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國最西端的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以下簡稱克州)烏恰縣吉根鄉,77歲的布茹瑪汗·毛勒朵是吉根鄉冬古拉瑪通外山口的一名護邊員。
58載,她用雙腳丈量祖國邊境線。那些刻着“中國”二字的石頭,是她心中永遠的界碑。58載,她甘守清貧,始終把熱愛祖國作為人生追求的唯一目标。
2020年1月29日,“人民楷模”、“最美奮鬥者”、“全國愛國擁軍模範”、“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自治區最美家庭”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烏恰縣吉根鄉護邊員布茹瑪汗·毛勒朵眼含淚光,動情地說道。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她将辛苦攢下的1萬元錢,交到烏恰縣紅十字會工作人員手中,希望通過自己的行動帶動更多人支援疫情防控工作。
她用雙腳丈量祖國邊境線
親手在帕米高原
刻下10多萬塊“中國石”
1961年
19歲的布茹瑪汗·毛勒朵
和丈夫托依其别克在冬古拉瑪安家
1964年
他們夫婦二人成為第一批護邊員
她發現
這裡雖有邊界線,但沒有界碑
那時,她便立下手刻界碑的決心
她用雙腳丈量祖國邊境線
把熱愛祖國作為人生追求的唯一目标
布茹瑪汗·毛勒朵不識字
便向親朋好友讨教
終于學會了“中國”二字的寫法
布茹瑪汗在石頭上刻下“中國”
至今
她已刻帶有“中國”二字的
大大小小的石頭逾十多萬塊
從此,串成了長長的巡邊路線
布茹瑪汗·毛勒朵和官兵們用石頭擺出了“祖國”二字
布茹瑪汗·毛勒朵說:
“巡邊雖然很辛苦,但父親常說要時常想着安甯,有安甯一切才會好,我想既然是中國公民,我就有義務守護邊境。"
“壞人看到有‘中國’二字的石頭,是中國的領土就會害怕。我想即使我不在了,但是我刻的中國石永遠存在,中國永遠在我心裡,邊境安全要比我的命還重要,為什麼呢?如果壞人偷越入境,會給我們造成動亂,所以守護好邊境,不讓壞人進來,我們的家園安定了,邊境安甯了,祖國安定了,我們就能像現在這樣日益昌盛,過上富裕好日子。”
布茹瑪汗·毛勒朵向邊防官兵和自己的兒子講述自己刻“中國石”的故事
是“中國”石救了我的命
她至今仍記得,第一次刻“中國”二字的場景。羊在安靜地吃草,她放下羊鞭,找了一塊石頭,跪在亂石堆上,先蘸着雪水在石頭上寫下兩個不規則的“中國”,然後用尖利的石塊雕刻,手被石頭磨出了血,但布茹瑪汗·毛勒朵依舊一筆一畫地刻着。當西陲的最後一縷陽光落下時,第一件作品“中國”石就這樣誕生了。
她興奮地指着“中國”石說,它們還救過我的命呢!
那是2002年夏季,布茹瑪汗·毛勒朵趕着100多隻羊在外放牧,走到“老虎崖”處突遇暴雨,眼看天就要黑了,但暴雨還沒有停下來的意思。為了不讓家人擔心,布茹瑪汗·毛勒朵當即決定,冒雨摸路趕羊回家,暴雨噼裡啪啦地下着,再加上山裡霧大路滑,走到一半時,布茹瑪汗·毛勒朵突然發現,自己迷路了,心急如焚的她陷入糾結,不知該怎麼辦。
這時,遠處一塊刻有“中國”字樣的石頭模糊地出現在她的眼前。那一刻,布茹瑪汗·毛勒朵激動地流下淚水,她大步向石頭方向走去,看着自己刻下的“中國”石,她一下子撲倒在地,摟在懷裡放聲哭了起來,正是在“中國”石指引下,布茹瑪汗·毛勒朵這才安全地回到了家中。
“是‘中國’石救了我的命,這也再次堅定了我刻石的決心。”站在邊境線上,布茹瑪汗·毛勒朵回憶道。
巡邏途中刻“中國石”
“界碑一點兒不能動
邊境土地一點兒不能丢”
有一次放牧出去,布茹瑪汗像往常一樣到山口巡邊。沒走多遠,她就意外發現邊境線上刻有“中國”的界标被人動了手腳。她轉頭趕着羊向回跑,在高山缺氧的山道上,她一口氣跑了3公裡多。回到家中,她嘴唇發烏,眼冒金花,汗水濕透了衣服。
來不及休息的布茹瑪汗又騎上馬,向哨所飛奔報告,60公裡的山路,其間懸崖、山谷、河溝、亂石坡,能叫上名字的危險地段有17處之多,馬和駱駝在這段路上經常折斷腿,或者被摔死,也曾有牧民在這些危險地段不慎墜崖。
可是年過半百的布茹瑪汗顧不了這麼多,她連續奔波6個小時,沒吃一口飯、沒喝一口水,在傍晚趕到了連隊。接着,她帶領官兵連夜順着“中國”石路标,趕到冬古拉瑪山口,經仔細勘查後,布茹瑪汗與官兵一道将界标恢複到了原位。
撫摸“中國”,布茹瑪汗思緒萬千
做完這些,布茹瑪汗累倒在了地上。她說:“界碑一點兒不能動,邊境土地一點兒不能丢。”聽到這句話,官兵們紛紛給她樹起了大拇指。
一輩子隻會寫“中國”二字的布茹瑪汗·毛勒朵堅持巡邊寫“中國”,巡邏路上,隻要見到大些的石頭,她就席地而坐刻寫“中國” 石字樣。五十餘個春秋,刻下了多少塊“中國”石連她自己也說不清。正如她言:“我熟悉冬古拉瑪山口的每塊石頭,就像熟悉我家抽屜裡放的東西一樣。”
“祖國邊界,寸土不讓,凡是有中國的地方,我都要刻滿‘中國’石”。布茹瑪汗·毛勒朵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巡邊路上的布茹瑪汗·毛勒朵
“孩子們離開家鄉來到這裡
我就是他們的母親”
她真情愛兵,“當兵的娃娃就像我的孩子。”
在冬古拉瑪山口58年的守邊曆程中,她用真心真情溫暖着一代又一代的邊防官兵。同時,她也收獲了數不清的“兵兒子”,被邊防官兵親切地稱為“冬古拉瑪大媽”。
剛入警的大學生警官向布茹瑪汗·毛勒朵贈送鮮花
她自己早已經記不清救治過多少凍傷、摔傷、被困暴風雪的“兵娃”,給他們媽媽般的愛與呵護。布茹瑪汗·毛勒朵總說,“孩子們離開家鄉來到這裡,我就是他們的母親。”
1999年,浙江籍戰士羅齊輝巡邏時被困暴風雪,雙腿嚴重凍傷。得知情況後,布茹瑪汗·毛勒朵迅速将他擡進氈房,把小戰士的雙腳揣在自己懷裡暖着,讓兒子麥爾幹·托依齊拜克宰殺山羊接熱血救治。經過1個多小時急救,戰士的腳開始恢複知覺。
2004年7月31日,7名邊防官兵在執行巡邏任務時,被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耽誤了行程。天黑後,他們在一處廢棄的羊圈裡宿營。淩晨3點鐘,布茹瑪汗·毛勒朵和兒子麥爾幹·托依齊拜克頂着暴雨向他們走來。
她從背囊裡掏出一個個馕:“孩子們餓壞了吧,快吃吧!”由于長時間被雨水浸泡,馕的邊沿已經泡成糊狀。老人嘴唇烏青,站都站不穩,邊防官兵們看到這一幕,都流下了感動的眼淚。
布茹瑪汗·毛勒朵為巡邏的官兵準備幹糧
原來,布茹瑪汗·毛勒朵發現巡邏隊到傍晚都沒有趕到,猜測他們可能被大雨耽擱在路上了,便決定帶着食物去接。她裝上一袋子馕,再讓兒子麥爾幹·托依齊拜克帶上一壺奶茶,跟她一起送吃的。母子倆相互攙扶,在黑夜裡跋涉了7個小時。
布茹瑪汗·毛勒朵騎馬與邊防官兵巡邊
為了讓更多的年輕人親眼目睹邊境線上發生的變化,2010年,布茹瑪汗·毛勒朵專門把自家的一間房子改造成“護邊員曆史教育館”。
館内200多張圖片、12件實物生動真實地記錄了她半個多世紀的守邊曆程,以及護邊員生活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要留在村子裡
這裡有我熟悉的邊防官兵和邊境線”
布茹瑪汗·毛勒朵有三個兒子、兩個女兒,都是護邊員。她對子女說:“我過去吃的苦像山那麼多,你們現在條件好了,更要守護好祖國的邊境線。”
布茹瑪汗·毛勒朵的兒子麥爾幹托依齊拜克從12歲就跟着媽媽巡邊護邊。如今,40歲出頭的他,已是當地護邊員小組組長。回想過去,他紅了眼眶:“小時候埋怨媽媽為什麼總不回家,為什麼不能像其他人的媽媽一樣給我們做熱飯熱湯,隻知道她在邊境線上巡邊,還常常受傷。成為像媽媽一樣的護邊員後,才明白了邊境線的意義,開始欽佩媽媽,為媽媽驕傲。”
布茹瑪汗·毛勒朵家中的榮譽室
如今,布茹瑪汗·毛勒朵的故事傳揚在天山南北,成為新疆各族護邊員的榜樣。2019年,布茹瑪汗榮獲“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号。
布茹瑪汗·毛勒朵說:“我做了一個護邊員分内的事,國家卻給了我崇高榮譽,我感到無比光榮和幸福。我們全家用腳步丈量祖國神聖領土的決心不停,巡邊護邊的信念不改,心系祖國的愛國之情不變。”
現在,布茹瑪汗·毛勒朵依然堅守此地。家人曾多次想把她接到烏恰縣城的家中居住,她卻說,“我要留在村子裡,這裡有我熟悉的邊防官兵和邊境線。”布茹瑪汗·毛勒朵不願意離開這裡。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
“冬古拉瑪山口”在柯爾克孜語裡是風吹石頭滾動“咚咚響”的意思,山口海拔4290米,山頂海拔超過5000米,狂風夾着刺骨的嚴寒全年不斷……就是在這樣惡劣艱苦的條件下,布茹瑪汗·毛勒朵從來沒有缺勤過一天,不厭其煩地重複了50多年。長年高原的磨砺,讓她的膚色成了溝壑縱橫的紫銅色,但她無怨無悔。
50多年如一日巡邊護邊,她風雨無阻,在她守護的山口,創造出無一例人畜越境事件的守邊業績,最保守計算,她守邊路上行程達80000多公裡。
布茹瑪汗·毛勒朵回憶稱:“50多年來,我每天最少走20公裡山路,在巡邊時隻要見到大一些的石塊就刻上‘中國’二字。我現在年紀大了,不能經常到邊境一線,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
布茹瑪汗·毛勒朵表示,今後,她會繼續以忠誠、執着的精神,守好邊,也會教育好子女,把守邊責任代代相傳。
抗擊疫情,暖心捐款
“錢雖然不多,卻是我的一份心意,我們56個民族是一家人,兄弟姐妹們的平安就是我們大家的平安,我在這裡向武漢的兄弟姐妹們加油鼓勁,在黨中央和書記的帶領下,我們一定能打赢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
2020年1月29日,布茹瑪汗·毛勒朵将辛苦攢下的1萬元錢,交到烏恰縣紅十字會工作人員手中,希望通過自己的行動帶動更多人支援疫情防控工作。
同日,布茹瑪汗·毛勒朵的女兒女婿向母親學習,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也捐款2000元支援武漢疫情防控工作。
緻敬這位守護員!
愛國守疆大奉獻!為她點贊!
來源:共青團中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