,表示動作的處所或趨向,譯為“在……”、“向……”。如:
①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廉頗蔺相如列傳》)
②扶蘇以數谏故,上使外将兵。(《陳涉世家》)
①“西”在句中是狀語,譯為“向西”。②“外”在句中是狀語,譯為“在外”。
(3)時間名詞作狀語。
⑴表示動作的頻率,“日”、“月”、“歲”可譯為“每天”、“每月”、“每年”或“天天”、“月月”、“年年”。如:
①日削月割。(《六國論》)
①作狀語的“日”譯為“每日”,“月”譯為“每月”。
⑵表示情況在加深發展,“日”可譯為“一天天”、“一天一天”、“一天比一天”。如:
①其後,楚日以削。(《屈原列傳》)
①作狀語的“日”譯為“一天天”
4、形容詞用作動詞
用一個相應的動詞來對譯,這個動詞既與原有的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狀态有關,又能恰當支配句中的賓語。如:
①宮婦左右莫不私王。(《鄒忌諷齊王納谏》)
②火尚足以明也。(《遊褒禅山記》)
①“私”用作動詞,譯為“偏愛”。②“明”用作動詞,譯為“照明”
5、使動用法
所謂使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和賓語不是一般的支配關系,而是“使賓語怎麼樣”的意思。名詞、形容詞用作動詞時,也有使動用法。
(1)動詞的使動用法,一般可用“使(讓) 賓 動”的形式來對譯。如:
①畢禮而歸之。(《廉頗蔺相如列傳》)
①“歸”是使動用法,“歸之”譯為“讓他回去”。
(2)形容詞的使動用法是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一般可用“使 賓 形”的形式對譯。
①市中遊俠兒得佳者籠養之,昂其直。(《促織》)
①“昂”是使動用法,使……昂貴,譯為擡高。
(3)名詞的使動用法是使賓語成為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一般可用“使 賓 為 名”的形式對譯。如:
①齊宣王欲将孫膑。(《孫膑》)
①“将”是使動用法,“将孫膑”譯為“讓孫膑作主将”。
6、意動用法
文言文的意動用法,主要是指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這時的形容詞和名詞都用作動詞。
(1)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是主語主觀上認為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态。一般可用“以 賓 為 形”的形式對譯。如: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谏》)
①“美”是意動用法,“美我”譯為“以我為美”或“認為我美”。
(2)名詞的意動用法是主語把賓語看成(當成)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一般可用“以 賓 為 名”的形式對譯。
①寶珠玉者,殃必及身。《孟子·盡心下》
①“寶”是意動用法,“寶珠玉”就是把珠玉看成寶物。
7、思路導析及小結
詞類活用就是在具體語言環境中一類詞臨時用作另一類詞并且改變了原來的語法語義的語言現象。其特點:一是要有具體的語言環境,沒有語境就不能談活用;二是語義語法的臨時性,此處活用彼處未必。
那麼怎麼辨别詞類活用呢?最好的方法是句法分析。簡而言之,就是劃分句子成分,即把句子的成分先劃出來,然後去分辨各個成分上的詞類是否和正常的詞類位置一緻,不一緻的就可能是活用。
高考對文言文的考查,從内容看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考查大家根據上下文辨析常用詞詞義的能力。包括實詞的通假,古今異義,一詞多義,活用,虛詞的一般用法等。二是考查大家能否正确理解句意的能力,包括句式辯識,句譯選擇等。三是考查大家對文意的整體理解,也就是整體閱讀能力。這些情況與初中的文言文教學實際是不很協調的。它啟示我們,一定要在高中起始階段認真讀熟讀透課文,注重積累和掌握常用文言文實詞詞義,虛詞用法,文言文句式和有關的文化常識等,其中尤以詞義積累為基礎。
二、幾種重要的文言句式1、概述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現代漢語表達習慣的某些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和倒裝句等。
2、判斷句
現代漢語一般用“是”聯系判斷句中的兩部分,文言文則不用這種形式來表示判斷。一般的說,它有以下幾種形式:
(1)在主語後面用語氣詞“者”表示停頓,在謂語後面用語氣詞“也”煞尾來幫助判斷,形成“……者,……也”格式,如:廉頗者,趙之良将也。
(2)隻在謂語後面用語氣詞“也”字來幫助判斷,形成“……也”格式,如:夫戰,勇氣也。
(3)隻在主語後面用語氣詞“者”表示停頓,謂語後不用“也”字,形成“……者,……”格式,如:天下者,高祖天下。
(4)主語後面既沒有“者”字也沒有“也”字來幫助判斷,隻是一個名詞性的短語,如:劉備,天下枭雄。
(5)表示否定的判斷句是在謂語之前用一個否定副詞“非”,用來否定整個謂語,如:人非聖賢,孰能無惑?
(6)在謂語前用“乃”、“即”、“則”、“必”、“皆”、“悉”等副詞來加強肯定語氣,表示判斷,如: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
(7)“為”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表示判斷,如:在藥則未為良時。
3、被動句
所謂“被動句”,是就句子中主語和謂語之間的關系而言的。主語和謂語動詞之間有兩種關系,一種主語是謂語動詞的主動着,或稱施事者;另一種主語是謂語動詞的被動着,或稱受事者。常見的被動句式主要有以下四種:
(1)在謂語動詞之後,用介詞“于”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前面的主語具有被動性,“于”相當于“被”,如:而君幸于趙王。
(2)在謂語動詞之前,用介詞“為”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主語具有被動性質,“為”相當于“被”,如:吾屬今為之虜矣。
(3)在謂語動詞前用助詞“見”,構成“見 動詞”格式,或“見……于……”格式,表示被動,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吾長見于大方之家。
(4)不用任何表示被動的标志,意念上表示被動的句子,如;兵敗地削,亡其六郡。
4、倒裝句
文言文中的倒裝句,是相對于現代漢語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們将文言倒裝句式分為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主謂倒裝等。
(1)賓語前置
所謂賓語前置,就是通常作賓語的成分,置于謂語動詞的前面,以示強調。賓語前置通常分為四種情況。
⑴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大王來何操?
⑵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古之人不餘欺也。
⑶借助“之”、“是”将賓語提前。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
⑷介賓短語中賓語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語後置
現代漢語中定語放在中心詞的前面,但文言語句中卻有很多句子将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
⑴用“之”使定語後置,如:四海之大,有幾人欤?
⑵用“者”的後置,如:馬之千裡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3)狀語後置
文言文中,介詞結構作狀語往往都會置于動詞後作補語。如:貧者語于富者曰”。
(4)主謂倒裝
這種情況很少,往往是為了表示強烈的感歎。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國。
5、省略句
古漢語和現代漢語一樣,句子某些成分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可以省略,隻是省略的情況比現代漢語更多,更複雜。如:永州之野産野蛇,(蛇)黑質而白章,(蛇)觸草木,(草木)皆死。
6、思路導析及小結
翻譯題的考查是每年高考必考項目之一,高考直接考察翻譯的分數為10分,而省均分往往僅三四分。翻譯的重點是常見的文言實詞,翻譯的過程中會常常涉及到文言句式。
高考《考試說明》在古代文閱讀方面,對“句子”理解提出兩條要求:一是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二是理解翻譯文中的句子。高考考查古漢語的句式,主要把它糅合在翻譯中考查。
今後高考,一方面不會設題直接考查與現代漢語不同的文言句式,另一方面會在翻譯句子或理解詞語題中涉及文言句式的考查,着眼與理解和運用,即考查根據上下文的具體語境理解和辨别與現代漢語不用的文言句式和用法的能力,通常是以翻譯句子和對原文内容的理解正誤的判斷的形式出現的。要做好翻譯,必須明确以下兩點:
1、譯文的标準是“信”、“達”、“雅”。對我們同學來說,主要是“信”、“達”二字。所謂的“信”,就是忠實于原文,不誤解、不漏掉、不增譯。“達”就是無語病,通順明白,符合現代漢語的表達要求和習慣。
2、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直譯”就是從詞語到結構的直接對譯。“意譯”就是着眼于表述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靈活翻譯原文的詞語,靈活處理原文的句子結構。
在平時的學習中,大家應注意以下幾點:
1、借助典範例句,分類記憶。如:掌握賓語前置句,在弄清楚古代漢語賓語前置的定義特點及其規律後,隻要記住下列句子:“彼且奚适”、“古之人不餘欺也”、“唯兄嫂是依”、“何厭之有”,就可以去套類似的句子而做出判斷。
2、照現代漢語,比較辨别。如一些特殊句式和用法今天已經不再使用,但保留在今天經常運用成語,熟語裡,如“唯利是圖”的賓語前置,“弱肉強食”的被動句式;但大多數特殊句式和用法與現代漢語有着很大的差距,今天已經不再使用,那麼,我們應着眼于二者之間不的不同點,看文言文的這一語句現代漢語怎麼說,從而确定它屬于哪一種句式或用法。
3、足語境語感,揣摩把握。着眼于對文意的理解,培養語感,在整體語境中揣摩和把握文言文特殊句式和用法的特點,有助于防止錯誤解讀,這是一個行之有效的好辦法。尤其是确定省略的成分或理解詞類活用,更要依賴具體的語境來有效的把握。如理解《季氏将伐颛臾》中的“既來之,則安之”一句,若是孤立的看,可能是會受到現代漢語的影響而誤解為“既然來了,就安下心來”,但放到具體的語境中來看,結合上文“遠人不服,修文德以來之”進行揣摩,則可推斷“來”和“安”是使動用法,分别相當于“使……前來歸順”和“使……安定生活”。
4、勤于實踐。翻譯的具體方法是:“對”“換”“留”“删”“補”“調”。“對”就是對譯,将文言文中的單音節詞譯成以該詞為詞素的現代雙音節或多音節詞。“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彙替換那些沒有共同夠詞成分的詞,如“師”替換成“軍隊”。“留”就是保留不譯,文言文中的專名如:人名、地名、國名、朝代名、官職名、年号、典章制度等以及現代漢語中意思完全相同的詞語,就可以這樣處理。“删”是删略,文言文句子中有些詞如發語詞、音節助詞以及某些連詞,今天無對等的詞進行翻譯,而且删後又不影響表達的準确通順,便可删略。“補”就是補充譯出文言中省略了的而語意不能省略的部分。“調”是調換語序,即把文言文的倒裝句順過來,以符合現代漢語的習慣。可以編為如下口訣:文言翻譯重直譯,把握大意斟詞句。人名地名不必譯,古義現代詞語替。倒裝成分位置移,被動省略譯規律。碰見虛詞因句譯,領會語氣重流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