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①:桂林合成洗滌劑廠産品“全家福”。 (記者翻拍)
圖②:桂林合成洗滌劑廠鐵路專用線直通廠區。
圖③:過去桂林合成洗滌劑廠全貌。(記者翻拍)
洗衣粉,這個今天在超市裡再普通不過的日常用品,放在上世紀70年代的廣西還是個稀罕物。在洗衣粉被批量生産以前,國民大多用肥皂洗衣服。1971年,桂林合成洗滌劑廠開始生産“桂林牌”洗衣粉投放市場,廣西人民開始逐漸放下手中的肥皂,改用洗衣粉洗衣服。
最後一批農村學徒工
1976年,桂林合成洗滌劑廠到全州招收一批學徒工,在王煥明記憶裡,這是這個廠最後一次去農村招學徒工,次年全國恢複高考後,知青大批返鄉,廠裡便很少去農村招工了。
那年,桂林合成洗滌劑廠到全州招46個人,王煥明所在的鄉有10個名額指标,當時他家屬于貧下中農,算是“出身好”的人,大隊便把1個名額給了他。體檢以後,他跳上了大卡車,與父母匆匆告别。20歲左右的他當時并沒有意識到被這樣的工廠選中是一件幸運的事情,“隻是覺得有事做就不錯了。”
上世紀70年代前,廣西市場供應的洗衣粉全部依賴外省調入,主要依靠上海等地。而桂林合成洗滌劑廠的成立結束了廣西洗衣粉依賴外省的曆史。
其實,當時不隻是廣西,于全國而言,洗衣粉都是稀缺的,除了上海,全國能生産洗衣粉的地方屈指可數,有些地方生産的“洗衣粉”都還隻是膏狀物,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洗衣粉。
1968年,國家在桂林市南郊的羊角山下,投資1165萬元新建的這座桂林合成洗滌劑廠可年産萬噸洗衣粉。
“年産萬噸”當時是什麼概念呢?資料顯示,1968年全國所有合洗産品産量隻有4.22萬噸,而桂林計劃新建的這一個廠就可以年産萬噸。1969年-1978年,差不多10年的時間裡,全國共建了58個洗滌劑廠,但規模萬噸以上的僅8個,桂林占有一席。
此前的老廠故事裡寫過,桂林“老廠圈”裡最早擁有鐵路專用線的是電廠,接着是橡機廠,再就是這一座新建的合成洗滌劑廠。一條鐵路直接通到廠區裡,每天大量的原料通過這條鐵路專用線運進廠區,變成産品後再從廠區運至火車站發往各地。
在這樣的工廠上班自然有種不言而喻的榮耀感。王煥明記得,剛進廠時,廠裡就給他配了一架單車,是上海鳳凰牌,這在物質匮乏的年代讓許多人羨慕不已。
王煥明一開始被安排在辦公室工作。每周,無論刮風下雨,他要從廠裡往返市中心兩次,負責向市政府交換站遞交文件,那架鳳凰牌單車是配給他工作所用。
“吃喝住行,廠裡面都管,來的時候隻需要帶幾件衣服和被子就行了。”王煥明記得,進廠第一年的工資是19元一個月,第二年29元一個月,滿三年是36元工資。跟他同一批從全州來的同志,每逢過年,廠裡還會安排車輛送回全州過年,過完年再接回來。“剛進廠第一年和第二年的同志都包送回家,到第3年,工資有36元了,就可以自己承擔車票了,廠裡不再照顧。”
那架鳳凰牌單車王煥明騎了一年,後因崗位調換不再使用。他來到采購部門,有了新的任務,要負責原材料采購。這門差事需要全國範圍去出差。
單車變成了火車,一年中有300天在全國各個城市跑,像這樣出去見世面的機會對于當時許多渴望“外面世界”的年輕人來說非常難得。
王煥明成了廠裡的“代購”,“去上海就幫别人買大白兔奶糖、唱片,到廣州就幫别人買手表,衣服。每次都是大包小包帶回來。”
“出差前親友們求你帶東西,出差時賣家求你買東西,回家時大家都圍着你。”貧下中農出身的王煥明開始慢慢意識到自己來到這裡是一件幸運的事情。
從虧損大戶到利稅大戶
桂林合成洗滌劑廠剛投産那會兒,洗衣粉還是個新鮮玩意兒,并沒有像大家想象的那樣馬上被大衆所接受,而生産的桂林牌洗衣粉在質量上不穩定,價格偏高,銷售并不好。
同時,化工生産對周邊環境造成的污染也很嚴重,附近農民每年都要到廠裡索要賠償數萬元。1980年以前,桂林合成洗滌劑廠表面風光,其實一直是虧損狀态。
在這樣的情況下,上級有意将該廠進行轉産或搬遷。當時有人甚至建議,把該廠轉辦成養兔場或者生産蘑菇的單位。
廣大職工并不想養兔子或者種蘑菇。乘着改革開放的春風,廠裡決定走技術改造道路,将生産設備、工序進行多項改造。
經過一番努力,改造後的産品質量明顯提高,價格降低,品種增加,污染基本杜絕,洗衣粉适應性廣、去污力強、洗滌過程快的優點開始受到人們喜歡,銷路逐漸擴大。随着80年代洗衣機進入家庭後,洗衣粉與洗衣機成了“黃金搭檔”,銷售大幅度增長。
從那以後,桂林合成洗滌劑廠把技術投資放在了發展的核心地位。畢業于無錫輕工學院的建廠“元老”楊榮明對1980年廠子差點變成養兔場的尴尬局面心有餘悸,1984年,楊榮明上任廠長,此後的時光裡,廠裡在技術設備這一塊的投資更是不遺餘力。
1987年,桂林合成洗滌劑廠通過運用貸款273萬元,采用國内新技術,改造了噴粉塔等關鍵設備,使洗衣粉年産能力由1萬噸增到3萬噸。同時廠裡還建成了一座年産千噸的液體洗滌劑車間。
各種産品也加快了更新換代。桂林合成洗滌劑廠的拳頭産品“桂花牌”“桂林牌”洗衣粉快速走進八桂大地的千家萬戶。同時,其他合成洗滌劑産品也在全面開花,發展到十幾個品種,其中有8個品種獲得輕工業部和自治區有關部門授予的優質名牌等稱号。
技術的投入換來了明顯的效益提升,從1980年至1989年,産值平均每年以32%的速度遞增。此時桂林洗衣粉已經占領了廣西大部分市場,銷售甚至輻射到鄰近省份,但全國洗滌劑行業的競争也愈發激烈,來自天津的“加酶”,上海的“白貓”氣勢逼人,鄰近的湖南、廣東産品也在不斷向桂林洗衣粉市場滲透。
楊榮明明白,不管五花八門的廣告戰還是迂回曲折的銷售戰,萬變不離其宗,說到底還是得産品質量過硬。一個萦繞他心頭已久的設想逐漸成熟。
廠三樓會議室,燈火通明,全廠中層以上幹部悉數到場,“……按照目前的發展水平,這幾年日子還是可以過得去,但是作為一個企業,不能隻考慮眼前。”頓了頓,楊榮明抛出了他醞釀已久的方案:投資1500萬,引進一套在國際洗滌行業具有領先水平的裝置。
1500萬?!楊榮明話音剛落,原本鴉雀無聲的會議室熱鬧了起來。大夥竊竊私語起來,“1500萬元的設備,那可比全廠固定資産總和還多啊”“哪能貸款到那麼多錢,穩妥一點好吧。”“這個風險太大,吃不了要兜着走”……
等場面漸漸安靜,楊榮明向大家慢慢解析了引進這套設備的有利條件:引進這套設備得到國家輕工部、區輕廳和市裡的支持;廠裡憑借經濟效益的提高,有能力逐步還清這些貸款;這套設備定會給桂林合成洗滌劑廠産品質量錦上添花……一席話罷,大夥的疑慮消解了大半。
桂林——南甯——北京,廠班子來回穿梭奔走,終于落實了項目和資金,1989年6月,整整11個車皮,重達150噸的洋設備開進了廠鐵路專用線。
曆時半年,這套從意大利購進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裝置才完成安裝,桂林合成洗滌劑廠市場競争力大增。
1990年,桂林合成洗滌劑廠已建設成為具備年産5萬噸洗衣粉、5000噸液體洗滌劑生産規模的廣西輕工重點骨幹企業。1990年這一年利稅突破了千萬元,從曾經的虧損大戶搖身變成利稅大戶,1991年-1993年,更是連續利稅破千萬。同時期放眼桂林能與之比肩的企業大概一個手掌就數得出來。
奧森——漢高——立白
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成為許多企業發展特色之一,這一時期中外合資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
此前老廠故事裡寫過的客車廠攜手了韓國大宇制造豪華大巴,漓江廠攜手了日本nec公司生産微波通信設備,電表廠攜手日本理光搞複印機,無線電二廠與港商合作出口收錄機,芳香廠也一度差點與法國香奈兒達成合作……
1993年,桂林合成洗滌劑廠跟随時代潮流成立公司,給自己取了“洋氣”的名字叫桂林奧森實業公司,次年,他們也迎來了自己的外資合作對象。與德國漢高股份有限公司合資成立桂林漢高洗滌劑有限公司。
說起德國漢高,一些人可能不太熟悉。世界上第一袋洗衣粉就是德國漢高在1907年用硼酸鹽和矽酸作為原料造出來的,至今這個洗衣粉品牌已有100多年曆史。
合資在當時是一個潮流,有的合資企業通過強強聯合可以再上一個台階,而如果合作不順,則各種矛盾頻發。1994年,合資第一年,桂林合成洗滌劑廠的成績單便出現了“下滑”,這是他們進入90年代後首次利稅降到千萬元以下。
合資以前,文志強一直是廠辦公室主任,合資以後,他身邊多了一個翻譯。他記得自己第一次通過翻譯與德方領導争論是在一個午休以後。
“那天我們一個職工中午趴在桌子上午休,到兩點半上班,剛想擡起頭還沒擡起頭,正好被路過的德方領導看見了。一張紙條傳過來,大概意思是要把這個職工開除。”文志強覺得這樣不妥,他通過翻譯向德方領導表達了異議,認為應該按照公司的規章制度辦事,這名員工的情況不至于被直接開除。
此後的幾年裡,這樣的異議在中德管理層之間時有發生,從職工的管理到工資的調整,從産品銷售到生産工藝,從用人機制到戰略布局……他們努力地在兩種文化和發展體制之間尋找平衡點。
如今從結果來看,他們之間始終沒有找到那個平衡點,合資以後的桂林洗滌劑産業和産品并沒有碰撞出新的火花。1998年,合資的第4年,記不得在第幾次争論後,未滿50歲的文志強選擇了内退;2001年,最後一批“農村學徒工”王煥明剛滿45歲下了崗;廠長楊榮明在合資改制後是唯一一名保留行政級别的中方領導,幹到了退休。
那些年,不僅德國漢高與桂林沒有找到平衡點,德國漢高與整個中國市場也沒有找到平衡點。
資料顯示,1993年,漢高來到中國組建天津漢高洗滌劑有限公司,收購或合作了天津加酶、海鷗、天天等地區性品牌,之後累計在中國各地區建立了13個分廠。但到2007年,漢高洗滌産品在全球逐年增長的大背景下,其中國市場卻連年虧損。
2009年,漢高正式宣布停止在中國的織物洗滌業務。這個國際品牌始終沒有走進中國家庭。
而在2004年,德國漢高股份有限公司将其桂林公司股權轉讓給了創建于1994年的洗滌劑行業後起之秀——廣州立白。幾經易名後,這座成立于1968年的桂林合成洗滌劑廠更名為桂林立白日化有限公司,同時也完成了從國有到合資,再到私企的轉變。
在此後的十幾年裡,桂林立白也為桂林工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同時為今天許多人所熟知。但在2019年,立白總部根據綜合布局需要關閉了桂林立白,那一代代、一袋袋洗衣粉裡屬于桂林的味道也漸漸消逝。
來源丨記者蘇展
桂林日報社新媒體運營部出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