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想要收入高漲,事業順利,愛情美滿?想要逆襲成為人生赢家?家族遺傳智商影響大嗎?内向性格對人的影響是一生的嗎?
哈佛大學耗時76年的格蘭特研究告訴我們答案,這個從1938年開始的實驗,對286名實驗對象從少年到人生終結進行了追尋研究,直到幾年前才得出了實驗結論 ,給予我們巨大的人生啟示。
這批實驗對象選取的是身體健美蜂腰螳螂臂的優質白人男性,他們從少年時開始實驗,經曆了二戰、經濟蕭條、金融危機等時代的動蕩,有人信念不敗,東山再起,取得成功。有的人一蹶不振,自損健康,早早離世。
實驗關于人生赢家的标準是:赢家必須十項全能,兩條跟收入有關,四條和身心健康有關,四條和親密關系和社會支持有關。
最後得出了相關數據:童年時和母親的關系對成年後的工作效率有很大影響,父親影響不大。和父親的關系對成年後的焦慮度,假期幸福度,75歲時的生活滿意度有關。
研究對象的生活幸福主要和人際關系有關,内外向性格無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和智商的關聯不大,智商處在110-115區間的人和多于150的人收入沒有什麼區别。
人際幸福指标上得分最高的人們,年薪水平明顯高于平均水平。
實驗最後的結論是:愛和幸福讓人成為人生赢家,良好的人際關系是核心,決定着一個人的人生階層。人際關系重在質量而不在數量,愛和溫暖能影響一個人一生。
擁有愛的人能在挫折時迅速恢複狀态,而沒有愛的人隻能獨自療傷,吸煙,暴飲暴食,自損健康,早早離世。
而愛和幸福來自哪裡?
從單一的角度來講,那就是我們的另一半,好的另一半就如同靈魂伴侶,讓我們的人格得到自我完善,促使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有人十幾歲就遇到真愛與初戀白頭偕老,有三十多歲才遇見攜手共進的靈魂伴侶。
從嚴謹科學的角度來講,親情、友情、愛情都可以納入親密關系,促使我們獲得愛和幸福,在30歲前,無論是獲得以上三種中的哪一種,都為接下來的人生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
在友情和親情的支持下以及通過我們的努力獲得的社會支持,外界他人源源不斷累積的能量認可,都能很大程度上提高我們的幸福滿意度,而不隻是與另一半有關,靈魂伴侶與幾率和緣分有關,不可強求。
在人生階段的中後期,也就是在30歲到80歲,婚姻幸福占據主導,工作、情感、業餘愛好方面的成功、主觀客觀上的身體和精神狀态,與婚姻幸福密切相連。
如果一段婚姻維持了35年,但大部分時間關系不和諧,也算是失敗的婚姻,所以,決定你人生幸福度的是親密關系;決定你人生階層的,是你的另一半。
随着我國晚婚晚育時代的到臨,人們對婚姻的期待程度大大降低,有很多人說經濟能自給自足,自己過得很好是不是就可以不結婚了?婚姻對一個人的意義是什麼?優質伴侶對人的影響遠比我們想象中要大
婚姻的第一個意義讓我們和一個人産生深度鍊接,人類的幸福感來自和他人的鍊接,來自于和别人的的依戀,彼此在心中存在的意義。
這種鍊接小到你幫助了陌生人,他對你說出了一些感謝,而你接受,大到你和靈魂伴侶共同面對抵抗命運的艱辛,而至親會離世,朋友也會結婚,所以婚姻其實是給了我們一個與他人建立深度關系的機會。
婚姻的第二個意義是賦予了我們一個社會角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社會角色,比如某人的老公老婆,某人的父親母親,這種角色是一種新的生命體驗,是不婚主義者無法感受到的,優質的伴侶往往能讓我們有深刻良好的生命角色體驗。
婚姻的第三個意義是讓對方滿足我們的需求,人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改寫命運,就像有些女強人長得漂亮、高學曆、經濟能夠自給自足,但是一個人再努力,也無法自己滿足自己的缺陷需求。
這種缺陷需求一般有1到2個,我們所說的優質伴侶,并不是對方符合我們的一切幻想,有錢長得帥、陪伴、懂甜言蜜語等多種需求,這樣的人,100%不存在,真正的優質伴侶是能滿足我們一兩個核心需求的,外加我們能容忍他們某些底限特質的人。
比如我們希望伴侶顔值高,就不要抱怨他不懂甜言蜜語,并且能容忍他不是特别上進(底限)的現實;我們希望伴侶有錢并且給予我們陪伴,就不要抱怨對方長得醜,并且能容忍對方不那麼樂觀的現實。
寫到最後,筆者還是要強調一遍,優質伴侶不在于對方價值高于我們,比如我們是一個六分女,非要找一個七分男,優質伴侶是能滿足我們一兩個核心缺陷需求,并且對方某些底線特質能夠被我們容忍的人。
婚姻是一場長跑馬拉松,想要成為婚姻幸福的最後赢家,我們就必須将大的框架掌握到,而不隻是沉溺于某些局部特質——一見鐘情,不過是見色起意,經得起時間沉澱并散發魅力的永遠是那些可貴的品質。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第一心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